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在生態環境部近日公布的一組組蔚藍大片中,美麗海灣建設的秘訣正逐一展現出來,“以法為盾”在其中顯得越發清晰。生態環境部將繼續會同相關部門和沿海地方,以更高站位、更實舉措深入推進各項工作,讓美麗海灣的環境之優、生態之美、治理之效成為美麗中國的亮麗名片,惠及更為廣大的社會公眾。
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玻璃”海水,“鯨喜”不斷,海豚歡躍,候鳥成群,在海風里暢享浮天無岸的壯闊與寧靜……這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美生態圖景,來自位于廣西北部灣海域中部的潿洲島。
這里,海水碧藍見底,海底活珊瑚分布面積大,島上名勝風景區眾多,旅游資源豐富,擁有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多年來,潿洲島近岸海域水質均為一類水質,2023年潿洲島布氏鯨個體識別累計達60頭,珊瑚覆蓋度由2021年的14.7%提高到2023年的23.2%……
圖為潿洲島的“果凍海”。(圖片來源:生態環境部)
是誰在呵護這灣“藍”?正是法治。在生態環境部近日公布的一組組蔚藍大片中,美麗海灣建設的秘訣正逐一展現出來,“以法為盾”在其中顯得越發清晰。
立良法保善治
可以趕海捕魚、尋鯨踏浪的潿洲島,是我國地質年齡最年輕的火山島,這里不僅景色秀美,生態資源也十分豐富。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布氏鯨就生活在這里。在觀鯨者的描述中,在這片海域,有機會看到巨大的布氏鯨躍出水面,頭頂噴出一蓬水柱,隨后拱起后背,鐮刀一樣的背鰭和尾鰭劃破海面,帶起一片浪花后,又從金燦燦的海面上消失。
潿洲島海域是我國近海在20世紀80年代后發現的、已知唯一的大型鯨類捕食場所。廣西科學院副研究員、海洋哺乳動物研究團隊負責人陳默說,“1月到4月,布氏鯨在潿洲島出現的概率很大,基本每天都能看到十幾頭。”
布氏鯨何以對北部灣情有獨鐘?陳默解釋道:“原因很簡單,食物在這里。潿洲島—斜陽島附近海域魚類資源豐富,棱鳀、沙丁魚等布氏鯨喜愛的集群魚類廣泛分布,吸引鯨群在特定季節前來捕食。”
廣西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常年達90%以上,海洋生態環境質量連續12年保持全國前列,是我國海洋生物多樣性最高的海區之一。這背后,法治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北海市于2018年7月1日頒布施行《北海市潿洲島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將潿洲島生態環境保護范圍從海岸線3公里擴充到6公里。這是2015年全國新獲地方立法權的設區市中最早開展的海洋海島生態環境保護立法,海島立法保護力度走在全區乃至全國前列。
據北海市潿洲島旅游區建設開發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條例》實施前,潿洲島生態保護尚缺全面性和系統性。《條例》實施后,島上水資源、海砂、火山石、標本化石、珊瑚礁等珍稀資源以及海島地質地貌等都得到了嚴格保護,系統保護力度大大提高。
在《條例》的施行助力下,2022年,北海市在爭取到中央海洋生態保護修復資金基礎上,累計投入1.22億元實施潿洲島海島生態修復項目,修復防風林104.81公頃、珊瑚礁30公頃;投放人工礁體1400個,建設珊瑚苗床120個,促進潿洲島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布氏鯨個體識別數在2024年達到了創紀錄的60頭。
立良法、保善治。根據《條例》規定,潿洲島生態環境司法保障服務聯動中心、廣西首個“海上楓橋”聯合調處中心成立,聯合多方力量調解處理涉島生態環境糾紛案件,依法打擊海上違法違規行為,開展保護布氏鯨普法宣傳活動,為潿洲島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強有力的法治保障。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北海市潿洲島旅游區管委會《“管、快、創”化解海島旅游糾紛工作法》入選全國“楓橋式工作法”,并被授予“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稱號。
《條例》對海島垃圾處理等作出明確禁止性規定。隨著《條例》的實施,當地不斷完善“凈灘+限塑”機制,推進“零廢棄”海島建設管理制度化,打造“無害化處理”示范點,探索建立廚余垃圾資源化處理試點,持續推動“零廢棄生態示范村落”及“零廢棄”海島民宿等試點創建。
以法治作為守護之盾成效斐然,難怪潿洲島的“果凍海”被游客驚呼“簡直不要太美”。
