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9月21日夜,這是喬冠華彌留人間的最后一個夜晚,這一天正是中國的傳統佳節中秋節。這天夜里,喬冠華從昏迷中醒來,對一旁看護自己的夫人章含之說,他死后希望能葬回自己的老家江蘇鹽城。
第二天上午10時40分,喬冠華因癌癥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70歲。
喬冠華逝世后,他的遺體告別儀式是由對外友好協會主持的,隨后他的骨灰被放入八寶山革命公墓骨灰堂。三天之后,章含之就把喬冠華的骨灰從八寶山取了出來,放到了自己為臥室,她希望能繼續看著喬冠華。
喬冠華的離去,令章含之悲痛欲絕。在那段日子里,章含之不止一次有過隨夫而去的念頭。一天,他的好朋友杜修賢看到萎靡不振的章含之,聲色俱厲地批評章含之說:“你不能老這樣躺著!你要起來!你是不是想死?你不能死,要振作起來!陳老總(即陳毅元帥)當年不幸早死,他的夫人張茜沒有挺過那一關,不到兩年也去世了。她如果不死,可以為陳老總說多少話啊!”
正是好朋友的這句話,把章含之從極度的悲傷中拯救了出來,或者說,杜修賢把章含之罵醒了。
1984年12月,章含之下定決心,要實現喬冠華的遺愿,把他葬回他的家鄉江蘇鹽城,然后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抱著這種想法,章含之來到了鹽城建湖縣。在喬冠華的侄子的介紹下,章含之設了一個宴會,宴請當地市委的領導同志,但是,宴會當天當地的一線領導一個都沒來,只是有一些退居二線的老同志到場,盡了一下地主之誼。第二天,當地也沒有派人陪章含之,只是派了一輛小車,帶著章含之在當地的幾個地方轉了一圈。
章含之也是見過世面的人了,她察覺到了鹽城地方同志在歸葬喬冠華這件事上有難言之隱,所以,她干脆沒有開口提這件事,在賓館小住三天后,她就含淚回到了上海。
事實上,當時鹽城的同志并不是歡迎喬冠華落葉歸根,而是他們接到了通知,對章含之要“熱情接待,但規格不要過高”。
鹽城似乎是回不去了,有沒有別的地方呢?章含之想起了喬冠華生前特別喜歡蘇州,他又是蘇州人的女婿(章含之的母親外婆都是蘇州人),或許蘇州吳縣是一個合適的地方。
85年春節剛過,章含之就立刻趕到蘇州,找到了喬冠華多年前在蘇州的摯交好友李顥。李顥是蘇州醫學院的一名教授,比較熟悉蘇州的情況,章含之說明來意,希望他去蘇州吳縣問問當地的同志,看他們有沒有意向接納老喬。
當時吳縣的縣委書記叫管正,他聽了李顥轉達的章含之的話后,幾乎沒有猶豫就答應了下來。他說:“喬冠華我當然知道,他是個大才子,當年我在報紙上看過他在聯合國大會上的講話,很有力,很感人,他是代表中國人民在世界舞臺上講過話的人,是為國家做過貢獻的人,這樣的人我堅信不會有什么大問題。”
管正書記的話令章含之非常感動,1985年清明節前,章含之就抱著骨灰盒來到了蘇州吳縣,并在當地領導的陪同下,一起前往東山鎮為喬冠華選擇了墓址。
當時,東山鎮華僑公墓的經理楊其林坦誠地對章含之說:章司長(章含之前為外交部副司長),我們是普通黨員,政治舞臺上的事情我們知道的不多。但喬部長為我們的外交事業做出過很大的貢獻,安葬在東山,我們老百姓很歡迎,也能增加我們公墓的知名度。
章含之聽后含淚說道:“謝謝你,老楊,謝謝東山人民。”
楊其林問墓葬的規格有什么要求,章含之說:“冠華生前兩袖清風,我每個月的工資也有限,只要把他的骨灰像老百姓一樣安葬就行了,越簡單越好。”當時楊其林提出可以免收喬冠華的墓地費用,但章含之堅決不肯,她拿出了一筆剛領到的1200元喬冠華稿費,作為購置墓碑的費用。就這樣,喬冠華被葬入了江蘇蘇州吳縣東山鎮的華僑公墓。
喬冠華的骨灰下葬東山鎮18年后,鹽城故鄉人民對喬冠華的懷念之情日益強烈,他們希望喬冠華魂歸故里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了。18年前作為權宜之計,喬冠華被安葬在異鄉,現在故鄉的人民要求把墓遷回來,這個要求并不過分,也符合喬冠華的臨終遺愿。但要知道,如果不是當年蘇州地方同志的勇敢支持,喬冠華還不知會葬在何處,現在突然把他的骨灰從蘇州遷到鹽城,這顯然不符合人情。
如何協調爭端,解決問題呢?為了照顧兩方的感受,在省政協的協調下,經過章含之的同意,大家最終決定,在把喬冠華墓地遷回鹽城的同時,繼續保留喬冠華在東山鎮的墓地。2004年清明節前夕,鹽城建湖東喬村,喬冠華的墓地正式落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