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枯木
黨爭是指統治者階層為爭取個人或共同的政治利益,自行拉幫結派,勾結成利益集團,對異己人士或其他團體進行攻擊爭斗的行為。黨爭的結果,使得朝廷官員因派系對立,相互排斥,互相排擠;彼此傾軋,爭權奪利;任人唯親,吏治廢弛;政治混亂,運轉失靈;腐敗嚴重,國力削弱;從而出現巨大政治危機,往往是導致朝廷覆滅的重大根源之一。
縱觀我國歷朝歷代,都存在或明或暗的黨爭。其中以東漢“黨錮之禍”、晚唐“牛李黨爭”、北宋“新舊黨爭”、明末“東林黨爭”為甚,直接或間接導致了朝代滅亡。而黨爭肇始,原因是多方面的。或政見觀點分歧(意識形態),或出身門第觀念(門閥宗族、同年同鄉),或血緣身體迥異(外戚、宦官),或利害關系及己(舉薦、師門),或個人恩怨排擠(爭權奪利)等等,都可導致分化為松散的利益團體。
就唐代“牛李黨爭”而言,是指晚唐以牛僧孺、李宗閔等為領袖的牛黨與李德裕、鄭覃等為領袖的李黨之間從朝廷內部到地方政府、藩鎮內部展開的廣泛權力斗爭。黨爭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到唐宣宗時期才結束,持續時間將近40年,其牽連之廣、影響之深,令唐文宗發出“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之嘆。
黨爭的結果,兩敗俱傷,使得閹宦得勢,藩鎮割據嚴重,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統治危機,使本來腐朽衰落的唐王朝走向滅亡。而究其肇始原因,竟然是由于兩場科場案引起的,下面我們就來簡單談談。
一、牛李黨爭領袖人物關系
1、牛黨領袖
牛僧孺(780年~848年),字思黯,唐安定鶉觚(今甘肅省靈臺縣)人。唐德宗貞元二十一年(805年)進士,元和四年(809年),以賢良方正科對策,與李宗閔、皇甫湜俱為中等。因指斥時政,觸怒宰相李吉甫,不敘用。穆宗初,以庫部郎中知制誥,徙御史中丞相。長慶三年(823年),以本官同平章事,遷中書侍郎。
唐敬宗立,出為鄂州刺史、武昌節度使。文宗大和四年(830年),以李宗閔薦,還任兵部尚書、同平章事。六年,罷相出為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副大使。開成初,為東都留守,后出為山南東道節度使。武宗時,李德裕用事,累貶循州長史。宣宗立,還為太子少師。不久卒。
李宗閔(約783~846年),字損之,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宗室鄭惠王李元懿后代。唐德宗貞元二十一年(805年),進士及第,任華州參軍事。唐憲宗元和四年,舉賢良方正制科。入為禮部員外郎,隨同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之亂。唐穆宗即位,拜中書舍人、知貢舉。唐敬宗寶歷元年(824年),拜兵部侍郎。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拜吏部侍郎、同平章事,守中書侍郎、集賢殿大學士。八年拜宰相。九年六月,貶為明州刺史,再貶處州長史,三貶潮州司戶參軍。唐文宗開成元年(836年)遷杭州司馬,三年,以杭州刺史遷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唐武宗會昌三年(843年),為杭州刺史,四年調為湖州刺史。后貶漳州長史,長流封州。唐宣宗即位,遷郴州司馬,未行而卒。
2、李黨領袖
李德裕(787年~850年),字文饒,小字臺郎,趙郡贊皇(今河北省贊皇縣)人,中書侍郎李吉甫次子。唐憲宗時期以門蔭入仕,起家校書郎,遷監察御史。穆宗繼位轉翰林學士,改授屯田員外郎。長慶元年(821年)改任考功郎中、知制誥。長慶二年(822年)改任中書舍人兼翰林學士,不久外放浙西觀察使。唐文宗繼位加授為檢校禮部尚書、兵部侍郎、鄭滑節度使、檢校兵部尚書、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管內觀察處置使、西山八國云南招撫使等職。
