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會去改變,除非TA感受到被愛;孩子不會去改變,除非TA感受到被接納;孩子不會去改變,除非TA感受到被愛。
——薩姐
作者:暖心
在知乎上看到一位媽媽求助:
她家的孩子高一,如今已經是躺平的狀態,一天到晚都把自己關在房間里。
有時候,她稍微關心一下孩子,他就會吼她:“不要你管,你滾開?!?/p>
孩子每天晚上玩游戲玩到半夜,也不學習,說他幾句他就特別暴躁,在家里亂砸東西。
這位媽媽說:
以前的他多么乖巧懂事,可是現在卻一點都不尊重我,每次想起來都想哭。
看到這位媽媽的無奈,真的特別讓人心疼。
為什么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尊重父母?隨時都在對父母大喊大叫,一身的“反骨”。
我曾在一本育兒書上看到了一種解釋:
很多時候,孩子頂嘴、吼父母、叛逆,可能源于大腦的自然反應。
一個特別逆反的孩子他一定經歷過被父母吼罵、批評、嘲笑和不尊重。
而人的大腦,在面臨指責批評時,會有3個反應:攻擊、逃避和防衛。
所以,我們看到孩子一系列的頂嘴、叛逆等行為都是孩子“捍衛”自己的方式。
01
愛較勁的父母
激發孩子的“反骨”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追蛇定律”:
講的是一個人在野外行走的時候,被突然出現的一條毒蛇咬傷了。
他第一反應不是治療傷口,而是泄憤。
隨后,他撿起一旁的樹枝向蛇的方向追了過去,想立馬將蛇打死。
可是蛇早就溜得無影無蹤,而他已經因毒性發作,倒在了路旁。
這個人像極了很多父母,當孩子讓我們感覺到糟心的時候,我們第一反應是去和孩子“較勁”:
孩子考差了,不去找他的弱點,而是對孩子一頓打罵后批評他“考試不認真”。
孩子掃地時不小心摔碎了水杯,媽媽對他一頓臭罵,批評他“這點事都做不好。”
孩子犯了錯,父母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泄憤,不斷地打罵、批評孩子,而忽略了問題的根本所在,因而惡化了問題的程度。
最終就像這個拖著帶血的傷口,四處追趕那條毒蛇的人一樣,總是較勁,把雙方都弄得遍體鱗傷。
有研究表明:
父母的過度較勁,往往會讓孩子感到被束縛,從而加劇了他們的叛逆心理。
一位網友說,女兒從初二開始變得異常叛逆,什么事都和她對著干,不僅成績一落千丈,還沉迷于手機游戲。
剛開始她沒收女兒手機,吼也吼過,罵也罵過,可是女兒只當她是空氣,回家一句話都不說,只會將自己關在房間里。
她在氣憤之下,拆掉了女兒房間的門鎖,每天都守著她。
沒想到,女兒卻越來越討厭她,總是在她面前撒潑打滾、大吼大叫,還到了不愿意去上學的地步。
她看到女兒的叛逆,傷心欲絕,卻無可奈何。
每一個敢跟父母抗衡的孩子,內心都積攢了對父母太多的不滿或者其他不舒服的感覺。
如果父母面對孩子總是:說話態度強硬,和孩子說話總是吼、孩子不聽時總是罵罵咧咧。
明明是愛孩子,表現出來的恨卻更多,所以會激發孩子的“反骨”。
與孩子較量的父母,其實是在與自己內心的固執較量,最終傷了孩子,也輸了自己。
02
每一個叛逆的孩子
都在爭奪主權
《解碼青春期》中,作者寫過這樣一段話:
“當一個孩子不斷地推開他的父母,挑釁他的父母,不斷地做這個測試的時候,其實他就是想看看父母愛不愛自己?!?/strong>
叛逆的孩子不是不愛,而是太缺愛。
而孩子所需要的愛并不是只有“融合”,有時候“分離的愛”給不到位,也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尤其是孩子成長中的這三次叛逆,每一次都是孩子在尋找自己,父母讀不懂,才會讓孩子“不愛你”。
第一次叛逆:2-3歲,凡事喜歡“自己來”。
這階段的孩子,有了自我意識,他們凡事都喜歡自己做主。
所以當孩子說“不要、不行、不好”時,就是在說“我要自己來”。
第二次叛逆:7-9歲,獨立意識強烈。
這個階段的孩子特別喜歡頂嘴,尤其是特別愛和父母爭對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不喜歡被干涉。
這階段的孩子特別愛面子,接受不了批評。所以,父母經常批評、指責就會讓他們用頂嘴來反抗。
第三次叛逆:12-17歲,渴望尊重和自由?
