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到端”似乎正在快速替代“冰箱、彩電、大沙發”成為汽車一線門店最火熱的詞語,甚至超過了銷售顧問對于其真正含義的理解,以至于有人向顧客解釋“端到端”就是“從A點開到B點”。
不過對于理想汽車而言,“從A點開到B點”或許真的可以成為“端到端”的另一種解釋——11月28日,理想汽車成為了全球第一個向用戶全量推送“車位到車位”智駕的品牌,甚至比半年前的時間表還早了一個月。
要知道,就在一年之前,理想汽車的“百城NOA開城”目標都只得靠著“通勤模式”達成。
而從今年6月李想在“2024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提出“快、慢雙系統”概念,到11月底實現“車位到車位”全量推送,理想汽車的全新一代智能駕駛技術架構“端到端+VLM(視覺語言模型)”的價值,只用了四個多月時間,就從不明覺厲變成了觸手可及。
這種轉變的速度,甚至讓很多人都沒有“回過味兒來”。畢竟在過去很長時間里,理想汽車的成功都被認為是靠著“冰箱、彩電、大沙發”這種沒有什么“技術含量”的能力,而以一種可以觸摸的速度實現在智駕領域的逆襲,多少有些“不可思議”。
這背后究竟發生了什么?
“車位到車位”讓智駕進入新階段
“車位到車位”,顧名思義,用戶從坐上車就可以啟動智駕,直至最終目的地完成自動泊車,全程無斷點。這意味著,系統需要解決包括狹窄小區道路、停車場道閘、高速收費站ETC通行,以及環島、掉頭、施工改道等相對復雜場景的應對。
盡管我們已經在各種新車發布會上看到過這種體驗,但相比于其他品牌仍停留在時間表中的落地規劃,或是只開放給少數“先鋒用戶”體驗,理想汽車是第一個實現全量推送的品牌。
我們在OTA 6.5版本的體驗視頻中可以看到,用戶開啟智駕后,車輛從車位駛出,到通過小區道閘都能夠非常流程通過,而像進出環島、掉頭這種復雜場景,也可以果斷、高效完成。此外像高速公路收費站通過、公交車道識別、學校等特殊路段的減速與提醒,在這個版本中也都可以實現。
其實如果拿出這些能力中的某一些,我們或許能夠在其他企業的智駕產品中找到,但將所有這些集于一身的,理想汽車是唯一一個。
盡管OTA 6.5看上去只是將這些能力集于一身,但對于用戶而言是體驗的巨大提升。雖說撥動換擋撥桿開啟智駕是個很容易的操作,但也意味著用戶需要再整個旅程中,不斷經歷“激活-退出”的過程,這種連貫性的缺失其實會讓用戶更傾向于只在長時間單一場景下,才會開啟智駕。
理想汽車產品部高級副總裁范皓宇透露了這樣一組數據:相比去年12月,2024年10月理想汽車用戶的NOA里程占智駕總里程(包括ACC、LCC等)的比例從70%提升到了90%。
在無圖NOA推送后,NOA的可用范圍大幅增加,體驗的提升帶來了用戶依賴度的提升。而可以預見的是,隨著“車位到車位”的全量推送,這一比例會進一步上升。
當然,體驗的提升不僅在于會做更多題了,此前會做的題,正確率也在提升。
OTA 6.5版本在一些復雜路況下的表現更加成熟,更接近“老司機”,比如進出環島更加果斷、路線選擇更加精準;在擁堵、加塞等情況下博弈能力更強;繞行障礙車會更流程,而不會減速、甚至停車后再繞行;無保護左轉時把握車流間隙的能力更強等等。
這都讓智駕變得更加好用。
當智能駕駛已經逐漸成為中高端用戶購車決策中的重要因素時,用戶也更希望智駕可以解決高頻、困難場景的痛點。畢竟在車流稀少、路況極佳的高速公路上,即便是定速巡航也能有不錯的表現。
而用戶所面對的,是辦公樓復雜的地下停車場,即便每天重復行駛,但彎角坡道依然要小心翼翼;是下高速時需要留意NOA退出時間,通過收費站后還要再找時機開啟;是在狹窄的小區道路里,不僅需要避讓停滿的機動車,還要時刻小心“鬼探頭”的出現。
將這些場景交給系統解決,不僅會讓駕駛變得更輕松,事實上也會更安全。
因為OTA 6.5版本在已經覆蓋高風險、高頻的前向、橫向區域后,實現了360度全方位守護。尤其是后向主動安全能力,理想汽車開發了后向AEB(自動緊急制動)和后向MAI(誤加速抑制),可以在任意方向的倒車過程中介入工作,很大程度提升了在低速泊車場景下的安全能力。
智能駕駛技術在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不斷經歷問題,然后不斷地改善,對于用戶而言,同樣伴隨著從謹慎到適應,再到越來越多場景下的放心的過程。
而這種信任的建立,不是依靠PPT的精美,而是每一公里的日積月累——截至廣州車展發布會,理想汽車在全國范圍的智能駕駛里程已達到26.7億公里,相比去年底提升123%,主動安全累計避險次數超360萬次,而相較于7月,端到端+VLM智能駕駛系統的MPI平均接管里程已經提升了3.5倍。
“差生”的逆襲之路
如果說7月中旬,理想汽車完成了OTA 6.0無圖NOA的全量推送,是追趕上了行業中智駕頭部企業的步伐,那么短短四個月之后,理想汽車就成為了智駕“頭牌”,率先實現了“車位到車位”能力,在OTA 6.0中還無法實現的環島、掉頭等場景,也都得以補足。
四個月時間里,理想汽車經歷了什么?