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入朝,拜為兵部尚書,太和七年拜相,加授同平章事,進封贊皇縣伯。八年再次出鎮浙西。開成元年(836年)改任太子賓客,后再次任檢校戶部尚書、浙西觀察使。開成五年(839年),唐武宗繼位,將李德裕從淮南召回朝廷,拜為宰相,授其為門下侍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會昌六年(846年),唐宣宗素來厭惡李德裕,繼位次日將其罷相,外放為荊南節度使,加授檢校司徒、同平章事。九月免去同平章事,貶為東都留守,后五貶為崖州司戶。大中三年病逝于崖州。
鄭覃(?-842年),滎陽開封(今河南開封)人,唐德宗順宗時期宰相鄭珣瑜之子。以父蔭補弘文校理,歷拾遺、補闕、考功員外郎、刑部郎中。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遷諫議大夫。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轉給事中。四年(824年),遷御史中丞,十一月,權知工部侍郎。
唐敬宗寶歷元年(825年),拜京兆尹。文宗即位,歷任左散騎常侍、翰林侍講學士、工部侍郎、御史大夫、戶部尚書。太和九年(835年)遷刑部尚書、右仆射兼任國子祭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滎陽公。開成四年(839年)罷相守左仆射。唐武宗即位,授司空,同年卒。
3、牛李領袖淵源
牛黨領袖牛僧孺和李宗閔依靠科舉及第入仕,出身比較普通。牛僧孺是隋代仆射牛弘之后,父親牛幼簡,官職卑微。李宗閔雖然是大唐宗室(唐高祖李淵第十三子李元懿)之后,不過已經非常久遠,和普通舉子無異。二人在朝廷基本上沒有根基,完全是依靠自己的才華科舉及第。二人同科及第,又同舉賢良方正科,兩次同年,又年齡相近,興趣相投,因而結下了深厚友情。
而李黨則屬于權貴之后,依靠門蔭入仕。李德裕的父親李吉甫(758年~814年)是唐憲宗時期名相,兩次拜相,位高權重。而鄭覃則是唐德宗順宗時期宰相鄭珣瑜(738年—805年)之長子。因而二人都無需經過科考,直接門蔭入仕。相同的出身,自然容易結交在一起,尤其是后期二人交好,受到牛黨排擠,于是相互結黨。
二、牛僧孺、李宗閔抨擊宰相李吉甫埋下禍根
牛僧孺和李宗閔于唐德宗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同科進士及第。又在元和四年(809年)同時參加賢良方正制科應對。當時正是李德裕父親李吉甫為宰相,二人年輕氣盛,“宗閔、僧孺對策,指切時政之失,言甚鯁直,無所回避”。主考官楊于陵、韋貫之、李益將二人置于中等,又為不中第者注解牛、李策語,同為唱誹,觸怒宰相李吉甫。
再加上同時中第的還有翰林學士王涯的外甥皇甫湜,而在考前沒有提及。另外老宰相集賢院大學士裴垍(?-811年)在審核的時候,沒有認真審核,發表不同意見,這讓李吉甫非常惱火。于是在唐憲宗面前哭訴,認為賢良方正制科有舞弊現象,讓憲宗嚴懲。
唐憲宗當時很依賴李吉甫,于是罷免王涯、裴垍學士,貶王涯都官員外郎,再貶虢州司馬,貶裴垍為戶部侍郎,部尚書楊于陵出為嶺南節度使,吏部員外郎韋貫之出為果州刺史,再貶巴州刺史。牛僧孺、李宗閔也被擱置不調,隨牒諸侯府。一直到李吉甫元和九年(814年)去世后,二人才得以提拔。
于是牛僧孺、李宗閔二人自然對李吉甫懷恨在心,而李吉甫之子李德裕因二人抨擊其父之政,自然也是把二人當成仇人,恨之入骨。可以說元和四年(809年)賢良方正科舉是埋下了雙方禍根。
(未完待續)
2022/1/18榆木齋
主要參考書目:
《后唐書·列傳第九十八·李吉甫傳》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一十八·錢徽傳》
《舊唐書·列傳·卷一百二十二·牛僧孺傳》
《舊唐書·列傳·卷一百二十三·鄭覃鄭朗列傳》
《舊唐書·列傳·卷一百二十四··李德裕傳》
《舊唐書·列傳·卷一百二十六·李宗閔傳》
《唐摭言·卷七·起自寒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