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孩子:從反思養育方式開始》讀后感
《孩子知道父母不懂自己會如何想?》一文,宛如一面鏡子,清晰地映照出父母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的問題與不足,同時也如同一盞明燈,為我們指引在親子關系這條道路上前行的方向。文章以生動且極具沖擊力的方式,促使我們深刻反思自己的養育行為,讓每一位讀者都能從中獲得啟迪。文章開頭描繪的產房場景令人印象深刻。在那樣一個充滿緊張與期待的時刻,父母們對于接生醫生的專業性有著極高的要求。新手醫生即便懷揣著滿腔熱情和愛意,帶著課本準備接生,也無法讓父母安心。因為這關乎著一個新生命的誕生,是家庭中至關重要的大事,容不得絲毫的馬虎與冒險。這種場景下父母的反應是本能的、堅決的,那就是更換更有經驗的醫生。然而,當我們把視角轉向養育孩子的漫長過程時,卻驚覺許多父母在扮演著類似“新手醫生”的角色。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現象屢見不鮮。就拿孩子的興趣培養來說,我曾見過這樣一個例子。鄰居家的孩子小明對繪畫有著濃厚的興趣,每次拿起畫筆,他都能沉浸其中,展現出獨特的創造力。他的眼睛里閃爍著對色彩和線條的熱愛,總是迫不及待地向父母分享自己畫中的故事。可是,小明的父母卻認為繪畫不能為孩子帶來穩定的未來,他們更希望孩子學習樂器,因為在他們看來,樂器演奏更具實用性和發展前景。于是,他們不顧小明的反對,為他報了鋼琴班。小明在鋼琴課上總是心不在焉,對彈奏毫無熱情,因為他的內心始終被繪畫所占據。在這個案例中,小明的父母就像那些不懂孩子的“新手父母”,沒有真正理解孩子的興趣所在,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規劃孩子的成長路徑。再比如,在孩子的情感表達方面。有個叫小麗的女孩,在學校里因為被同學誤解而委屈難過。回到家后,她希望能從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和理解,便向父母傾訴了自己的遭遇。然而,父母卻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別這么小心眼,同學之間的小矛盾很快就會過去的。”父母這種敷衍的回應讓小麗更加傷心,她覺得父母根本不理解自己的感受。此后,小麗遇到類似的事情便不再向父母傾訴,逐漸和父母之間產生了情感隔閡。這就是父母不懂孩子心理需求所導致的后果,孩子在最需要支持的時候得不到理解,就像在黑暗中獨自摸索,孤獨感會在他們心中不斷蔓延。
文中所提到的“孩子說明書”這一概念,深刻地揭示了父母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的關鍵缺失。我們往往過于依賴自己的主觀判斷、長輩的經驗或者一些泛泛而論的育兒書籍,卻忽略了每個孩子都是一本獨特的“書”,需要我們用心去研讀。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天賦潛能和心理需求,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一樣。有的孩子性格外向,喜歡在人群中展現自己,他們需要的是鼓勵和引導去發揮自己的社交優勢;而有的孩子性格內向,更擅長在安靜的環境中獨自探索,對于這樣的孩子,父母就需要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和理解,尊重他們的節奏。這篇文章讓我深刻認識到,孩子對于父母的理解和懂得有著極高的期待。當這種期待落空時,他們可能會經歷失落、孤獨、困惑和不信任等一系列復雜的情感。他們的成長就像在迷霧中航行,如果沒有父母作為燈塔照亮他們內心的世界,他們很容易迷失方向。作為父母,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為孩子提供物質生活,更要努力成為他們精神世界的引路人。養育孩子是一場漫長而復雜的旅程,它需要我們精心準備,持續學習,不斷反思。我們要放下自己的成見和固有觀念,用心去觀察孩子的行為舉止,傾聽他們的心聲,深入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心理變化和成長規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真正與他們同行,為他們遮風擋雨,成為他們堅實的依靠。這篇文章是一記警鐘,讓我們時刻警醒自己,在親子關系中,理解是基石,懂孩子才是愛的真諦,我們需要努力成為那個真正懂孩子的合格父母,讓孩子在充滿愛與理解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