這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非常強烈:
非??粗貍€人隱私,渴望有獨處的空間與時間。
敏感,對父母的話越來越少,如果父母不尊重他,就會觸發他們的脾氣。
渴望自己做主,包括什么時候學習、交朋友、穿什么衣服都不喜歡被干涉。
這階段的孩子,他們正值青春期,對個體的獨立、自由的追求更強烈,討厭一切束縛。
所以越是逆反的孩子越是想通過“打敗父母”來維護自己的主權。
無論是哪一個時期的叛逆,都是因為自己的渴求沒被滿足,只要愛給得夠就不會發生。
薩提亞的冰山理論這樣講:
每個人都像漂浮在大海中的一座冰山:被外界看到的行為、言語、情緒反應等,只是露出海面的一小部分,是表面現象;決定這些行為現象的,是暗涌在海面以下的大部分。由一個人的感受、信念、應對模式、需要和精神追求等組成。
孩子的感受越好,他的行為會越讓人喜歡;他的感受越差,他的言行越惡劣。
03
杜絕孩子叛逆,
就對他說這4句話
當我們讀懂了孩子的叛逆,要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和預防,主要還是在于父母的溝通方式。
《非暴力溝通》中指出,想要親子關系達到平衡,就需要在溝通中達到四要素:觀察、感受、需求和狀態。
把這4個要素融合起來,其實就是4句話。
1、“我看到……”說出你如其所是的觀察
這句話,是在向孩子描述事實。
比如:
“我看到你寫作業的時候玩玩具了,為了寫作業效率高,請你把玩具收起來。”
“我看到你把垃圾扔到地上了,為了讓家里保持整潔,請把它撿起來。”
“我看到你今天學習比昨天認真了一點?!?/p>
“我看到你今天主動做家務了。”
“我看到”這幾個字:
如果是用到批評上:雖然話里面有責備、也有命令,但是給孩子的感受卻是溫柔的。
如果用在鼓勵上:則向孩子傳遞的是“我在關注你”。
孩子聽完后,意識到:
我在犯錯,立即改正。
父母很重視我。
所以,用“我看到……”去向孩子描述一個實實在在發生的事實,是一種充滿真誠與善意的正向情感表達,孩子更容易接受和認可。
2、“ 我感覺…”表達你內在真實的感受
許多父母和孩子溝通時,孩子常常閉口不談,而父母在一旁喋喋不休地批評和指責。
這樣的結果會導致孩子反感,然后用頂嘴和不聽話來對抗父母。
其實,溝通的結果是讓對方明白自己的感受,所以我們在孩子面前一定要“先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
比如:
規定孩子玩30分鐘手機,可是他卻玩了四十分鐘。
這時候我們很生氣,大部分父母會說:你必須、馬上關掉手機。
這種命令的語氣,會讓孩子內心討厭父母,然后默默較勁。
如果我們說:
我們規定的時間過去了十分鐘了,我感覺你今天沒有昨天表現好。
“我感覺”這幾個字的另一層含義是:我希望。
一方面向孩子傳遞:鼓勵、認可孩子以前做得很好。
另一方面:用“期待感”去讓孩子更多地去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能激發起孩子的自覺性以及責任心。
3、“我想讓你這樣做……”表達你的期待
這句話是在向孩子傳達我們的需求,以及引導孩子去改變。
讓孩子能通過你的話語,真正看到“你為他好”的那顆心,而不是大吼大叫說“我是為你好”。
比如:
我想讓你趕緊寫作業,是因為:我想讓你寫完了痛快地玩。我不想讓你玩游戲,是因為擔心你沉迷于其中,影響學習。
把我們的擔憂、我們的需求明確表達出來,會讓孩子感覺父母是真正的為他好。
教育孩子,拒絕情緒暴力,我們要盡可能用更多的溫柔去引導孩子做正確的事。
4、“你能做這件事嗎?”改變狀態
心理學上有一個“期待效應”:
指的是如果你對他人有所期待,可以通過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對方,給予其由衷地贊賞,從而調動其積極性,促使其朝著自己所期望的方向發展,這份期待或許就會成真。
孩子犯錯時,我們可以加入“期待效應”,引導孩子去對自己做出承諾。
比如:
經常對他說“你以前做得挺好的,現在能做好這件事嗎?”先夸獎孩子,再引導他去承諾,提醒他:你應該去改變現在的狀態。
只有自己發出的邀請,孩子才會愿意去改變。
其實,這也是給孩子的一種選擇權。
既讓他有自主權,又感受到被尊重,他就會收起逆反的念頭。
04
心理學著作《孩子:挑戰》中寫道: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父母也開始學著做一個「過濾器」。
通過慢慢地觀察和引導,過濾出孩子可以自己面對、應付的情況,然后有意識地退后,讓孩子自己去經歷、去成長,去體會解決問題后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叛逆、頂嘴,都潛藏在每一個孩子的內心,決定他是否會爆發的唯一誘因就是:他有沒有感受到父母好好愛他。
每個孩子都會犯錯、有壓力、會變得差勁,這時候父母要學著去“過濾”孩子的所有不足,然后去尊重他、關注他、接納他、等待他,孩子也會過濾掉他內心的陰霾,把愛給父母。
所以,我們盡可能的用愛去教育孩子:
情緒穩定、不急不躁、好好說話、去感受孩子在變好,當孩子感受到有歸屬感和價值感時,他才會爆發出內驅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