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枯木
地域文化是大中華文化之下的一個文化分支,是指一個固定區域經過漫長歷史時期形成的一種具有本地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既可以指語音區別、氣候差異,也可以是飲食習俗、生活習慣等不同,范疇還可大可小,諸如“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北人豪爽,南人婉約”,“北人面食,個子高大,南人米飯,身材較矮”,“關西出將,關東出相”,“晉人愛食醋,川人愛吃辣”等等,都是地域文化的表現特征。
那么,地域文化是如何界定的?地域文化是如何產生的呢?幾千年來地域文化有沒有發生過重大改變?如果有,在歷史上是如何演變和變遷的呢?原因是什么?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就追溯歷史,結合現況,給諸位簡單談談。
一、中華文化光輝燦爛,地域文化眾彩紛呈
文化是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和歷史現象,包含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大部分。從世界整體文化格局來看,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在不同時期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而中華文化是我國特有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為中華民族世代繼承發展的優良傳統文化,也叫中華傳統文化或華夏文化。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以中原文化為基礎,經過不斷演化發展、兼容并蓄而成的中國特有文化。是人類史上起源最早、歷史最悠久的古老文化之一,也是唯一一個持續時間最長,一直延續到現在,并且是唯一一個沒有被割裂的最優秀的民族文化,是所有炎黃子孫的血脈之根和精神之源。
中華文化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光輝燦爛,璀璨奪目,涵蓋到物質成就、制度體系、意識形態、語言文字、行為習俗等等各個方面。有許多分支和組成部分,并且相互交叉,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輔相成。而本文所言的地域文化,就是大中華文化下面的一個小小的文化分支。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幾千年來由于各地域的自然地理、環境氣候、政治經濟、歷史淵源、生活習慣、風俗民情等差異,孕育了不同特質、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從大的方面來說大致分為北方文化(黃河流域)和南方文化(長江流域),從歷史淵源和地域結構上來說,又可劃分為不同地域的區域文化,諸如中原文化、秦隴文化、晉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滇黔文化、嶺南文化等等。
二、地域文化概念的界定和特點
然組成中華文化的各地地域文化眾彩紛呈,并且相關文章和研究車載斗量,然而若是認真討論起來,關于具體地域文化概念的界定,也就是什么是地域文化?學術理論界目前仍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致有三種看法。
第一種看法:有學者認為,地域文化專指先秦時期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的文化。
第二種看法:有專家主張,地域文化專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以分布地點為轉移,具有鮮明共性特征的考古學文化。
第三種看法:則是折中的看法,將地域文化劃分為廣義和狹義來闡述,狹義指先秦時期不同地域文化,廣義特指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時間上是指從古至今一切文化遺產。
以筆者看來,以上定義皆有不足。
第一種看法立足于先秦時期。雖然屬于“縱向”的歷史觀點,然而卻過于狹窄。因為先秦時期華夏文明主要集中于中原地帶。由于春秋戰國諸侯爭霸以及兼并的結果,形成的幾種典型地域文化,主要包括秦文化、晉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燕文化以及巴蜀文化等。
然而對于現在的地域而言,自然不能代表全部,比如東北文化、新疆文化、西藏文化、滇黔文化、嶺南文化、閩臺文化等先秦游離于中原文化之外的地域文化就難以描述。
第二種觀點為“橫向”的歷史觀點。屬于考古學上的地域文化界定。然而卻往往偏重于同一時期不同地域考古證據和物質遺存的共同特征,卻缺乏不同地域文化習俗的支持和證據。因而只能說是文明表象,而不是地域文化的必要特征。比如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的代表仰韶文化,只能說明當時這一區域物質文明的共同成就,很難能說明具體地域文化的差異。
第三種觀點折中,吸收前兩種說法,把地域文化分為狹義和廣義,不過還是沒有對地域文化進行較為明確的界定。
依筆者拙見,其實地域文化,重要在于“地域”二字,具有鮮明特色,就是指以地理結構為背景,經過歷史演變和不斷交融,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而“文化”,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宗教信仰,建筑風格,生活習俗,飲食習慣,性格稟性等等;當然,也可以是單一元素的文化特征。
另外,地域文化還有兩個特征,那就是,第一,地域的范疇可大可小。大的范疇可以指共同的中華文化,也可以指不同地域的地理行政區劃,小則可以指一個縣鄉,甚至一個村落。正如俗語“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晏子春秋·問上》云:“古者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就是如此。第二個,地域文化有一個歷史范疇的限定。在不同時期也是不盡相同的,都在不斷變化和發展中,然而在某一特定時期是比較穩定的。
三、地域文化的形成原因
界定了地域文化的概念,那么地域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其實,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由多方面因素融合而成的,大致有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因素。客觀方面主要和地理地形、氣候環境、交通條件、物產特點等有關。主觀方面則和語言文字、政治制度、科學技術、生活習慣、文化教育等有關。
中國地形地勢非常復雜,呈階梯狀分布。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從西部的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東部平原,向海洋傾斜。由于地形的復雜,造成了各地地理環境氣候差異非常大。西南青藏高原屬高寒氣候,西北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中東部屬溫帶季風氣候,東南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再南端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地理氣候的不同,使得各地物產各不相同。
而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因而大多數人們在一個固定的地域生活勞作,世代繁衍,從而形成一個穩定的聚集體。進入封建社會,這個聚集體往往在同一個封建君主的統治下,血緣關系相近,語言文字相同,宗教信仰接近一致,生產科技水平共享,生活、飲食習慣類似,文教水平相當。因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有的地域文化。
當然,我國各地的地域文化的根源是為以黃河中下游為主的中原文化,只是在具體表象上有很大差異。這是因為,不同地域文化形成并不是一致的,而是在發展過程中經過不斷地融合的過程。
比如最初的優勢文化為中原文化,后來隨著人口的增多,疆域的擴張,歷代人口的遷徙,將中原文化散布于周邊地方,隨著其他民族的加入,并在當地經過相互磨合和融合,兼容并蓄,經過歷史不斷演變,最終形成了以漢文化為主流的眾彩紛呈的地域文化。
限于篇幅,下篇我們接著探討我國歷史上不同時期主要地域文化的流派以及歷史演變過程。
(未完待續)
2021/7/13榆木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