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中共八屆八中全會上,毛主席幽默地說:“李逵,武松,魯智深,這三個人我看可以進共產黨,沒人推薦,我來介紹。”從毛主席點評水滸的話中看,他喜歡富有血性、嫉惡如仇、敢做敢當的人,甚至說共產黨員應該是這樣的人。
毛主席和《水滸傳》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他小時候。
1936年,毛主席長征后在陜北認識了斯諾,給他講故事時就說過,他提及自己13歲那年,家中來了許多客人,彼時正與父親鬧別扭,父親追著他打,他便跑到池塘邊聲稱再打就跳下去,最后父親妥協了。他說他敢于反抗的精神就是從水滸這本上學來的。
毛主席讀書時期的好友蕭子升在其書中也曾提到,毛主席上學時對兩本書極為癡迷,一本是《水滸傳》,另一本是《三國演義》。1917年中秋,湖南一師的同學們相聚一堂。彼時,眾人開啟了關于如何救國的熱烈討論。有人主張從政,有人提出從教,毛澤東認為前者需要金錢與關系,后者耗時太久。當別人詢問他的辦法時,他說:“學梁山泊好漢。”
據梁山腳下饃臺村的張作海老人回憶,在70年代,他曾買過一張《毛主席去安源》的年畫拿回家,他的父親十分驚訝地說:“哎呀,畫中著長袍之人曾至梁山,彼時我于柿子樹下遇他。見他于一樹之下開啟包袱,取出一本《水滸傳》閱讀。那時我便覺此人不凡,未料竟是毛主席。”張作海聽到父親的回憶深感不可思議,但從時間上推斷,似乎很有可能。
從這些瑣碎的故事可以看出,毛主席小時候確實非常喜歡《水滸傳》這本書。那么,毛主席從這本書中都學到了什么呢?
筆者認為,毛主席受《水滸傳》的影響應該是兩方面。
第一,去當個“山大王”
據《回憶我的父親陳士渠》所述,開國上將陳士渠在書中寫道:父親特別指出,于數代人而言,井岡山皆為神圣之所,乃革命圣地,毛主席上井岡山還受到了《水滸傳》的影響。
也許將上井岡山與梁山好漢相提并論有些不太恰當,但其中必定存在一定的聯系。梁山在書中是易守難攻,是個非常好的根據地。
這樣的橋段在小說中比比皆是,毛主席自然也十分熟悉。1927年,他發起秋收起義之際,八百余人衣不蔽體、窮途末路。他們雖身處困境,但信念如磐,為革命的未來奮勇前行。依照共產國際的指令,需進攻長沙,眾人因此激烈爭執。此番爭論,氣氛緊張,局面僵持不下。毛主席一錘定音,指著羅霄山脈的井岡山說,不行的話我們就去當個“山大王”。
往昔,占山為王者乃土匪之行徑,恰如“落草為寇”之謂。此般作為,常為世人說三道四。所以蔣介石也說,毛澤東這是去當“土匪”了。或許誰也沒有想到,毛主席的做法是完全正確的,完全符合中國實際的。
毛澤東認為,《水滸傳》中的梁山泊易守難攻,與地形有一定關系。毛澤東也利用井岡山山林的掩護,再加上他那高超的軍事天賦,四次打退了敵人的進攻,讓蔣介石摸不著頭腦。
2011年,毛新宇到水滸故居梁山參觀,他表示:“爺爺當年曾來到梁山調查民情,當時他就認識到中國革命必須建立根據地,《水滸傳》對爺爺的影響很大。”
第二,學習水滸中的人物性格
毛主席生平第一大愛好就是讀書,他老人家一生讀了多少書,無人知道,至于《水滸》估計更是讀了無數遍了。但據毛主席生前的秘書張玉鳳等人回憶,毛主席對每一本書都反復研讀,像《水滸傳》這樣的名著更是百看不厭。
毛主席不僅自己閱讀《水滸傳》,還要求孩子們也看。他一直督促李敏讀書,而毛澤東的讀書生涯便是從四大名著開始的,所以他要求女兒也要閱讀四大名著。李敏表示,不光是她,毛岸英和毛岸青在蘇聯的時候,毛主席就多次給他們寄書,其中就有《水滸傳》。李訥和劉思齊也說,父親給她們的書單中同樣有《水滸傳》。
這表明,毛主席對黑暗和壓迫的不滿,或許還蘊含著對現代化生活的期許和追求。無論如何,都飽含著毛主席對那風風雨雨的革命歲月的無限懷念。比如在1959年中共八屆八中全會上,毛主席幽默地說:“李逵,武松,魯智深,這三個人我看可以進共產黨,沒人推薦,我來介紹。”從毛主席點評《水滸傳》的話語中可以看出,他喜歡富有血性、嫉惡如仇、敢做敢當的人,甚至認為共產黨員應該是這樣的人。
從毛主席閱讀《水滸傳》的故事可以看出,毛主席的偉大來源于方方面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