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寧合“雙城記”產業對接合作協議》正式簽署,南京與合肥將建立兩市工信部門持續開展兩市產業融合對接活動,推動重點產業發展載體進行深度協作,充分利用會展活動推動兩市企業交流合作。
南京與合肥,作為全國距離最近的兩座省會城市,經常被外界拿來比較。雖然根據最新公布的前三季度經濟數據,南京GDP是合肥的1.35倍,全國排名一個第10,一個第17,南京可謂遙遙領先。但因為在京東方、長鑫存儲、蔚來等高新產業賽道上的成功押寶,合肥這些年的媒體曝光度、話題熱度遠高于南京,甚至還收獲了“風投之城”的美名。
反觀南京,明明2020年剛剛成功趕超天津,躋身全國前十,但不僅沒收獲輿論的贊美,還常常為各種“即將被XX反超”的言論所包圍、所困擾。
那么,南京的發展前景究竟如何?這座六朝古都、“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主要體現在哪里?
01
說到城市的競爭力,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跟產業有關。似乎誰抓住了時下的風口產業,城市就能一飛沖天、晉位升級;而要是沒踩中產業風口,城市就要沉淪,排名就會掉隊。
但其實,產業如汪洋,風口似潮汐,一浪又一浪,浪浪不一樣。我梳理了改開以來幾十年中國經歷的每一波產業風口,發現沒有一座城市踩中過所有的風口。
比如時下如日中天、剛剛登上“新能源汽車第一城”的深圳,在燃油車時代就是個旁觀者。而乘著互聯網電商經濟的東風一躍成為網紅城市的杭州,則始終困擾于制造業的不振,產業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就連老大哥上海,也曾因在電商產業剛興起時慢了半拍,而發出過“上海為什么沒能留住馬云”的喟嘆。
但一次沒踩中風口,或在某個領域沒能勇立潮頭,并沒有影響這些頭部城市的江湖地位和未來可能性。就比如過去兩年被唱衰最激烈的傳統汽車重鎮廣州,雖然在汽車產業的新能源轉型上有些遲緩,不及深圳、合肥、常州等造車新勢力城市風頭強勁,但正如我在《》一文中提到的,羊城已經悶聲不響地在另一條更超前的賽道——自動駕駛上實現彎道領跑了。待到風口來臨,說不定又會強勢回歸。
所以,光以一時一刻是否踩中某個產業風口來評價城市的競爭力,預判城市的未來前途,是有失客觀的。
以南京為例,近年來也遭遇了不少產業方面的指責,像什么“南京沒有大廠”等,甚至還上過熱搜。但是就南京城市整體而言,真的沒有競爭力了嗎?真的只能坐著干等被寧波趕超嗎?顯然未必。
在此,我們且不論南京的醫療、教育實力有多恐怖,這些都是人盡皆知的。不管是公立三甲醫院,還是雙一流高校數量,南京均穩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一梯隊,甚至是京滬之后的“第三城”。即便就產業而言,南京也不像外界以為的那么笨重傳統,畢竟南京即將迎來的首個萬億產業可是軟件和信息服務業。
事實上,和廣州的情況類似,南京在時下熱門的幾個風口上的表現或許沒那么突出。但在一些關乎未來的領域,比如低空經濟方面,南京已經早早布局,成為牌桌上的重要玩家。待這些領域壯大成為國民經濟新的主導產業,南京極有可能乘著新風口一飛沖天。
不過在我看來,南京對外最大的一張品宣王牌,也是這座城市最最關鍵的核心競爭力,既不在于醫療教育等基礎配套,也不體現在產業端,而是南京都市圈。
02
中國的城市化經歷了遍地開花、城市群之后,現在正步入到都市圈的新時代。如果說第一個階段是各個城市單打獨斗,第二個階段是打群架,那么第三個階段就是聯合作戰。頭部城市之間比的是綜合實力,包括勢力范圍、經濟腹地以及協作聯合的能力等。
目前,光是國家層面批復的國家級都市圈就有14個,但如果我們逐一分析這些都市圈,真正擁有內部凝聚力、產業協作力的都市圈其實沒幾個。就拿長三角來說吧,雖然規劃了六大都市圈,但真正符合上述標準的可能也就只有上海和南京兩個都市圈。
以杭州都市圈為例,外圍的衢州、黃山就不說了,即便是身處核心圈層的嘉興、湖州,內心深處也更傾向于接軌上海。這點從兩地的官方用語“接滬融杭”,都把“接滬”放在“融杭”前面這個細節就能看出端倪。又比如最近,湖州最大的事情莫過于滬蘇湖高鐵的試運行。用當地官媒的話來講,“這條高鐵讓湖州人盼了近20年”,為啥如此期盼,為了接軌上海唄。
相反南京都市圈內部各成員,特別是安徽的蕪馬滁,對南京的認同度之高,舉國之內可能也就燕郊之于北京、花橋之于上海可與之媲美,難怪南京會被戲稱為“徽京”。
記得十多年前我在合肥上大學時,班上家庭條件好些的安徽同學,家里多會早早地給他們在南京買房置業,有些還利用暑假期間,去南京學車、考駕照、上蘇A牌一條龍。這可能也是為什么南京都市圈會成為國家批復的第一個跨省都市圈。
