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式現場
11月1—3日,由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內科學分會主辦的中華醫學會第二十五次內科學學術會議在沈陽召開。此次會議的主題為“關注多學科技術前沿,提升內科學綜合診治能力”。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統疾病、腎臟疾病、神經系統疾病、血液疾病、風濕免疫疾病、內分泌疾病等領域專家,圍繞內科學的最新進展及學術熱點展開討論,為內科學同道搭建了一個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
█以現代科技為手段 引領內科學學科發展前沿
中華醫學會內科學分會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陳良安教授以“基于現代科技的肺癌早期診斷新進展”為題,闡述了現代科技在肺癌早期診斷中的應用。他強調了影像組學、內鏡技術與生物標志物的重要性,指出這些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肺癌診斷的準確性和效率。陳教授特別提到了影像組學技術的進步、內鏡與機器人技術的結合,以及多組學液體活檢和微小殘留病檢測在早期診斷、治療決策和病情監測中的關鍵作用。
中華醫學會內科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深圳大學附屬華南醫院黃慈波教授以“AI技術在學科發展中的應用和進展”為題,闡述了人工智能(AI)在醫學領域的廣泛應用和最新進展。他指出,AI技術在智能篩查、診斷、風險預測和輔助治療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尤其在醫學圖像解讀如放射學和病理學中展現出巨大潛力。黃教授認為,AI技術的發展正在推動醫學進步,改善醫療服務,預示著AI技術背景下個性化醫療新時代的來臨。
中華醫學會內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西京醫院)時永全教授以“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難點與對策”為題,闡述了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難點。他強調了幽門螺桿菌感染和自身免疫損傷在該病中的作用,并提到疾病診斷依賴于胃鏡和病理檢查。時教授指出,在治療方面西醫側重病因治療和癥狀緩解,而中醫則依據脾虛、氣滯、血瘀的病機,采用健脾、理氣、化瘀的策略。時教授還提醒,治療時需考慮精神心理因素、膽汁反流和胃微生態的影響。
█聚焦臨床關鍵問題 提供診療新思路
感染與慢病分會場
感染與慢病分會場深入探討了重癥感染與凝血異常、慢阻肺的生物治療、肺癌栓塞的早期識別與治療,以及原發性肝癌的診療指南。會議的亮點涵蓋慢阻肺伴侵襲性肺曲霉病的綜合診治管理、膿毒性休克液體管理的新進展,以及腸道微生物與慢阻肺嚴重程度之間的關聯性研究。
泛血管疾病分會場
泛血管疾病分會場對房顫消融中脈沖電場技術的最新研究進展,以及數字化高血壓管理中心建設的新思路進行了討論。會議涵蓋了從理論到實踐的安全抗栓新方向,特別是從“OPTION”到“ASPIRATION”研究的最新成果,為泛血管疾病未來的臨床實踐和研究指明了方向。
代謝與免疫分會場
代謝與免疫分會場聚焦代謝異常與免疫反應的交叉領域,亮點包括胰島素周制劑的創新研發,為糖尿病治療帶來了突破。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PPAR)全激動劑開辟了控糖新途徑,而腸道菌群的作用被重新認識,對代謝性疾病的影響不容忽視。甲狀腺結節與2型糖尿病風險的遺傳易感性研究,為疾病預防提供了新視角。
內科臨床大查房分會場
內科臨床大查房分會場通過一系列復雜病例的深入探討,展現了臨床診療中的難點與創新,包括對罕見癥狀的細致分析,如肝臟腫大患兒的意外發現,以及對年輕心梗患者反復冠脈內血栓伴血小板減少的罕見病例的探討。
內科基礎與轉化分會場
內科基礎與轉化分會場聚焦自身免疫病、胃黏膜腸化生逆轉治療、心肌代謝失衡與心衰機制等前沿議題,包括對自身免疫病的新機制探索、AI在醫學出版中的應用,以及基于能量代謝的肺動脈高壓治療新策略。
本次會議除開設主委講堂、內科學前沿主會場外,還開設了5個分會場,共進行主旨報告14場次,專題發言37場次,專題會8場次,病例報告7場次,分別聚焦感染與慢病、血管疾病、代謝與免疫、內科臨床大查房以及基礎與轉化等臨床難點與困惑,對內科學知識進行了交流和研討,還邀請了國內知名專家就內科學前沿和熱點進行演講與解析。
正如陳良安主任委員在閉幕式所言,“本次大會成功舉辦體現出:會議內容前沿,傳遞出了內科學知識的最新進展;內科領域多學科專家參與,匯聚了多個學科的優勢;通過與會者面對面的交流,保證了會議效果,惠及了更多的醫務人員。”
(供稿:中華醫學會內科學分會 梁志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