強監管促協作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的大港灣灣區,今年初也入選了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第三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在它的美麗海灣建設經驗中,法治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享有“半城青山半城碧海”美譽的惠安縣,大港灣灣區集濱海風光、歷史文物、民俗風情、雕刻藝術于一體,充分展現了其獨特的海洋生態魅力。
據了解,當地堅持把防沙治沙與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緊密結合,不斷深化風口造林經驗探索。目前,惠安已在沿海沙灘營造15公里沿海防護林帶。
“大港灣灣區環境并非天生麗質。”惠安縣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康志勇介紹說,除了建起“綠色防線”,惠安還積極推進海洋生態綜合治理,建設“藍色海灣”。
惠安是千億經濟強縣,擁有石化、石雕等產業,沿海工業經濟發達。“泉惠石化工業園區是我們重點監管的工業園區,執法監管人員日常都用‘火眼金睛’時刻盯著。”康志勇說,從項目審批開始,他們就要求結合園區企業污染物特征配套建設專用污水處理廠,園區內所有涉污管道均要求明管架設。企業污水經初步預處理達標,再連接到園區污水處理廠集中統一處置后實施深海排放,同時通過監控聯網對污染物排放情況進行24小時在線監管。
石雕產業是崇武鎮的重要產業,有大量的石渣石粉產生。為促進石雕行業綠色發展,惠安啟動石雕行業轉型提升行動,累計關閉取締592家、整改提升370家,引進培育石粉回收利用企業3家,年均處理石粉泥水可達30萬立方米,推動石材尾料“變廢為寶”。
據了解,泉州市還創新構建了海洋生態跨域立體聯動保護模式。惠安縣檢察院倡議并發起成立“護衛泉州海岸線生態檢察聯盟”,攜手6個縣域檢察機關作為聯盟單位,建立辦案協作、專項業務、調查研究、普法宣傳等檢察聯動協作機制。并創新一體化海上聯防聯控模式,組建惠安海上綜合執法合署辦事處,有效整合海警、漁政、海監、海事等海上執法力量,建立聯席會議、信息互通、聯合執法、搜救合作等制度,實現海上信息平臺數據資源整合共享。
如今的大港灣已成為全國近岸海域水質最好的灣區之一,水質優良比例保持在100%,“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成為新常態。
創機制見成效
在福建廈門同安灣的美麗海灣建設中,同樣能夠看到法治在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廈門同安灣有五緣灣濕地公園、下潭尾紅樹林公園、廈門五緣灣栗喉蜂虎自然保護區和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廈門市跨島發展的核心區。在粼粼波光下,這里的生物多樣性持續向好——栗喉蜂虎從瀕臨滅絕到現今超3000只,中華白海豚種群數量從20世紀90年代初60頭增加到如今的80余頭。
從前,這里是養殖灘涂、傳統漁村、淺灘濁水;現在,這里是濱海濕地、生態新城、親海勝地。論起變化的根本原因,就要從廈門的生態環境法治建設說起。廈門從自身特色出發,全面實施同安灣美麗海灣建設和海灣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發揮經濟特區立法權優勢,先后頒布《廈門市環境保護條例》《廈門經濟特區生態文明建設條例》《廈門市海域使用管理規定》等30余部生態文明建設法規、規章,形成了以國家法律為遵循、地方性法規為基礎、部門規章制度為配套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
為了還百姓一片碧海銀灘,當地對于海漂垃圾的依法治理尤其值得一提。通過創新建立制度化、常態化、系統化、信息化的海漂垃圾治理機制,招募200多個海岸保潔員,確保海漂垃圾日產日清,形成源頭減量、治污保潔、清理轉運的全鏈條海漂垃圾治理工作格局。數據顯示,如今的同安灣海漂垃圾覆蓋度0.23‰達到“清潔”水平。
海不辭水成其大,陸海同治碧波清。建設海洋強國,生態是基礎底色;打造美麗中國,海洋是重要陣地。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張志鋒表示,生態環境部將繼續會同相關部門和沿海地方,以更高站位、更實舉措深入推進各項工作,讓美麗海灣的環境之優、生態之美、治理之效成為美麗中國的亮麗名片,惠及更為廣大的社會公眾。
來源 | 法治日報 記者:張維
提供環境新聞線索
環境新聞線索征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