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7日至18日,波羅的海發(fā)生了嚴重的海底通信電纜損壞事件。兩條關鍵的海底光纜——連接瑞典-立陶宛和芬蘭-德國的通信電纜先后遭到破壞。在新新北極熊號事件發(fā)生一周年之際,這起類似事故又一次讓歐洲的神經緊張起來。根據航運網站 TradeWinds 報道,這是事件目前最新消息是瑞典政府要求中國貨輪返回瑞典水域協(xié)助調查海底光纜損壞事件。
瑞典政府要求中國貨輪返回瑞典水域協(xié)助調查海底光纜損壞事件
涉事船舶是一艘名為伊鵬3號的中國籍散貨輪。據Marine Traffic數據顯示,該船在事發(fā)期間經過了兩條電纜的附近區(qū)域。更引人注目的是,船只在11月17日出現(xiàn)了7.5小時的AIS信號中斷,期間行駛了約78公里,平均速度為10.4公里/小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一名記者周三在X頻道援引兩名匿名美國官員的話說,這次破壞不是故意造成的,而是“很可能是由一艘過往船只的錨拖造成的”。不過與去年新新北極熊號被拍到丟失左錨的照片相比,伊鵬3號最新照片顯示其船錨并未丟失,考慮到事發(fā)時不止一艘船經過該海域(伊鵬3號的異常減速導致其成為頭號懷疑對象),以及海底事故調查和取證的難度,進一步增加了事件調查的難度。
疑似肇事船舶伊鵬 3 號
這并非首次發(fā)生類似事件。一年前的2023年10月,另一艘中國籍貨輪"新新北極熊號"曾在同一海域損壞了芬蘭和愛沙尼亞之間的海底天然氣管道和通信電纜,根據公開報道,"新新北極熊號"事件目前仍在調查中。
事件發(fā)生后,新新北極熊號曾被拍攝到丟失左錨
新新北極熊號事件發(fā)生已超過一年,仍在調查中
為什么這些事件如此重要?地緣政治背景下的基礎設施安全
這些看似偶然的海底設施損壞,實際上已經引起北約和歐洲國家的高度警惕。美國官員甚至將此解讀為中國可能對關鍵基礎設施發(fā)起"測試性攻擊",可能是為未來在臺灣地區(qū)的潛在軍事行動做準備。這兩起事件凸顯了海底基礎設施的脆弱性。在當今全球化的數字時代,海底光纜承載了約99%的國際通信流量,是全球通信的生命線。任何對這些基礎設施的破壞都可能造成嚴重的經濟和戰(zhàn)略影響。
全球海底電纜分布
調查現(xiàn)狀:瑞典政府采取了哪些行動?
瑞典政府的反應相當謹慎但果斷。總理烏爾夫·克里斯特松表示,已經與涉事船只和中國方面取得聯(lián)系,希望伊鵬3號能返回瑞典水域,配合調查。目前,丹麥、德國和瑞典的海軍都在密切監(jiān)視這艘貨輪。該船目前停泊在丹麥和瑞典之間的卡特加特海峽的國際水域。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存在明顯嫌疑,但瑞典方面強調"我們沒有提出任何指控,只是尋求澄清"。
海域示意圖
船只背景:揭秘伊鵬3號
根據公開信息,伊鵬3號是一艘擁有23年船齡的的散貨輪,滿載噸位75100噸,由寧波義鵬航運有限限公司所有,目前的船長是俄羅斯人亞歷山大·斯特切恩采夫。船只的ISM管理公司是"贏家企業(yè)船舶管理"。公開數據顯示,該輪曾至少七次運輸俄羅斯熱煤,航線包括摩爾曼斯克和納霍德卡。
伊鵬 3 號
國際反應:從"關切"到嚴肅對待
芬蘭和德國的外長聯(lián)合聲明強調:"我們的歐洲安全不僅受到俄羅斯對烏克蘭戰(zhàn)爭的威脅,還面臨惡意行為者的混合戰(zhàn)爭。保護我們共同的關鍵基礎設施對我們的安全至關重要。"德國國防部長鮑里斯·皮斯托里烏斯更是宣稱:"沒有人相信這些電纜是意外損壞的",暗示事件可能是“蓄意破壞”。目前,伊鵬3號已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國際社會將拭目以待這場調查的最終結果。
德國國防部長鮑里斯·皮斯托利斯暗示事件可能是“蓄意破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