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少將,原中國人民志愿軍第39軍116師師長汪洋,在回憶錄《十次突擊》中這樣寫道——
“全國解放,部隊轉入戰略預備隊,執行生產任務,大批戰斗骨干調走了,或去學習文化,或轉業到地方,軍內軍外一派和平氣氛,真可謂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直到參戰前,維修保養武器時,才發現麻雀已經在炮筒中做了窩……”
說到抗美援朝,普通人的印象里,參戰的志愿軍官兵都是經歷過解放戰爭的老兵,其中不少人更是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八路,全軍從上到下都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
但是,事實上卻并不是這樣……
建國之初,新疆和平解放了,大西南解放了,海南島也解放了,雖然兩廣、川康、云貴和湘西還在剿匪,但國家的重心工作已經轉移到了關乎國計民生的經濟建設上了。
此時,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了大規模的轉業、復員工作。不少部隊,甚至是王牌主力部隊,也被調往各農墾基地進行軍墾屯田。
譬如四野頭等主力38軍、39軍,部隊在全力軍墾屯田的同時,還在大規模地進行轉業、復員工作。
后來享譽全軍的一級戰斗英雄、特等功臣,志愿軍第38軍114師342團1營營長曹玉海,就是在此時,轉業到武漢監獄擔任監獄長的。
部隊里像曹玉海這樣的基層干部,轉業到地方的還有很多。打了幾十年仗了,終于全國解放了,到了發展建設新中國的時候了!
這些軍隊干部們轉業到地方工作后,大多成為了新中國經濟建設的主力軍,更有不少人成為了新中國的第一批鄉長、鎮長、工廠廠長、農場場長。
所以,當時全軍幾乎所有的部隊,都是處于這種新老交替的狀況之中。
老兵和老干部復員的復員,轉業的轉業了,新補入的新兵和新提拔的干部,大多沒有戰斗和指揮戰斗的經驗,而且大部分的部隊已經從軍事斗爭轉換為軍墾屯田。
開國少將,38軍副軍長江擁輝將軍在回憶錄《三十八軍在朝鮮》中這樣寫道——
“當時國內的仗都打完了,之前有個口號‘國家不和平,個人不成家‘,現在全國都解放了,進入和平狀態了,很多干部戰士都忙著解決個人問題。
整個部隊就松懈下來了,復員的復員,探親的探親,一些擔負農墾工作的基層連隊,甚至連早操都不出了。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38軍突然就接到了入朝作戰命令,不得不一邊開拔,一邊收攏部隊。戰前準備工作顯得倉促和雜亂。”
開國少將,原39軍116師師長汪洋,后來在其回憶錄《十次突擊》中這樣形容當時的部隊情況——
“1950年8月份,我接到調回116師任師長的命令。離開116師已經一年多了,從心里非常想念這個部隊,還有同生死共患難的戰友們。能夠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回到這支英雄部隊,心里是很高興的。
可是,回到部隊一接觸實際,才知道變化很大。
由于全國解放,部隊轉入戰略預備隊,準備執行生產任務,大批戰斗骨干調走了,或去學習文化,或轉業到地方,軍內軍外一派和平氣氛,真可謂——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這個仗怎么打?
我問自己,我的心情頓感沉重,甚至后悔不該同意調回來。”
那么,汪洋將軍眼中的116師,當時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呢?
汪洋將軍的回憶錄中有如下敘述:
首先,部隊當時為了完成繁重的生產任務,馬匹和車輛超負荷運轉,造成了馬匹羸弱和車輛損壞。
無論是39軍,還是38軍,其炮兵部隊的運輸能力,就連1個基數的彈藥都無法運載。
而更要命的是,由于部隊的主要任務已經轉為軍墾屯田,“刀槍入庫”后缺乏檢修和保養,大炮的炮管里,甚至被麻雀筑了窩,成為了鳥巢。戰斗隊變成了生產隊。
這樣的事情,竟還是發生在四野的頭等主力38軍和39軍的部隊里。而其他兄弟部隊的情況,比起這兩個王牌軍,只有過之而無不及!
譬如第42軍,全軍本來都準備成建制的轉為農墾部隊,計劃縮編為兩個農業師去黑龍江農墾屯田了,武器都已經該封存的封存,該移交的移交了……
結果,一聲令下,42軍重新擴編,就這樣匆匆集結,成為了第一批入朝參戰的部隊。
相對而言,38、39、42軍,比起其他兄弟部隊來說,他們已經算是很幸福的了,至少比華北軍區的66軍,要從容很多。
華北軍區的66軍,當天下午還在地里種田,夜里突然接到參戰命令,天一亮就被拉上了火車,第5天就出現在了朝鮮戰場上。
66軍赴朝參戰前就根本沒有任何準備,部隊動員、戰斗編組都是在火車上進行的。就連武器和彈藥,都是在列車行進過程中分發到每名戰士手中的……
但是,比起第二野戰軍入朝參戰的部隊來說,華北軍區66軍這樣的匆忙上陣,在3兵團的面前,就顯得不值一提了。
如果把《亮劍》中的這句臺詞,去掉“晉西北”3個字,而改成“三兵團”,就更能恰如其分的說明三兵團當時的情況。
在志愿軍參戰的總計6個兵團里,比起其他5個兵團,三兵團的組建過程是異常的復雜和艱難!!!
