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年,一個英國人來到了中國,來給乾隆皇帝的八十大壽賀壽。
這個人秉承英國國王的旨意,搭乘頭等兵船“獅子號”,帶著衛隊,以及給乾隆準備的高檔賀禮,從交趾支那(今天的越南南部)的多倫海灣出發,一路北上,抵達北京。
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有英國人以正式的、官方的形式,前來拜會這個古老而神秘的東方大國。
這個英國人的名字叫喬治·馬爾嘎尼。
當然,馬爾嘎尼不是一個人來的,他帶著一個龐大的使團。他們滿懷熱忱地出發,期望是能夠在北京與大清朝廷達成貿易協定,并設立領事館。
他們的期望,能實現么?
在馬爾嘎尼率領的英國使團到來之前,中國與西方國家沒有正式的邦交,西方國家沒有派遣駐中國的使節,中國也沒有派大使或公使過去。
個中原因,一是中國與西方國家距離遙遠,隔著十萬八千里,還有汪洋大海,交通十分不便;
二是中國在經濟上以自給自足為主,與西方國家沒有很大的貿易需求,雙方缺少往來的必要性;
三是中國的統治者從骨子里看不起西方人,把他們當作琉球人、高麗人看待,認為他們都是“蠻夷”。也不承認國與國之間的平等,西方人來到之后,都必須尊中國為“上國”而自稱“藩屬”。
總之,馬爾嘎尼的這次率團來訪,算是揭開了中國與西方國家正式往來的序幕。
馬爾嘎尼是帶著英王的期待與使命來的:盡可能遷就中國的各種禮節;中、英必須平等;讓中國知道英國并不是一個野蠻國家,而是一個富強、文明的國家。
具體來說,英國政府希望馬爾嘎尼向大清國傳遞如下信息:
第一,英國愿意派全權大使常駐北京,如果中國也愿意派大使去倫敦,英國政府必定用最優禮儀款待;
第二,英國希望中國加開通商口岸,促進貿易交流;
第三,英國希望中國有固定的、公開的海關稅則;
第四,英國希望中國能夠提供一個小島供英國商人居住及儲存貨物,如同葡萄牙人在澳門一樣。
乾隆一開始是很歡迎馬爾嘎尼一行的,畢竟這些蠻夷之人帶著十分精美的禮品,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只為給他“上貢祝壽”。
人逢喜事精神爽,乾隆一高興,就準備在金鑾寶殿接受“藩屬貢使”馬爾嘎尼的三叩九拜了。
然而,乾隆失望了。
“蠻夷”馬爾嘎尼表示,拒絕向乾隆行跪拜之禮,除非大清皇帝做出承諾:將來中國派公使去倫敦時,也必須向英王行跪拜禮;或者,中國馬上安排人員,向他所帶來的英王畫像行跪拜禮。
這還了得?
區區紅毛鬼、蠻夷、藩屬貢使,見了大清皇帝竟敢不下跪?
還膽敢要求大清重臣向一個畫在紙上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紅毛鬼下跪?
豈有此理?
成何體統!
乾隆當然是怒不可遏,匆匆接見完畢就拂袖而去,讓馬爾嘎尼有多遠滾多遠。
可想而知,馬爾嘎尼這次來訪所肩負的使命,全都泡了湯。
其實,對于這次來訪的結果,馬爾嘎尼早就已經有所預料。
在抵達京城之后,馬爾嘎尼就敏銳地覺察到,對于他所準備贈送的那些富含“奇技淫巧”的禮物,清廷的大臣們并沒有產生強烈的好奇心,而是漠然視之,覺得十分尋常,不值得稀奇。
事實上,馬爾嘎尼在踏上中國的土地后,在前往京城的路上,已經深刻地感受到這個東方帝國的人民是如何保守、自負、愚昧、狡猾、野蠻和不思進取。
馬爾嘎尼意識到,當下的中國,有著兩種性格完全不同的人:漢族人和滿族人。雖然這兩種人的外貌幾乎一樣,并且都臣服于擁有絕對權威的大清皇帝,但這兩種人受各自環境的影響,有著迥然不同的思想傾向。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了大一統的王朝以來,在絕大多數的時間里,中國的朝廷一直都被漢族人牢牢把控,直到1616年滿族人建立大清王朝(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金國,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后,朝廷的掌控者發生了根本性改變,被漢族人稱為“異族”的滿族人成為了統治者,而漢族人則變成了被統治的對象。
一方面,滿族人把自己當作大清皇帝的“自己人”,參與并協助皇帝對漢族人進行統治,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要比漢族人高。
另一方面,漢族人想要升遷,大多都會選擇投靠某個滿族高官,并且時刻表示效忠。但效忠其實是虛偽的,往往只存在于表面,因為漢族人從骨子里充滿了對滿族人的憎惡和討厭。
統治與被統治,以及虛偽的效忠,自然而然地導致或者催化了誠信的喪失,中國人不守信用也就不足為奇。他們可以答應請求并許下承諾,但并不準備兌現,說的是這套,做的是那套,就算被覺察或者受責備也滿不在乎,既不感到奇怪,也不覺得羞恥。
從改國號為大清的1636年,到馬爾嘎尼來訪的1793年,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一百五十多年,但中國社會的整體文明和文化程度并沒有有效發展,無論政治、經濟、軍事,還是文化、科技、藝術,基本處于停滯狀態,有些甚至還出現了倒退。
在馬爾嘎尼看來,過去的一百五十多年里,西方國家隨著科技日益進步,國人的文明程度已日益提高,反觀中國人——無論是漢族人還是滿族人——幾乎全部都保持著一貫的、強烈的自大、自負和自傲,如同半野蠻人一樣。
可以說,這些中國人對于西方國家的發展狀況一無所知,對馬爾嘎尼使團所帶來的各種科技感滿滿的器物也全都不以為然,滿不在乎,無動于衷,沒有表露出絲毫的自愧不如的神色。
馬爾嘎尼還注意到,盡管中國人很講究禮節,有各種出行、跪拜、作揖等儀式,但他們內心深處其實對這些禮儀并不真正在意,尤其是在朝廷上,幾乎每個官員都是表面殷勤而內心猜疑,看似禮節周到其實暗藏粗魯,假裝謙遜無比其實頑固到底。
基于在踏上中國土地之后,所看到、聽到、感受到和接觸到的種種,馬爾嘎尼其實已經對大清皇帝不報什么期望了,所以才堅決拒絕了向乾隆行跪拜禮,隨后就被趕回了英國。
原本抱著美好期待和愿望的中英邦交之旅,最終沒有達成任何協議,草草收場。
23年之后(1816年,嘉慶二十一年),英國再次派出以阿美士德為特使的使團訪問大清,但依然因為跪拜禮節等細枝末節的事情不歡而散,沒有取得任何成果。
自此以后,英國國內涌現出一種觀點:對于大清國,只有三條路可以走,一是武力強迫,二是絕對服從中國,三是根本不要交往。
最終,英國人選擇了第一條路:1840年(道光二十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
(全文完。部分內容參考《中國近代史(蔣廷黻)》、《馬爾嘎尼使團使華觀感(馬爾嘎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