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7月,陳獨秀從武漢輾轉長沙來到重慶,遇見同鄉、同學鄧季宣,經他又認識了江津名紳鄧蟾秋、鄧燮康叔侄。鄧蟾秋仰慕陳獨秀之名,邀請他來到江津縣,經過一番波折,最后定居在石墻院。
這個石墻院乃是前清進士楊魯承的舊居,在當年算得上氣派非凡,然而等到陳獨秀入住之時,已經是年久失修,有些破敗了。
石墻院為三進,中間以天井隔開,這天井大約200平米,青石鋪地,四周有雨槽,第三進正面是三間大屋,有左右耳房,自成小院,陳獨秀就住在右側耳房。臥室是一間10平方左右的小屋,房前留下敞開著半個“廳”,僅容一桌兩凳,是陳獨秀吃飯的地方,院的右側兩大間,大門有一大排隔柵,是陳獨秀寫作和會客的地方。
陳獨秀落腳在石墻院,生活一方面靠朋友饋贈,北大學生會是經常支持的,另方面靠賣文、賣字。他的詩、文、書法都屬一流。夫人潘蘭珍為生活所迫,避著陳獨秀典當了首飾,連柏文蔚(陳的老友、曾任安徽都督)贈給他的皮袍子也當了。
包惠僧曾經回憶道:“他們(陳獨秀)院里堆了一大堆土豆,是陳獨秀和潘女士種的,他們用的家具都是些破爛桌椅,生活很苦。”
雖然生活拮據,但陳獨秀依然是一副執拗的性子。當時他編著了一本《小學識字教本》,是有意為中小學教師普及國民文化教育提供教學藍本,學術性雖高,但目的還是在于實用。此書完成后,稿件送審時,有關部門認為“小學”二字不妥,要陳獨秀改書名,陳說“一字不能動”,把預支的兩萬元稿費退回去了。
即使不得不依靠朋友們的接濟,陳獨秀也并非誰的錢都要。當時國民黨中央秘書長朱家驊贈陳獨秀5000元,這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但是依舊被陳獨秀以“卻之不能,受之有愧”拒絕。后來任卓宣曾經給陳獨秀寄去200元大洋,任曾經是我黨高級干部,1928年被捕后叛變,后來做到國民黨宣傳部副部長,而陳獨秀卻叫人按原址退回。
陳獨秀住在石墻院,雖遠離城市,交通又不便,但前來拜訪的人絡繹不絕,有縣長和當地名紳,還有已做了大官的學界名人傅斯年、羅家倫。至于陳的老友高語罕、鄧仲純等安徽老鄉、北大同學,江津名流,就更多了。
1939年2月,中共駐重慶國民政府代表周恩來,在辛亥革命元老安徽人朱蘊山陪同下,探訪了陳獨秀。周恩來此次拜訪,仍繼續勸說陳獨秀,希望他放棄個人成見與固執,寫個檢查回到延安去。
陳獨秀說:“李大釗死了,延年死了,……除周恩來、毛澤東,黨中央沒有我可靠的人了,我也落后了,年紀也大了,中央開會,我怎么辦呢?我這個人又不愿被人牽著鼻子走,我何必弄得大家無結果而散呢。”陳獨秀還是老脾氣,是直言不諱的。
1942年5月23日,曾代表陳獨秀參加過中共一大的包惠僧來探望陳獨秀,老友重逢,他非常高興,中午吃了四季豆燒肉,引起胃病復發,潘蘭珍延請好幾位醫生但并無起色。
陳獨秀自知將不久于人世,向跟隨他多年的北大學生何之瑜交代:“小兒松年早已分居獨立,夫人家中無親人可依靠,放心不下,請你務必多多關照。并要囑夫人今后一切自主,生活務自立,我在南京獄中,朋友贈我的五個顯德四年古瓷碗,留給蘭珍。后事料理后,稿費如有多余,也留給她一部分……”話未說完,心臟病突發,搶救無效,與世長辭,時在1942年5月27日晚9時40分,享年63歲。
《江津日報》大幅標題獨家報道了陳獨秀去世的消息:“陳獨秀去世:一代人杰陳獨秀先生,青年時期向宗教宣戰,向偶像宣戰,一種凌厲之氣,不失為一個前驅者。”國民政府中央社亦發布通訊,向全國公布了陳獨秀逝世的消息。《大公報》、《申報》、《時事新報》、《新民報》、《古今》、《新申報》相繼轉載,并刊發悼念文章。
得知陳獨秀去世的消息后,國民政府派出以教育部次長段錫朋為首的奔喪團赴江津為先生致哀。江津大小官員、地方名流百余人自發來到陳獨秀住處,為這位中國近代史上不可忽視的人物送行。獨秀先生的安葬儀式,由北大同學會操辦。
陳獨秀靈柩于6月1日下午1時30分安葬于江津大西門外鼎山麓康莊,此地也是鄧蟾秋捐獻。出殯之日,陳獨秀親屬和雙后小學學生百余人隨行送葬,從鶴山坪到康莊30里,兩旁站立許多人送葬,有人放鞭炮以示悼念。
陳獨秀去世后,衣裳、棺木與墓地等均由鄧蟾秋、鄧燮康贊助,社會各方多有支持,捐贈和賻儀總數為33750元,支付38753.01元,超支5000元,由北大同學會撥付。
何之瑜回憶說國民黨要人多有資助:“蔣介石捐了10000元,朱家驊5000元,陳立夫和段錫朋各2000元。”胡漢民在廣州曾對其屬下說:“仲甫先生,戛戛獨造,究竟與眾不同。”蔣介石也曾對胡宗南說:“陳獨秀的見解深甚,眼光遠大。”雖然陳獨秀與國民黨政見相左,但就對待陳獨秀去世一事來看,國民政府尚存些許寬容。
而此時的延安,正在大張旗鼓地開展整風運動,因此作為中共中央機關報和主要喉舌的《解放日報》、《新華日報》和《冀察冀日報》則沒有陳氏去世只言片語的報導。
陳獨秀晚年曾作過一首詩:
《寒夜醉成》
孤桑好勇獨撐風,亂葉顛狂舞太空。
寒幸萬家蠶縮繭,暖偷一室雀趨叢。
縱橫談心忌形健,衰颯心因得句雄。
自得酒兵鏖百戰,醉鄉老子是元戎。
或許只有在醉夢中,陳獨秀才能回憶起曾經的榮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