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經典詩詞,講歷史故事,北窗(玲子)歡迎您的光臨。
01
勿謂茅茨陋,棲心即有馀。
非同諸葛臥,頗類靜名居。
面壁思禪理,向陽觀道書。
回頭視華屋,韁瑣宿蘧廬。——宋 文彥博《大名府舍創作茅齋,因題八句,太師相公》
簡譯:
不必說茅屋簡陋,只要能夠讓心靈得以棲息,就已經綽綽有余了。
雖然比不上諸葛亮南陽的草廬,但頗有幾分靜名居的寧靜和祥和。
靜心冥想,深入思考禪宗的義理,面向陽光,積極研讀道家經典。
回顧往昔華美的廣廈廳堂,如今卻要選擇在這簡陋的茅齋中安身。
賞析:
文彥博21歲進士及第,歷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將入相達50年之久,堪稱朝堂上的長青樹。
《宋史》贊其曰:“公忠直亮,臨事果斷,皆有大臣之風,至和以來,共定大計,功成退居,朝野倚重”。
敢于擔當,勇于負責,文彥博文韜武略,有儒將之風,心懷天下,以民生社稷為己任,深得帝王信賴。
熙寧七年(1074年)四月,文彥博出任大名府知府,在任期間,不僅要管理政務,還負責修繕大名府城。
文彥博治理大名府六年,在任期間,不僅兩度修繕府城,還經歷了兩次黃河決堤,及蝗旱之災的災荒年。
興修水利,滅蝗抗旱,修繕城池,文彥博殫精竭慮,每一項工作,都完成得很出色,深得宋神宗的賞識。
文彥博這首《大名府舍創作茅齋,因題八句,太師相公》,就是作于這個時期,是寫給他的好友富弼的。
詩題的大意是,在大名府的居舍內修造了一座茅齋,并以此為靈感寫了一首八句詩,將其贈給富弼太師。
彼時,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富弼致仕歸鄉,閑居洛陽,他年長文彥博兩歲,與其有著相同的政治理想。
此詩中文彥博以簡練的語言,寫出了自己在大名府內建造茅齋的心路歷程,抒發了超脫世俗的高潔情懷。
非寧靜無以致遠,與華美的府邸相比,茅齋顯得極為簡陋,但是,居住在茅齋里,卻能夠讓人保持冷靜。
雖然它不及諸葛亮南陽的草廬,卻頗有靜名居的寧靜,能令人凝神靜氣,反思自己的內心,和所作所為。
“面壁思禪理,向陽觀道書”,既要內求,也要外修,唯有內外兼修,才會心明眼亮,不會迷失自我。
這就是被譽為“宋朝第一名相”的文彥博,不論高居廟堂,還是遠處江湖,都保持超脫世俗的高潔情懷。
02
茅齋雖絕小,老子策新勛。
磑(gài)落霏霏雪,爐生裊裊云。
心將鷗共遠,巢與鶴中分。
幾許人間事,吾廬寂不聞。——宋 陸游《茅齋》
簡譯:
茅齋的環境雖然很簡陋,但我卻能寫出新篇章。
石磨上覆蓋著皚皚白雪,寒爐中升起裊裊青煙。
心與鷗鳥一道飛遠,但巢穴卻與其分隔在兩地。
塵世間紛紛擾擾,茅齋卻寂靜無聞,不受其擾。
賞析:
陸游閑居山陰老家,詩書耕讀,并沒有多少產業可以經營,再加上家中人口眾多,日子過得很拮據。
辛棄疾出任浙東轉運使時,曾到鑒湖之畔拜訪陸游,見其屋舍簡陋,就想出資為其修建新的莊園別墅。
“幸有湖邊舊草堂,敢煩地主筑林塘”,陸游婉拒了辛棄疾的善意,雖是茅屋陋舍,卻住得心安理得。
因為他志不在此,雖然退隱山陰,遠離朝堂,但他心中的理想卻從未泯滅,那就是志在北伐收復失地。
往往是表面上寫安于田園,想過靜寧的生活,但在那些看似平靜的文字下面,卻隱藏著郁郁不平之氣。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躍馬揚鞭,那“鐵馬秋風大散關”的軍旅生涯,才是他一輩子的向往。
仕途失意,屢遭貶謫,退隱山陰,雖蟄居茅齋陋舍,但不減心中的壯志豪情,自信還能寫出新的篇章。
窗外雪花紛紛揚揚地飄落,茅檐上升起了裊裊炊煙,心已經和鷗鳥飛遠,彼時的陸游,早已超然物外。
位卑未敢忘憂國,曾有人說,陸游雖然是一介書生,但他卻懷有一顆壯士的心,慷慨激昂,豪情萬丈。
03
野徑轉深密,靜無車馬痕。
松花金粉墮,苔葉翠葺動。
蟲鳥春音雜,煙云晚色昏。
俗塵何處入,長是掩溪門。——宋 文同《東谷茅齋》
簡譯:
一條曲折的小徑越走越深,空山寂寂,沒有車馬的轍痕和人行的足跡。
金色的松花粉輕輕飄落,草地上苔葉如翠色的茸毛,在風中輕輕翻動。
春天的山谷,蟲鳴鳥啼,聲音雜亂,暮靄沉沉,煙云繚繞,山谷昏暗。
世俗的喧囂無法進入,此地溪山環繞,就如一扇門,將塵世阻隔在外。
賞析:
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文同出任洋州知府,洋州城西北十里有筼筜谷,谷內翠竹蔥蘢。
“池通一谷波溶溶,竹合兩岸煙萌萌。尋幽直去境漸野,宛爾不似在塵中”?,文同極喜此處。
于是,谷中建披云亭,谷東筑茅齋,種竹栽花,文同將這里開辟成風景區,閑暇時常來此地。
“自謂偷閑太守,人呼竊綠先生”,文同文采斐然,是彼時的全才,詩書畫俱佳,尤善畫竹。
這也是他鐘情筼筜谷的原因,種竹,賞竹,畫竹,常常徜徉在竹海中,流連忘返,物我兩忘。
“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蘇軾是文同表弟,親密無間,常戲謔表兄癡迷竹子。
雖是兄弟間的玩笑,也寫出了蘇軾對表兄畫技的贊美,“胸有成竹”也是從此詩中衍生而出。
文同以學知名,情操高潔,文彥博欣賞他,贊其曰:“與可襟韻灑落,如晴云秋月,塵埃不到。”
“晴云秋月”、“塵埃不到”,詩如其人,如此超凡脫俗之人,才會有如此纖塵不染的世外桃源。
參考文獻:
《全宋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