或許這還要從李想提出的“雙系統”開始說起,我們借用“理想同學”對于“雙系統”概念的解釋:一輛自動駕駛汽車在馬路上行駛時,有兩個超級大腦——系統1和系統2。“系統1”像一只小貓,可以快速幫汽車做決定,比如一眼就能知道前車車速,然后告訴汽車自己應該開多快。但它有時候也會犯錯,所以需要“系統2”,它像一只小狗,會用鼻子聞聞周圍的環境,幫助汽車仔細思考。比如轉彎時,會看看交通燈,再想想安全規則,這樣就更加安全。
而系統1和系統2在自動駕駛技術上的實現,就是通過端到端和VLM。
但就像開篇我們講到的“段子”,連用戶都知道端到端,可又連銷售人員都搞不懂端到端,端到端“泛濫”的時代里,其實不同品牌的技術架構有著巨大的差異。
“除了理想采用的One-Model一體化的端到端,還有分段式端到端和模塊化方案,大家可能還聽過像感知端到端、規劃端到端,其實也是分段式的一種。”理想汽車智能駕駛技術規劃負責人文治宇說道。
分段式,一體化端到端就像是我們常玩的“傳話游戲”,信息從第一個人開始,一個個傳到最后一個人,中間一定會出現遺漏和偏差,最終出現信息衰減,這就是分段式方案的問題。而理想采用的一體化端到端,可以將以往感知、決策、規劃等多個模塊集成到一個神經網絡模型中,每個中間環節都可以獲得全局信息。
此外,模型的相關計算需要再NPU上完成,而規則相關的計算要在CPU上完成,如果整個計算過程混合了模型和規則,就意味著需要在不同計算單元之間轉換及等待。但一體化端到端可以在NPU內一次性完成完整推理,這也就顯著降低了響應延遲。
“從數據驅動效率來看,理論上有了更大體量的數據,的確可以幫助訓練更好的模型。而分段式方案的訓練也是分開的,的確能達到各個部分的局部最優解,但組合在一起通常不是全局最優解。”文治宇補充道。
而一體化模型可以最大限度發揮數據閉環的優勢,從而提升模型迭代效率。事實上,過去兩個月時間里,理想汽車一共迭代了25版模型,平均2-3天迭代一次。從最終的結果來看,MPI平均接管里程從首個版本的10公里一次,提升到目前接近30公里一次,提升3.5倍。
但這也是理論,實現這些還需要人的努力。
“后進生逆襲到第一梯隊很正常,首先我們的組織效率確實非常高效,我們是向華為學習的組織架構,同時結合自己的企業特點進行內化處理。其次我們通過技術提升做到更好的測試和發布效果,人工智能相比于原先的人力測試更好,又減少了時間和人力投入。”理想汽車智能駕駛研發副總裁郎咸朋說道。
目前在理想的智駕團隊中,PD、RD和交付團隊同步推進,“交付一代、研發一代、預研一代”,這也使得理想汽車可以緊隨智駕行業的最新技術方案,并且實現更好的速度表現。
這并不容易。
文治宇提到,相比于分段式每個團隊負責一個部分,只需要把互通的協議商量好,就可以清晰地運作起來,這樣的模式對于模型設計以及團隊的工程化能力有著更高要求。同時,端到端“黑盒子”的特性,在以前以實車為主的測試方式下,存在不能很好覆蓋完整場景的問題,因此需要配合世界模型的方式,用更大體量的測試來評估,以降低“黑盒”帶來的影響。
而如果說理想汽車內部研發組織的變化,是推動“飛輪”轉動的開始,那么智駕能力提升在銷售端帶來的改變,就在加快理想汽車逆襲的速度。就像郎咸朋所講:“模型和算法對于大家而言都不是秘密,最終比拼的是有沒有算力和數據去訓練算法,更直接講,就是有沒有足夠的銷量去獲取更多利潤來養自動駕駛的算力和數據。”
截至目前,理想汽車智能駕駛訓練數據已達26.7億公里,年底預計會達到30億公里,而理想汽車擁有的整體算力達到6.83EFLOPS,到年底將超過10EFLOPS。這些訓練算力和基建設施的投入,每年超過了10億元。
而從市場端觀察,技術演進帶來的最直觀變化,就是7月中旬無圖NOA推送后,理想汽車的門店NOA試駕占比增長近3倍,AD Max車型銷量也持續增長,目前30萬以上車型AD Max銷售占比70%,40萬以上車型AD Max銷售占比達到80%。
隨著智駕體驗提升被更多用戶所認可,理想汽車逐漸開始在曾經落后的智駕領域找回“存在感”,加之本就出色的舒適、智能這些維度,使得理想汽車在競爭與內卷更加激烈的下半年車市,反而走出了上揚的曲線。
更多用戶基數,帶來了行業領先的500萬Clips模型訓練量,而這些數據的累積又讓理想汽車獲得了更快的技術迭代能力,“飛輪效應”逐漸加速。
大公司視點
其實對于年輕的新勢力品牌來說,犯錯太正常不過,但理想汽車是一個非常善于“反思”和學習的企業,也就使得每一次的挑戰最終都能轉化為推動企業更上一層樓的動力。
而更根本的,其實是理想汽車對于產品和技術的極致追求。
從當年的“冰箱、彩電、大沙發”,到如今的“車位到車位”,看上去也許都不算是什么奇思妙想,但理想汽車可以把它們做到極致。而在如今,越來越多“小理想”出現后,理想汽車也可以很快在其他領域實現追趕,并且構建新的護城河。
這并非“流量為王”思維下的“打一槍換一個地”,而是在造車這個“水桶”上不斷加高自己的護板。當然也正因如此,理想汽車能在2024年的慘烈競爭中,不靠發微博的數量就能贏得銷量的領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