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民間文學類非遺為什么要保護,該如何保護,又如何創新?7月24日下午2:30,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鄭土有將做客名人大講堂,在成都阿來書房舉行題為《民間文學類非遺的保護與創新——從〈哪吒2〉說起》的講座。
鄭土有教授長期從事民俗學、民間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工作,出版有《曉望洞天福地:中國的神仙和神仙信仰》《中國城隍信仰》《中國民俗通志·信仰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沉思錄》等著作(含合著)30余部,其研究成果曾3次獲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
此次入川講座,鄭土有將以《哪吒之魔童鬧海》為切入點,講述包括《哪吒鬧海》《女媧補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民間文學的價值。在他看來,“民間文學作品是幾千年來民眾在中華大地上生存智慧的結晶,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氣神和民眾的價值觀與理想追求。”
然而,由于大部分傳統民間文學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并且“民間文學作為民眾自發的、自娛自樂的精神生活結晶,幾乎不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民間文學類非遺的保護難度最大。”在鄭教授看來,解決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脫節的問題,“需要創新。”
講座中,他將結合具體案例、調研、研究,圍繞民間文學作品的價值、民間文學傳承現狀、民間文學如何走出當下的困境、民間文學如何創新等問題進行分享。本次講座還將通過封面新聞、川觀新聞、四川觀察、四川發布等平臺進行現場直播,敬請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