「每一個AI應用都是一顆星,都將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11月12日,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百度世界2004大會演講。
??懂財帝出品 · 作者|嘉逸
AI應用爆發,瘋狂“內卷”的云計算廠商,終于找到了新增長邏輯。
美國公司率先走出“谷底”。2024Q3,得益于AI技術的廣泛應用,微軟云Azure、亞馬遜AWS、谷歌云繼續保持強勁表現,營業收入分別達到241億美元、274.52億美元、113.53億美元,增速分別為20%、19%、35%。
利潤方面,AWS營業利潤率創下歷史新高,達到38.1%,營業利潤達到104億美元。谷歌云營業利潤亦暴增6.2倍,達到19.5億美元。
注:時間均為自然年。
在中國,調整中的云計算行業也顯著回暖。
2024H1,受益于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開始“卷”AI應用,同時傳統公司也紛紛借助AI重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應用,公有云市場規模逆勢擴張,達到210.8億美元(約合151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89%。
其間,更令人驚喜的是,已經有AI技術實力雄厚、落地經驗豐富的“選手”率先跑出。
百度正是“領頭羊”,董事長兼CEO李彥宏透露,截至目前,百度智能云已擁有國內最大的大模型產業落地規模,一半以上的央企和大量民企正聯合百度智能云進行AI創新。
IDC統計數據也顯示,2024H1,百度智能云在“中國MaaS市場”和“中國AI大模型解決方案市場”中,市場份額分別為32.4%和17%,均位居第一。
01 | AI+云:最好的「抗焦慮藥物」
自2006年亞馬遜推出云計算服務至今,18年來,云計算早已像水、電、媒一樣,是公認的“基礎設施”。但近幾年,卻為何面臨著嚴重的增長焦慮?
筆者認為,一個重要原因是宏觀經濟劇變。回報率大幅下滑,生意越來越難做的環境下,企業大幅削減IT支出,導致云計算行業提前陷入“存量競爭”。
這直接加重了云廠商的生存壓力。尤其是國內玩家,大多數創業公司都沒有“自主造血能力”,只能依靠做大規模,來獲取更多的外部融資。
與此同時,一些頭部云廠商還想趁機提升市場份額,“跑馬圈地”。
因此,他們瘋狂“卷”價格、挖客戶,有公司甚至打一折,或喊出“全網最低價”的口號。
這更是加劇了“內卷式”的惡性競爭。結果是,國內某頭部玩家的營收增速曾連續6個季度下滑,一家在科創板上市的中小云廠商持續虧損,股價長期“破發”。
一直到去年5月,情況才有所轉變。
彼時,百度在2023Q1財報中宣布,憑借AI爆發,百度智能云營收同比增長8%,并成功實現盈利。
2023Q3,美國也傳來了好消息。盡管當季度,微軟云Azure的營收同比增速仍在下滑,但已經有3%左右的增長由AI驅動。
到了四季度,AI的力量進一步顯現。
2023Q4,微軟云Azure、百度智能云營收增速均強勢反彈。其中,百度智能云營收同比增長11%,達到57億元,已連續四個季度實現盈利。
更值得注意的是,經過AI重構后,Office 365的付費用戶已顯著增長,百度搜索、百度問答的流量也顯著增加。
這讓政企客戶意識到,AI時代,“上云”已經是一項必答題。并且在智能算法、AI大模型等技術的賦能下,云端數據是能“跑”起來的,能夠形成“數據飛輪”,最終讓自己突破“增長天花板”。
他們不再保守,紛紛躍入AI云浪潮。公開資料顯示,過去一年來,百勝中國、山東港口、長安汽車、南方電網、智聯招聘、考試寶、好未來、金山WPS等實體企業,以及北京海淀區、河北唐山等地方政府,已經開始“卷”AI業務模型或AI應用。
其中,已經有部分企業實現了降本增效。例如肯德基、必勝客的“爸爸”——中國最大的餐飲公司百勝中國,其基于百度文心大模型、百度千帆平臺打造的AI智能客服系統,每天已能處理超過15萬次客服溝通任務,問題解決率高達90%。
同時,AI還輔助人工客服快速總結溝通歷史,整理歸納訴求,以及提供建議回復話術、一鍵發送等功能,直接提升一線員工產能效率10%。
此外,還有部分企業實現了爆發式增長。據悉,考試寶在接入百度文心ERNIE4.0 Turbo大模型后,試題解析效率提升超過98%,產品付費率增長超過100%,營收增長超過2.4倍。
作為背后的“科技推手”,AI云廠商也挖掘到了新的商業增量,“增長焦慮”大大緩解了。
以百度智能云為例。2024Q1,其營業收入為47億元,同比增長12%,營收增速環比上季度增加1個百分點。
2024Q2,百度智能云繼續向上生長,營收達到51億元,同比增長14%,營收增速環比上季度再增加2個百分點,AI收入占比提升至9%,高于上季度的6.9%。
02 | 所有行業都要用AI「重構」一遍
就像十年前的移動互聯網一樣,今天的AI也將激起新一輪生產力革命。
據麥肯錫預測,到2030年,僅生成式AI一項技術,就將為全球帶來約8萬億美元的經濟增量。
中國該如何抓住AI時代的發展紅利?
