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撰寫于2024年9月初,忘發了,補發】
近日,杜羅夫宣布為了進一步打擊犯罪分子的濫用行為,Telegram將開始配合執法機構的要求,Telegram更新了其服務條款和隱私政策,并在全球范圍內統一執行。Telegram明確表示,若有相關法律要求,違反平臺規則的用戶的IP地址和電話號碼可能會被披露給相關當局。
1、Telegram,一個為保障自由而生的軟件
Telegram,這款以隱私安全著稱的即時通訊應用,近年來因其便捷性和強大的功能吸引了全球數億用戶。然而,它的聲譽一直伴隨著爭議和質疑。作為言論自由的避風港,Telegram為世界各地的人們提供了一個不受審查和監控的溝通平臺,但與此同時,它也成為了網絡犯罪的溫床,惡意軟件、詐騙信息以及極端主義內容泛濫,引發了各國政府和安全機構的廣泛關注。
近期,Telegram的CEO帕維爾·杜羅夫在法國被捕(詳見:細數“電報”Telegram創始人干過的大事!你就知道為什么要抓他?),以及隨后的隱私政策調整,更是將這款應用推向了風口浪尖,激起了關于隱私、安全、言論自由與監管等議題的廣泛討論。
Telegram誕生之初就憑借其快速的傳輸速度、強大的功能以及對用戶隱私的承諾,迅速崛起,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即時通訊應用之一。它支持多種功能,如加密聊天、加密語音/視頻通話、文件傳輸、群組和頻道等,為用戶提供了豐富且便捷的溝通體驗。正是因為Telegram對用戶隱私的高度重視以及其開放平臺的特性,才使其成為了網絡犯罪分子和極端主義組織的青睞對象。
Telegram公開頻道和群組的開放性,使得有害信息和惡意內容可以輕易傳播,如釣魚網站、詐騙信息、惡意軟件、恐怖主義宣傳等,這為用戶帶來了安全隱患。盡管Telegram的開放性賦予了用戶自由表達的權利,但也為網絡犯罪和信息亂象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在保障用戶隱私和言論自由的前提下,如何有效防范網絡安全風險,成了Telegram亟待解決的難題。
2、新隱私條款如何遏制犯罪行為?
Telegram此次因此條款的更新,最關鍵的在于Telegram將會向執法機關提供ip地址和注冊所用的電話號碼。
眾所周知,每個設備連接互聯網時,都會有一個唯一的IP地址。通過分析IP地址,警方可以大致確定嫌疑人或犯罪活動發生的地理位置。雖然IP地址并不能提供精確的位置信息,但它可以幫助警方縮小范圍,定位到具體的城市、地區甚至某個網絡服務提供商(ISP)。在犯罪調查中,IP地址是確定嫌疑人是否位于某個特定地區的關鍵線索,尤其是在跨境犯罪、恐怖活動或國際詐騙案件中,警方可以通過IP追蹤跨國犯罪團伙的活動。
Telegram賬戶注冊時要求必須綁定手機號碼,警方可以通過該號碼獲取更為直接的線索。在某些情況下,手機號碼與特定的地理位置和通信記錄相關聯,這能為警方提供更多線索,幫助他們追蹤到犯罪嫌疑人,甚至通過電話運營商獲取到更詳細的通話記錄和位置數據。
通過將IP地址和注冊的電話號碼結合,警方能夠建立嫌疑人更清晰的身份關聯。如果犯罪分子使用特定的設備進行違法行為,IP地址可以追溯到設備的使用者,而電話號碼則能確認該設備的所有者或使用者。通過這種方式,警方可以關聯嫌疑人和其在Telegram上進行的具體活動。此外,Telegram用戶的IP地址和手機號可以與其他平臺的活動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幫助警方確定嫌疑人是否在多個平臺之間有交叉活動。例如,警方可以根據Telegram上的IP地址分析,是否與嫌疑人在其他社交平臺上的活動產生重合,這為追蹤跨平臺犯罪行為提供了可能。
3、個人還能繼續使用Telegram嗎?
“自律即自由”,面對Telegram與執法機構進行合作這一現實,只有做到不參與違法犯罪活動,才能更好的使用Telegram帶給個人的言論自由。
目前,我國不允許使用Telegram,對于個別好奇者,需要翻墻才能使用。就實踐中來說,假如卷入到有關Telegram這類加密軟件的常見犯罪(比如詐騙、洗錢等)中,至少會被定為幫信罪,使用這類加密聊天軟件即會被推定為明知。
此外,使用Telegram可能也會泄露個人信息。IP地址和電話號碼是個人的重要識別信息,具有高度的隱私性。即使是合法公民,個人信息的泄露也可能導致不必要的風險和麻煩。IP地址的暴露可能意味著與該IP相關的歷史活動、訪問過的網站等信息暴露,電話號碼則可能與個人的私人生活、社交網絡和通訊記錄緊密關聯。雖然執法機關的目的是打擊犯罪,但對于普通公民來說,自己的隱私可能無意中被暴露出來。
如果你不小心使用了Telegram,對于上面的信息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要參與網絡犯罪活動,不該說的話不說,不該看的信息不要看,更不要被一時的利益沖昏頭腦,而毀了一世的清白。
總的來說,任何軟件都會面臨與執法機關合作的選擇,而有時候,這個選擇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選擇。不過,一方面是平臺的選擇,另一方面是用戶的選擇。目前,很多人為了隱身,可能處心積慮地選擇不用自己的真實手機號碼注冊,而且使用代理軟件隱匿自己的真實IP,讓自己的網絡活動難以追蹤,但一切網絡活動都是有跡可循的,Telegram與執法機關合作,也僅僅是個開始,而且是一個關鍵的開始。
*本文為郭律師原創于2024年9月,禁止轉載
作者簡介
郭志浩律師,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全球總部合伙人、中國區董事會董事、西北政法大學兼職教授、中南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現任盈科深圳第六屆領導班子管委會委員、實務(學術)研究工作委員會主任、數字經濟法律事務部主任、股權高級合伙人,同時兼任西北政法大學數字經濟與國家安全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政法大學研究員、山西農業大學客座教授、深圳市法學會數字法學研究會理事、深圳鏈協法律專委會主任等。多次被評為盈科全國優秀律師、領軍人才、十佳律師、2022年度《對話律師》封面人物等。曾辦理國內眾多重大敏感類案件,并成功進行過數十起刑事案件的無罪辯護,發表了數篇專業學術論文(部分為核心期刊),出版了國內首本區塊鏈行業的法律實務類專著《區塊鏈法律實務》(中國法律出版社),其經典案例也被編入《辯策》《盈論》《案說合規》等著作。多次受邀《新華社》《民主與法制》等國家級期刊的采訪,中國經營報、中國產經新聞、CCTV華夏之聲、新京報、法制日報、深圳特區報、廣州日報、浙江日報、南方都市報、南方周末報、財經雜志、時代財經、界面新聞、第一財經、天目新聞、金色財經、財經鏈新、鳳凰新聞、華爾街見聞、中華網、金融界等多家官方媒體均有相關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