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大學是人才的蓄水池,那每年畢業的大學生就是流向社會的“人才洪流”。2025年,中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到1222萬人,比2024年增加43萬人。這不僅是單純的數字,更是城市競爭的核心資源——人才的重要載體。
回顧過去十年,這種增長勢頭尤為明顯。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只有727萬人,2024年則增至1179萬人,十年間增長了62.17%。而從2015年749萬人到2025年的1222萬人,這十年間增幅達63.15%。這么龐大的畢業生基數背后,哪些城市在這場“人才爭奪戰”中占據了優勢?又有哪些城市面臨教育資源的短板?
百萬大學生之城:誰是“第一人才港”?
說到大學生數量,廣州無疑是全國的“人才第一港”。2023年數據顯示,廣州在校大學生數量達164.2萬人,高居全國第一。緊隨其后的是鄭州146萬人、武漢137萬人。除此之外,重慶、成都、北京、西安、南京也躋身“百萬大學生俱樂部”,成為中國高校學生最多的城市之一。
這一數據不僅展示了城市教育資源的規模,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各地在未來人才競爭中的潛力。以廣州為例,擁有7所“雙一流”大學,還在不斷擴建高校、引進教育資源,穩固“大學生第一城”的地位。而鄭州、武漢等城市雖然經濟體量不如廣州,但憑借龐大的高校數量和在校大學生密度,也成為了人才聚集高地。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大學生密度高、數量大的城市,幾乎都集中在省會城市。鄭州、武漢、南京、蘭州等地,在校大學生占常住人口的比例達到10%。換句話說,每10個人中就有一個是大學生。這種“高密度”的教育資源分布,不僅讓城市更具年輕活力,也為當地經濟、產業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經濟強市VS教育強市:誰更有吸引力?
不過,教育資源的分布并不均衡。一些經濟強市,比如深圳、蘇州、寧波、佛山等,盡管經濟實力雄厚,但高校數量和大學生規模卻全面落后。這一現象尤為明顯。以深圳為例,這座中國經濟總量排名第三的城市,只有15所普通高校,在校大學生僅20.19萬人,不到廣州的1/8。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差距?這要從中國高校布局的歷史談起。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進行了多輪高校布局調整。第一次是院系大調整,將綜合性高校拆分成多學科的專業院校,資源更多集中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城市。第二次是三線建設時期,大量高校遷往中西部的省會城市,比如成都、重慶、西安等地。第三次是京校外遷,尤其是在上世紀70年代,中科大等京校紛紛遷至合肥等地。這一系列布局,讓省會城市在教育資源上占盡先機,而經濟強市由于起步較晚,高校建設的基礎相對薄弱。
但這并不意味著經濟強市沒有機會。以深圳為代表的城市正通過“瘋狂建大學”迎頭趕上。過去十年,深圳平均每年新增一所高校,通過引入中山大學深圳校區、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等名校,逐步擺脫“高校荒漠”的刻板印象。未來,深圳的教育實力很可能追上甚至超越一些傳統的教育強市。
在學研究生:衡量高校實力的關鍵指標
大學生數量固然重要,但僅靠規模并不能代表教育質量。研究生數量作為高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往往更能反映一個城市的教育水平。從全國范圍來看,北京的在學研究生數量遙遙領先,達到45.5萬人,超過很多城市本專科生的總和。2022年,北京的碩博畢業生人數甚至首次超過了本科畢業生,可見其在高等教育領域的獨特地位。
除了北京,上海、南京、武漢的研究生數量均超過20萬人,西安、廣州也超過15萬人。這些城市無一例外,都是“雙一流”高校密集的地區。以南京為例,擁有13所“雙一流”大學,研究生教育實力與其高校資源高度匹配。而鄭州、石家莊、南昌等城市,雖然大學生數量龐大,但研究生數量卻不足10萬人。這種“大而不強”的局面,也暴露了部分城市高等教育發展的短板。
大學生多只是第一步,能否留住這些人才,才是城市競爭的核心。數據顯示,一些省會城市盡管高校眾多,但畢業生流失率卻居高不下。以武漢為例,這座“大學生第三城”每年培養大量本科生,但只有約30%的畢業生留在湖北,其中20%左右直接流向廣東。而安徽的中科大畢業生,近三分之二都去了江浙滬地區,尤其是上海、杭州、南京。
相比之下,深圳雖然本地高校少,但每年卻吸引了大量外地大學生。究其原因,無外乎產業和薪資的雙重吸引力。沒有高新技術產業支撐,沒有與大學生匹配的薪酬水平,再好的教育資源也無法留住人。正因為如此,近幾年,武漢喊出了“留住百萬大學生”的口號,安徽則將“中科大和合工大畢業生留皖率達到40%”作為目標。
未來的城市競爭:從“搶人”到“留人”
隨著人口增長放緩,城市之間的“搶人大戰”只會更加激烈。從大學生到普通勞動力,誰能吸引并留住更多人,誰就能在未來的發展中占據主動權。這不僅僅是教育資源的競爭,更是城市經濟、產業實力的比拼。
但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競爭的關鍵不在于短期的“搶人”,而在于能否提供長期發展的空間。廣州、武漢等地雖然高校資源豐富,但也面臨著如何提高就業匹配度的問題。而深圳、蘇州等經濟強市,雖然起步較晚,但憑借強大的經濟吸引力,正在迅速縮小與傳統教育強市的差距。
未來,教育資源的分布可能會更加均衡。隨著高等教育擴張和區域經濟發展,更多城市將有機會成為“人才港”。但無論如何,只有真正把人才留住,才能在長遠的城市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