當前的共識是,AI應用將率先在B端爆發,企業作為“主陣地”,應該用AI把所有行業重做一遍。AI云廠商作為底層基礎設施,要跳出“零和博弈”思維,全力支持AI落地應用。
然而,這并不容易。尤其是云廠商,不僅要有硬核的AI和云計算技術實力,還要有強大的場景落地能力。
縱觀國內市場,百度智能云已連續五年蟬聯中國AI公有云市場第一,發展經驗值得參考借鑒。
先來看技術。創建至今,百度一直堅持“卷創新”,堅持“馬拉松式”的高研發投入。僅過去十年,百度的研發費用就超過1600億元,是全球創新投入最多的科技公司之一。
十年磨一劍,如今,百度是全球為數不多的、進行全棧布局的AI公司。百度智能云已經構建起了企業應用大模型的全棧能力,從模型本身、基礎設施到上述更細分的AI應用一應俱全。
以算力為例,它是AI落地的“重要引擎”,主要由GPU芯片驅動。
而這兩年,國產GPU芯片強勢崛起,這本是好事,有利于實現自主可控。但由于各家GPU廠商都有自己的開發框架、算子庫等,反而導致智算中心之間無法互聯互通,出現了“算力孤島”。
針對這一難題,百度智能云在今年9月推出了“百舸AI異構計算平臺4.0”。
它直接打破了算力壁壘,兼容昆侖芯、昇騰、海光DCU、英偉達、英特爾等國內外主流AI芯片,支持同一智算集群中混合使用同一廠商不同代際芯片、不同廠商芯片
它在萬卡規模集群上,還能有效降低故障發生頻次,大幅減少故障處置時間,使萬卡有效訓練時長高達99.5%。與之對比,部分AI云平臺的有效訓練時長僅為70-80%。這意味著,百舸4.0至少能為客戶節約20%以上的大模型訓練成本。
郵儲銀行有著親身體會。其在“百度百舸”的幫助下,完成了不同型號GPU資源的部署和上線,實現了GPU、CPU算力的規劃重組,有力保障了300多個大小模型和6000多次訓練任務。其研發效率也大幅提升,以往迭代一次模型至少需要一個半月,如今,半天就能完成。
再來看場景落地能力。百度深知,單靠自己,不可能覆蓋千行百業,最優選擇是開放技術和工具,與客戶一起探索、實踐。
去年3月,百度發布對標ChatGPT背后模型的文心一言時,同步推出了企業級大模型生產平臺“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臺”,主要作用就是幫企業客戶精調、部署大模型應用。
截至目前,千帆平臺已經幫助客戶精調了3.3萬個模型、開發了77萬個企業應用、文心大模型日均調用量超過15億次。
今年,隨著AI應用進入爆發周期,百度智能云應時應勢,繼續向下一個“爆發點”智能體(Agent)進擊。
在10月12日的百度世界大會上,千帆平臺正式發布“工作流Agent”功能,將幫助企業快速開發出面向復雜對話場景的AI應用,大幅提升經營效率。
以保險行業為例。長期以來,車險續保工作繁重,涉及諸多子流程和繁雜的文檔。而同時,獨當一面的優秀銷售人員極為稀缺,培養周期往往要長達一、兩年的時間,成本很高。
針對這一痛點,百度智能云聯合太平洋保險基于工作流Agent開發出了金牌銷售數字員工,最快僅需一個小時,它就能上線工作。并且,類似的工作流Agent還能快速集成到百度搜索、微信公眾號、企業官網等業務系統中,便利觸達用戶。
在視頻中我們看到,智能體不僅能精準識別客戶的情緒,還為客戶定制了個性化的續保方案,甚至還能解答客戶的“超綱話題”,并將對話拉回到車險續保的情景,綜合能力完全不輸人類的金牌銷售。
再以汽車行業為例。百度智能云幫助比亞迪打造出了官方智能體,它類似于官網,能簡短的介紹比亞迪品牌,但更牛的是,它還能精準理解客戶的真實需求,比如向客戶推薦“性能均衡”的車型。
當客戶想比較幾款車型的性能,它也能拉出一個表格,直觀展示各項數據。如果客戶想去線下試駕,它還可以直接調用地圖,為客戶提供導航服務。
這大幅提升了營銷效率,比亞迪官方智能體上線后,銷售線索轉化率提升了119%。
而上述案例只是AI落地應用的縮影。今年上半年,百度智能云繼續獲得政企客戶青睞,中標的大模型項目數量最多、中標金額總數最高、覆蓋行業最多,再次奪魁。
