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鐵為筆、以火為墨
詩意的山水
騰云的祥龍
綻放的牡丹
小小的葫蘆上
方寸藏乾坤
張遠龍,荊州市級非遺項目“葫蘆器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1948年出生于烙畫世家,祖父、父親、哥哥皆從事相關技藝,12歲起,張遠龍就隨父輩學習烙畫。
葫蘆烙畫,又稱燙畫,以葫蘆為載體,烙刻為手段,針刻、彩繪、鏤空、浮雕等工藝為輔助,成品色調多樣、層次豐富,是藝術和自然材質的完美結合,古稱“火針刺繡”。
由于“葫”與“福”字諧音,“葫蘆”諧音“福祿”,常以其象征福祿吉祥、大富大貴,因此 ,葫蘆制品一直深受民眾喜愛。
多年來,張遠龍已形成自己獨特的烙畫風格,手握電烙鐵,一點一觸間,線條行云流水,流暢自如,深淺濃淡,韻味十足,每一道烙痕都記錄著匠人的堅持與智慧。
荊州市級非遺項目“葫蘆器制作技藝”
代表性傳承人 張遠龍
需要扎實的繪畫功底,還要對烙畫的工具十分熟練,講究“意在筆先、落筆成形”。采用的是原生態葫蘆,荊州濕氣重,本土生長的葫蘆水分多、壁薄,不適宜制作葫蘆烙畫。為尋找適宜烙畫的葫蘆,我常到山東、河北等地的農村尋訪,每次外出歸來都會背回一麻袋形態各異的葫蘆。
2006年,張遠龍摘得湖北省第二屆民間絕技絕活大賽金獎;2013年,其作品“八仙過海”在第十四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展中榮獲銀獎;2013年,張遠龍被評為“湖北省民間工藝技能傳承人”。
據史料記載,荊州葫蘆器制作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明清時期,荊州葫蘆器制作工藝走向繁盛,并逐步形成特有的地方風格。
張遠龍說,學習葫蘆器制作技藝,是一個長期、枯燥的過程,學習者往往要日積月累,才能把握其中的要領,“要自己一個人靜下心來去慢慢地學,還要有耐心”。
作為非遺傳承人,張遠龍希望這項曾經璀璨的技藝,能夠延續、傳承下去,煥發新的生機。
2012年,張遠龍接受荊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間美術技能傳承基地、荊州創業技工學校的邀請,入駐開設工作坊,將畢生所學技藝傳授給更多人。
荊州市級非遺項目“葫蘆器制作技藝”
代表性傳承人 張遠龍
我在這個學校已經待了12年了,學生不低于2000人,多帶一點學生,總有人能夠堅持下來。
張遠龍徒弟 成亞婷
我是從2017年開始跟張老師學習,從師父身上學到很多東西,不光是技藝,還有他的堅持,他的想法,他是一個特別好的人,教學也是毫無保留。
成亞婷(中)
現在,成亞婷在十堰開起了自己的工作室,也有了想要為之奮斗的目標,那就是跟師父張遠龍一起,將葫蘆器制作技藝傳承下去。
《好人開講》
播出時間
時間
頻道
首播
每周三
20:00
荊州廣播電視臺
新聞綜合頻道
重播
每周四
12:45
荊州廣播電視臺
新聞綜合頻道
重播
每周五
20:35
荊州廣播電視臺
壟上頻道
記者:譚潤、董奧
編輯:匡月晴 / 責編:唐杰 /編審:桂質剛
出品:荊州市融媒體中心
更多內容,關注虎座鳥視頻號
往期 · 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