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廣州安居集團公告:
“將在全市范圍收購滿足90平米以下的存量商品房作為保障房。”
收儲標準有五條:
一是資產負債簡單;
二是已取得竣工聯合驗收意見書,說白了就是不是爛尾樓;
三是面積在90平方米以下;
四是房源權屬清晰可交易;
五是優先選取整棟或整單元未售、可實現封閉管理的樓棟項目。
截至當前,全國有超過60個城市表態支持地方國資下場收購存量商品房作為保障房。
收儲存量,也被市場認定為“去庫存3.0”模式。
事實上,存儲存量,并不是簡單的解決存量,本質上是為了給地方財政化債。
要知道,地方城投兜底土拍的節點差不多在2022年,根據地產的開發周期算,未來2年,市場上超過一半的供給都是地方城投和國央企。
也就是說,如果地產不救市,地產“擊鼓傳花”的最后一棒,在地方債里。
為什么要增發6萬億,為什么要發專項債?
在過去幾年,地方財政因為疫情透支極其嚴峻,土地財政又時不時有“戒斷”反應,導致市場效率整體空轉了兩三年。
地方財政因為過去的“無序投資”和“過度開發”,使得“財政效率”極其低下。只能通過“城投兜底土拍”的形勢,以“擴大債務”和“債務展期”的方式進行“債務置換”,來掩蓋“經濟增長低效”的現象。
簡單說,在過去五年,盡管土地財政被上面叫停,但地方因為“缺錢”且“媽不給錢”,還是是不是“自種自制”偷摸著復吸一口。
而在這個周期中,因為互聯網、地產等多個行業整頓,導致就業市場失衡,從而引發“樓市低迷”。
這樣的結果就是:
“如果不救市,城投、銀行、地方債全會拉爆。此 次的收儲,只是將城投們的雷打包到一個地方去。”
核心就是“拖”。用時間換空間,相信后人的智慧。
那到底要怎么解決?我說過很多次了。
解決債務的唯一方法就是擴大債務,化解債務的唯一辦法就是通脹。
如今,我們執行的就是在第一個階段,通過中央加杠桿的方式,將地方債務打包。好讓地方卸掉包袱,將財政力量重新釋放出來,全力拉動投資和消費,從而實現經濟的正向循環。
但是債務還是要還的,根據劇本,一旦經濟的循環進入正向通道。比如資本的投資熱度起來了,就業起來了,消費起來了。那就全面拉動市場的通脹。
比如水、 電、油、氣等能源費。
本質上就是通過“通脹邏輯”,征收“能源稅”,以償付中央加的“杠桿”。
我對這樣的操盤邏輯,整體上充滿期待。
但我又有一絲擔憂,上陣子說的十萬億,很多地方還沒有感受到。
如今市場面,充斥著不愿意出錢的資本家,和憂國憂民的窮中產。
我們現在所有的操作,本質上都是吸引“有錢的人”進場,加注。但是如今的市場,幾乎不存在“傻白甜”了。
想想,如何讓普通人收入增多吧,相信國運吧。
學習強國,走進新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