截至目前,百度智能云的大模型產業落地規模位居國內第一,廣泛覆蓋了政務、金融、制造、能源、互聯網、教育、醫療、手機、汽車等經濟支柱型行業。
尤其在汽車領域,百度智能云已經覆蓋了中國市場TOP 15的銷量品牌、Top 10的新能源車企,在主流車企中滲透率已達到95%。
可以說,百度智能云正與中國經濟產業同頻共振。而未來,它甚至有可能成為AI時代的“基礎設施”,有望覆蓋B端和C端,并孕育出海量的AI應用和一些Super APP。
03 | 百度智能云的「取舍」
盡管AI應用正百花齊放,但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APP相比,用戶規模、商業化規模仍差了好幾個數量級。
一個重要原因是,很多人對科技巨頭都心存疑慮。
即便百度智能云早在2015年就提出了開放戰略,今年又對外開放了行業落地的能力和工具,但創業者們還是擔心:像百度這樣的大公司既有技術,又能落地,很可能會吃掉所有的AI紅利。
針對質疑,李彥宏認為“邏輯上不成立”,他坦言,“生成式AI是如此大的機會,對整個社會可能都會產生重構,所以沒有一家公司能夠把所有機會全占住。”
百度集團執行副總裁、百度智能云事業群總裁沈抖近日在接受采訪時也明確,“大模型通用能力那么強,在各行各業場景里的滲透那么寬,百度自己做,是絕對做不過來的。”
同時,沈抖也劃清了“競爭邊界”。他透露,百度會在部分場景做一些典型應用,打一些標桿案例,積累經驗。但在更多、更細分的行業場景中,百度將與合作伙伴一起來完成大模型交付的“最后100米”。
截至今年9月,百度智能云已“牽手”超過100家核心合作伙伴,并聯合了超過1萬家生態伙伴,在醫療、工業、環保等十余個行業,共同推進AI場景創新與落地實踐。
但李彥宏并未滿足于此。中國仍有很多企業、海量場景沒能實現數智化轉型,截至去年末,A股上市公司中,AIGC的滲透率還不到20%。在超過一半的一級行業中,滲透率不到10%。
為此,百度世界大會上,李彥宏發布了兩項賦能應用的AI技術:檢索增強的文生圖技術(iRAG)和無代碼工具“秒噠”。
據介紹,文心iRAG能有效解決大模型在圖片生成上的幻覺問題,去除AI圖片的“機器味兒”。
“秒噠”是一款只需要說說話就能構建出應用的工具,它涵蓋無代碼編程、多智能體協作、多工具調用等特點,能讓每個人都擁有程序員的能力,能打造出數百萬“超級有用”的應用。
除此之外,李彥宏還基于大模型的100大產業應用,涵蓋制造、能源、交通、政務、金融、汽車、教育、互聯網等眾多行業。
他表示,“這也代表了我們的認知和態度。百度不是要推出一個‘超級應用’,而是要不斷地幫助更多人、更多企業打造出數百萬‘超級有用’的應用。”百度希望與更多合作伙伴和客戶一起推動智能產業生態的建設,共同來加速國家“人工智能+”行動計劃的落地。
很顯然,這是一種多方共贏的、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它和當前云計算市場中的“拼命卷死同業”的非理性商業環境,形成了鮮明對比。
換言之,百度智能云的創新實踐,也給“內卷”、焦慮的行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
當然,或許會有同業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斷。這很正常,中國AI云計算產業才剛剛崛起,無論是生態體系的搭建完善,還是客戶的數智化轉型意識,都還需要很長時間去培育。
另外,參考美國微軟云Azure和亞馬遜AWS的發展經驗來看,未來的中國市場足夠大,能同時容得下多種發展路線。至于最終,誰能勝出,客戶和市場會給出答案。
但至少現在,百度智能云已先勝一籌。
說明:數據源于公開披露,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點贊」「在看」與 「分享」,你對作者最大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