1951年3月16日,中國人民志愿軍第3兵團領導機關在北京組成,陳賡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王近山任副司令員。
由于陳賡因病一直未能到職(后又參加援越抗法),由二野猛將王近山出任第3兵團代司令員。
中國人民志愿軍第3兵團,是由第二野戰軍總計來自3個兵團的6個軍,最終編為了第12軍、第15軍、第60軍,入朝參戰的。
上述3個軍的構成,來自二野6個軍不同的部隊,在編練成軍前,有的在云、貴、川、康、藏擔負剿匪任務,有的在上述地區承擔繁重的筑路工程和農墾工作。
更有的雖然還穿著軍裝,但實際上已經成建制的轉入地方,擔負維護地方秩序的公安工作。
以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2軍為例——
志愿軍第12軍,由原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的12軍的兩個師,11軍的1個師又1個團,合編組建。
軍長,由原二野第11軍軍長曾紹山擔任。
政治委員,由原二野第12軍副政治委員李震擔任。而李震此前已調任重慶總工會主席,轉入地方工作已經很長時間了。
若不是奉命組建志愿軍第12軍,李震將軍很可能由于在地方工作,由此錯過了1955年的全軍授銜,與少將軍銜失之交臂。
新組建的12軍,所轄部隊分散于3個省10余個市(地)縣。
一聲令下,這些散布于四面八方的部隊奉命集結,正在剿匪的部隊還好,武器裝備還算配備齊全。
而承擔修路、農墾工作的部隊,其重武器早已刀槍入庫,只得緊急拆封,擦拭維護。直到入朝參加第5次戰役前,該軍的裝備才由志司后勤部調撥配齊。
這些部隊卻也因此成為了第一批換裝蘇械的部隊,可謂“因禍得福”。
15軍的情況,與12軍類似。
志愿軍第15軍,是由原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的第15軍兩個師、第3兵團第10軍的1個師,合編組建。
軍長,由原第15軍軍長秦基偉擔任。
政治委員,由原第15軍政治委員谷景生擔任。
新組建的15軍,所轄部隊分布于云、貴、川、康、藏,5個省近20個市(地)縣。
同樣是一聲令下,各部隊于剿匪中、農墾中,以及所兼各軍分區轄地,四面八方緊急趕赴集結地。
其武器裝備情況,與前面說到的第12軍如出一轍,這里不再贅述。
而60軍的情況,則更為復雜。
第60軍相較其他各軍,特殊之處在于入朝參戰前,其先后隸屬華北軍區野戰兵團、第一野戰軍、第二野戰軍。
其隸屬第二野戰軍的時間最短,直到1950年2月,第60軍才由第一野戰軍轉隸第二野戰軍暨西南軍區建制。
志愿軍第60軍,是由原60軍的兩個師,和第61軍的1個師,合編組建。
該軍第179、第180師,是與國民黨起義部隊第95軍合編的。
以第179師為例,全師整編后共13700余人,其中原國民黨起義官兵6659人,占總人數的一半。
第180師的情況也同樣如此,甚至比179師更為復雜。
該師師長鄭其貴并非軍事干部,此前長期從事政治工作,欠缺作戰指揮經驗。
而師政委一職空缺,由政治部主任吳成德代理政委職務。
所轄3個團,兩個老團長此前已經調走,新任團長剛剛到職,對部隊的情況尚在熟悉了解的過程之中。
綜上所述,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初期的各部隊構成,由于準備不足,幾乎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情況。
全國剛剛解放,正值止戈為武,鑄劍為犁,軍民一心,大力發展經濟建設的階段。但是,就在這樣的時間段里,朝鮮戰爭就突然爆發了。
盡管軍委立即成立了東北邊防軍,但從戰爭爆發,到美軍仁川登陸,到朝鮮人民軍一潰千里,再到志愿軍入朝參戰,其間也就只有短短的4個月時間。
就連新組建的東北邊防軍,也都來不及進行全面整訓。
朝鮮戰場上瞬息萬變的戰局轉換,短短4個月時間里,誰也無法預料到朝鮮人民軍會從風卷殘云的凱歌高奏,變為一潰千里的兵敗如山……
如此迅速的戰局變化,確實讓我初期入朝參戰的部隊準備不足,這也是事實。
即便是常年戰備,一直枕戈待旦,馬不離鞍,人不卸甲,作為時刻準備解放臺灣的三野9兵團,卻也在突然接到入朝作戰命令時,不及更換被服,僅僅穿著南方時節的單衣,便即匆匆奔赴千里之外朝鮮戰場的冰天雪地……
盡管三野9兵團是當時戰備等級較高的幾個部隊之一,但該兵團的普通士兵也有近一半是解放后參軍的江浙籍、上海籍青年。
原先大批的參加過解放戰爭的老兵,都已經退伍返鄉,投身到新中國的和平建設中去了。
部分留下來的老戰士,都屬于技術兵種,涵蓋電臺、通訊、觀瞄、測繪、偵察、駕駛、維修等領域。
所以,回到本文開頭,朝鮮戰爭中,我軍所有的參戰部隊,并非像軍迷們認為的那樣——
認為參戰部隊都是剛剛打完解放戰爭的老部隊,個個都是百戰老兵,只是把“解放軍”三個字換成了“志愿軍”,便即原番號,原部隊,直接開往前線。
其實,此時的志愿軍各部隊,正處于新老交替的關鍵節點上!
客觀地講,此時的志愿軍各部隊相比解放戰爭時期的老部隊而言,反而是稍弱了一些!
盡管如此,當年我們的先輩們,仍是憑著中國軍人的血性,憑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以手中的弱勢武器,以一國之力硬杠17國聯軍,并最終打贏了這場戰爭!
——從此,徹底終結了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個國家的掠食者時代!!!
本文資料引自——
1、汪洋將軍回憶錄《十次突擊》
2、江擁輝將軍回憶錄《三十八軍在朝鮮》
3、軍事科學院歷史研究部著《抗美援朝戰爭運動戰若干問題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