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和晉文公在戰場上做了類似的事兒,評價卻截然相反,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宋襄公和晉文公的地位不同。
自古成王敗寇,晉文公歷經千辛萬苦,最終在晚年登上君位,僅用了短短幾年,就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晉文公的地位,為他的行為加分不少,退避三舍非但沒有人嘲笑,反而認為晉文公重耳是個守信諾的人。
宋襄公也算是君子,但宋國的實力比較弱,宋襄公也想學齊桓公稱霸,結果遭到楚國等國的鄙視,他自己也曾被俘虜。
宋襄公沒有大成就,地位不如晉文公,他的仁義反而讓人嘲笑為迂腐。
其二,戰場情況不同。
晉楚大戰前,楚國是南方強國,吞并了很多小諸侯國,沒有哪個中原強國和楚國硬碰硬過,就算春秋首霸齊桓公,也沒有和楚國打過大仗。
晉國經過晉文公的治理進一步強大,但到底是不是楚國的對手,誰心里也沒譜,晉文公心里也打鼓。
晉國選擇退避三舍,除了信守當年的承諾,在戰術上還起到了驕傲敵人、麻痹敵人的作用,自己一方的士兵也憋著一股勁兒,這和曹劌論戰中“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有類似作用。
宋襄公當時面臨的戰場情況則不同,宋國已經完成排兵布陣,眼睜睜的看著楚軍渡河,卻不出擊;
等楚軍渡河完成,還沒有完成排兵布陣,宋襄公仍然不肯攻擊;
等楚軍完成排兵布陣后,宋襄公才下令和楚軍開戰。
雙方都準備充分后,拼的就是誰的兵力多、誰的兵能征慣戰,常年擴張的楚軍戰斗經驗豐富,兵多將廣,打敗宋襄公是必然的。
其三,強弱不同。
晉國當年和楚國對陣,雙方實力都很強,一個是北方霸主,一個是南方一霸,晉軍退避三舍,并不會增強楚軍戰斗力。
宋襄公面對的情況不同,宋國本來就是弱國,面對強盛的楚軍,雙方不用任何技巧的硬碰硬,宋軍幾乎沒有勝出的可能。
要想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只能靠“非對稱”的方式,以局部優勢兵力對楚軍局部劣勢兵力展開進攻。
楚軍渡河未完成時,很多軍隊還在河里,這時候宋軍出擊,就是宋軍的全部面對楚軍的一部分。
楚軍剛渡河還沒有完成排兵布陣,軍隊比較亂,影響了戰斗力的發揮,削減了楚軍在人數和戰斗力上的優勢,宋軍才有取勝的可能。
晉文公和宋襄公各方面的情況不同,他們雖然都是仁義之師,評價卻迥然不同。
對此,大家認為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