當然,光心理上認同是不夠的,還得有產業上的互動。
和大多數都市圈主要靠核心城市向周邊衛星城進行產業輸出、單向輻射不同,南京都市圈的亮點在于,一方面身為都市圈核心的南京持續向周邊城市溢出產業、科技、人才,比如作為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的“對子”,南京在滁州相繼建立了南譙-浦口產業合作園區、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鳳陽省際合作園區、江寧—明光合作產業園、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園定遠合作產業園等一系列產業園區。
在南京的對口幫扶下,滁州這些年的經濟增速驚人。2010-2021這十年間,滁州GDP的全國排名上升了90個名次,是全國進步最快的城市,沒有之一。
另一方面,都市圈其他成員在產業上也各有特色。 比如蕪湖,所擁有的奇瑞汽車連續21年位居中國乘用車品牌出口第一,前不久奇瑞官方還宣布,集團達成了歷史首次年內出口突破 100 萬輛,創造了中國車企最快達成年內百萬輛出口的新紀錄。又比如金壇,近年來吸引、培育了以中創新航和蜂巢能源為代表的大批新能源企業。可以說,常州能夠登頂“新能源之都”,金壇的貢獻占了一半。
這些城市與南京在產業上形成了一種雙向互動與相互賦能的良性態勢,大大增強了南京都市圈的整體實力。所以衡量南京的真正實力,不能光看南京一市的GDP,得算整個南京都市圈的。而這也是都市圈時代,城市PK正確的評判方式。
03
當然,南京都市圈能有如此向心力、凝聚力,成為全國都市圈建設的一個標桿典型,除了產業上的融合互動外,更在于南京的大格局。比如在基建規劃上,南京很多時候都是站在整個都市圈的高度來布局謀劃的。
拿最近各地都在爭奪的“第二機場”來說吧,跟許多城市是因為現有機場接近飽和,才著急忙慌地尋求修建第二機場不同,南京謀劃第二機場,且布局在江北,屬于提前謀劃,主要是考慮整個都市圈的未來需求。畢竟南京的機場服務的可不僅僅只有南京本市居民。
就像前不久我去金壇參加活動,遇到一位從廣州坐飛機過來參會的朋友,一見面他就抱怨,因為是第一次來,所以習慣性地選擇飛到常州本地的奔牛機場,但下了飛機坐上的士和司機一聊才發現,從奔牛機場開到目的地有70多公里,而如果飛到祿口機場過來,距離只有50來公里,自己多走了將近一半的路程。
所以說,南京的機場、高鐵等公建設施,更多時候是供給整個都市圈的。特別是在當前國家總體收緊基建的大背景下,正是因為有了南京都市圈的存在,句容、滁州、馬鞍山等三四線城市才得以享受或即將享受到地鐵、城鐵等大城市才有的公共交通。
根據南京市城市與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濤此前接受媒體時透露的信息,到2035年,整個南京都市圈常住人口有可能達到4000-4500萬的人口規模。這么多人口的匯聚,必將促使南京都市圈基建、產業的持續爆發式增長。
目前,北沿江高鐵主線施工加速,南京北站及寧淮、寧蕪鐵路改造即將啟動;寧揚寧馬、寧宣鐵路前期工作有序進行;寧滁、寧鹽高速及G312、G328國道建設提速;龍潭長江大橋、新生圩長江大橋、建寧西路過江通道施工加快。另外,以南京祿口、馬鞍一主一輔兩大機場為核心,再算上周邊的揚州泰州機場、蕪湖宣城機場、淮安漣水國際機場,以及規劃中的滁州機場,南京都市圈機場群也已初步成型。
至于產業方面,圈內各城市間相繼簽署了高新園區高質量發展協同合作協議、產業鏈聯盟合作協議、燃煤電廠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實施方案、科創金融聯盟戰略合作協議,產業協作漸入高潮。
可以說,南京都市圈正在融合成為一個“市”。
而隨著《寧合“雙城記”產業對接合作協議》的簽署,南京、合肥兩大都市圈也開始由競爭走向合作,這無疑有助于南京都市圈影響力的進一步破圈外溢,釋放出更大的產業能量和城市競爭力,而這也是外界看好南京未來的理由所在。
多說兩句:
最近,“三土城市筆記”聯合數十位國內資深媒體人、寫作者,發起“為父親寫史”計劃。我們希望盡可能多地記錄每一個普通人或平凡或坎坷的一生經歷,為家人珍藏回憶,為這個大時代留下見證,為將來的國史編寫收集資料。如果您有人生故事需要傾訴,或者希望將父輩的經歷整理成冊,歡迎私信聯系我們。
︳END ︳
想了解更多區域城市最新信息, 歡迎加入三土城市筆記讀友群。入群請先添加土哥助手號,并注明“我想入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