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曾是戰國時期趙國的首都,邯鄲就等于是趙國,似乎已成為今天人們的共識。所以,一看題目,估計有很多人會說,小編又在胡扯了,趙國啥時候離開過邯鄲?
使趙國成為強國的“胡服騎射”雕塑
而事實是,趙國最后確實離開了邯鄲,否則今天邯鄲就不叫邯鄲,而是叫類似杭州、福州、廣州、蘇州、鄭州之類的趙州,或者是趙縣了。
先說明一下,本文中所提到的國,不僅僅包括戰國時期的國,還包括兩漢、魏晉時期所封王爵的封地。有時候,某王因為某事被廢,或者沒有后代繼承王位,這塊封地就變成由中央直接管理的郡。所以在一個朝代中間,國與郡的角色也時常改變。
魏晉之后,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地方封君的權力逐漸被削弱?,分封多為“虛封”,即只賜爵位,不給予封地,王國自然也就不現出現,而是成為了郡,或者為州、為縣。
如同上面所說的,如果趙國不離開邯鄲的話,邯鄲在今天就不叫這個名字了,而是稱趙州或者是趙縣,自然也遵循這個規律。
戰國時期趙國疆域圖
趙國如果沒有了“王”,就成為了趙郡。東漢末在郡之上設州,郡歸州管轄。隋朝改州為郡,趙郡就成了趙州。明朝初年省并州城附郭縣,作為趙州州城附郭的邯鄲在此時就應該消失了,這個名字也留不到今天。民國初撤州設縣,趙州自然就成了趙縣。這樣的歷程才是作為趙國都城邯鄲演變的正常軌跡。當然,如果發展好了,可以像今天的杭州、福州、廣州、蘇州、鄭州一樣,仍然使用“趙州”一名則另當別論。
但今天邯鄲仍存在,說明這個規律被打破了,那么趙國后來去哪了?在以上的分析中,出現了“趙縣”一名,河北省石家莊市就有“趙縣”,可以斷定它就是趙國最后的歸宿。
說到這里,也就產生一個問題?趙國是什么時候,因為什么事情不再以邯鄲為都城的呢?
戰國時期的趙國為秦所滅之后,以趙國都城邯鄲為治置邯鄲郡,轄邯鄲、柏人、鄗、封斯、房子、涉、武安等縣。兩漢時期,以秦邯鄲郡為趙國,間有國除、復置,趙國除即為漢郡。
西漢趙國與常山郡南部圖
這一情況持續到了東漢末年的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被冊封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于鄴城,為了加強魏都,據《魏志·武帝紀》:“(建安十七年)割……趙國之襄國、邯鄲、易陽,以益魏郡”。
在此之前,邯鄲還是趙國的國都,但既然歸了魏郡,趙王就需要有個安置,《后漢書·獻帝紀》記載了一件事,就與這個事件有關系:“十八年,趙王拜徙為博陵王,趙國除為漢郡。”
趙國的襄國、邯鄲、易陽劃歸了魏郡,并且趙王也徙為了博陵王,此時,原趙國所剩幾縣就重組為趙郡,《三國志·張范傳》說張范于魏國初建(建安十七年)領趙郡太守,不過此時的趙郡可能僅有中丘、柏人2縣。
三國魏的趙國與廣平郡圖
中丘縣在今天河北邢臺市內丘縣城西5公里處、柏人縣則在今天邢臺市隆堯縣城西偏南12公里處的亦城,趙郡郡治向北遷徙了近百公里。
趙郡在三國魏時期得到了加強,除了中丘、柏人2縣之外,又得到常山郡元氏、房子、平棘、高邑4縣的劃入。曹操的第二十五子曹干于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年)由巨鹿王改封趙王,趙郡遂成為趙國,趙國、趙郡國治、郡治均在房子縣,即今天河北省石家莊市高邑縣城西南。
而此時的邯鄲則是成為由原魏郡三分為魏郡、陽平郡、廣平郡中廣平郡的一個縣。
西晉時期仍為趙國,導致西晉滅亡的“八王之亂”中就有趙王司馬倫。邯鄲縣仍屬廣平郡,不過廣平郡由魏國的冀州管轄,變成了司州,成為都城洛陽的京畿之地。
西晉時啊的微軟趙國,邯鄲此時已屬司州廣平郡
由于看到西漢“七王之亂”和西晉“八王之亂”對國家的破壞力,西晉之后的朝代或者國家,即便再設“趙王”一爵,也不授于其實土,也就造成在西晉之后雖然有趙王,但無趙國,僅有趙郡。
五胡十六國時期,趙郡在各國中均屬冀州。南北朝時期北魏皇始二年(397年)置安州,天興三年(400年)改名定州,趙郡屬之,郡治移至平棘縣,即今天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趙州鎮。東魏,趙郡屬殷州。北齊天保二年(551年)改為趙州,趙郡屬趙州,北周因之。
隋朝開皇三年(583年),文帝改革過來實行的州、郡、縣三級地方行政建置,撤銷郡一級,以州領縣。趙州治平棘縣。此后,直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全國大部分州附郭縣省入州治,平棘縣也是如此,并入趙州。民國初年,廢府州存縣,“趙州”為“趙縣”直到今天。
清朝的趙州直隸州
而邯鄲在三國魏成為廣平郡一縣之后,隋朝屬武安郡、洺州,唐朝屬洺州,北宋屬磁州,元朝屬廣平路磁州,明朝屬北直隸廣平府,清朝屬直隸廣平府。
從以上可以看出,趙國從東漢末年,或者說是三國魏初就已經離開了邯鄲,跟邯鄲再也沒有了關系。
國家是一個面,國都可徙,哪都可以為國都,加上各朝代的行政建置變幻,“趙”一名,最終可以獲得的地方太多了,清光緒《趙州志》“沿革”就感嘆到:
戰國之趙,昄章恢廓,力足以抗強秦。表里山河,袤延數千里。棘蒲,彈丸之地,蒙全趙之名,可乎哉。
趙國,這個可以抗據強秦的“千里”之國的名字,卻最終由棘蒲(平棘縣之前的名字)這么小的一個地方得到,實在是有些可惜了啊!
清朝,邯鄲是直隸廣平府的一個縣
相對于可徙的都城,邯鄲僅是趙國的一個城市,也僅僅是國家的一個點,屬于不可徙的范疇。不過也正是這樣,其名字就不容易發生變化,也因此造就了“3000年不改變名字”的城市這一傳奇。
如果趙國不離開邯鄲,“邯鄲”這個名字估計最多就能使用到650多年前的明朝初期,消失于撤銷州城附郭縣的行動里了。
您認為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