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
朋友家的孩子,大學是一所211,大四找工作屢屢受挫后決定轉賽道考研,本以為用研究生的學歷碾壓本科生,找工作還不易如反掌。結果畢業后在家躺平一年多了,朋友急的頭發都白了好多。
教育部的最新數據顯示,2025屆高校畢業生預計規模將達到1222萬人,同比增加43萬人。而2024年畢業的1179萬人中,超過一半的學生仍未找到滿意的工作。這意味著大學生,甚至研究生找工作會越來越難。
然而就在大學生就業發愁的時候,中專生異軍突起了!
17歲的中專生鄭紅旭,僅用兩年時間,就拿到了全國職業技能競賽河南選拔賽學生組第一,全國決賽第三的好成績。被5、6家企業搶著要,月薪給到了8000元。
如今,很多本科生的月薪才能拿到五六千,一個中專生就能拿到八千塊,破萬更是遲早的事,這的確讓人很羨慕。
近年來,我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一件事——學歷已經越來越不值錢了。
幾百萬留學,歸來送外賣;90多萬補課費推上大學,畢業開滴滴;清北高材生的歸宿是街道辦。
11月13日,國家發改委、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商務部聯合發布《關于深化家政服務業產教融合的意見》,要求“積極吸納高校畢業生進入家政行業”。
基層工作學歷越來越高是件好事,但是作為父母,熬了那么多夜,刷了那么多題,上了那么多輔導班,花了那么多錢,白了那么多白頭發,這么高的成本,就為了一個低薪崗位,掙得頭破血流,這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嗎?
找到工作的孩子,還算不錯的,那些最終躺平,在家擺爛的孩子呢?
一邊是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一邊是中專生被搶著要,鄭紅旭憑什么贏?
1、興趣才是最大的內驅力
為什么孩子一到玩就兩眼放光?就是因為他對“玩”這件事感興趣,一旦有了興趣,孩子就會激情無限,創意滿滿,腦子特別活。
所以說,興趣是第一驅動力。
鄭紅旭從小就對機械、電器感興趣,家里的玩具他基本都拆過。在自己的喜歡的專業上,鄭紅旭特別努力,他說自己“車間的門基本都是我開的,晚上他們走了之后,我就自己在這練。發動機的拆卸、新能源的排污……經常弄到12點”。他的手臂上遍布刮傷、燙傷的傷痕,最新的凍傷傷口還留著血。
因為熱愛,鄭紅旭不怕吃苦,僅用兩年時間,鄭紅旭就拿到了全國職業技能競賽河南選拔賽學生組第一,全國決賽第三的好成績,拿到了國家頒發的二級技師證書。
和鄭紅旭相比,我們的孩子恰恰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里。
《我的二本學生》的作者黃燈老師說,這十幾年來,她作為老師最大的感受就是單一化的教育,對孩子的傷害特別大,你就覺得他們的生命被掏空了。他們走進大學就像空心人一樣,帶著塑料和電子產品的味道,情緒敏感,自我價值感缺失。在競爭焦慮的氛圍下,很難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在哪里。
現在的孩子將自己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學習和刷題當中,他們的時間都被填滿了,沒有機會去思考,去琢磨,去探索。甚至有的家長會認為孩子的興趣“不能當飯吃”,耽誤時間耽誤精力,粗暴制止掉。所以越來越多的孩子都得了“空心病”。
15歲男生屠彥博,從小就對鳥類有著狂熱的喜愛。而父母對他的興趣特別支持,出資為他配備了昂貴的觀鳥設備;自駕1萬多公里陪他去觀鳥;還給他申請了公眾號,記錄自己的觀鳥經歷。
目前,他記錄了1600種國內外鳥類,因為觀鳥他有了自己的升學目標,打算報考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生態學專業。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活力是每一個生命與生俱來的,有活力的孩子每一個行為都是發自內心的。當孩子所做的一切是自己喜歡并且感興趣,那么驅動他持續不斷專注其中的“活力”,能大大提升他的專注力。
作為父母,我們如果直盯著眼前的成績看,那目光就太短淺了。有遠見的父母,會不斷挖掘孩子的優勢,幫助孩子找到他感興趣的領域,并幫助他學習、提升,成為自己獨一無二的資本。
2、核心競爭力是最大的資本
之所以有那么多企業愿意高薪聘請鄭紅旭,就是看中了他扎實的技術和能力。要知道,他可是拿到了二級技師證書,正是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讓鄭紅旭身價倍增。
電視劇《凡人歌》中,那雋就指出哥哥在職場最大的劣勢就是沒有核心競爭力,所以那偉即使身居公司高層,也很快成為了被裁員的對象。失業后,身無技能的他發現快40歲的自己在職場上已經沒有任何價值,連生存都很難。
同樣都是網紅,為什么李子柒消失三年后回歸,“頂流”位置屹立不倒?就是因為她的風格、內容以及傳遞的價值觀都是獨一無二的,這就是她的核心競爭力。
進入社會的那一刻,真正考驗的就是你真真正正的實力,在大學生、研究生遍地的時代,沒有核心競爭力,你拿什么和別人競爭?
培養孩子持續學習的能力,擁有持續學習力的人,求知欲強,能主動擁抱變化,及時調整自己,他們會不斷提升自己去順應時代的發展和要求,這類人應變性,適應性都極強。
腳踏實地,不好高騖遠,不眼高手低,踏踏實實地從小做起,盡量能讓孩子扎扎實實地掌握一門技術,去提高孩子各方面的水平:為人處世、情商、財務管理、思考思維方式等等,整體素質的提高同樣也是一種核心競爭力。
學習好的孩子不一定擁有好未來,而能力強的孩子人生一定不會差!
3、穩定的內核是最有力的支撐
孩子考不上高中,天就塌了。為了中考、高考,我們的孩子都卷成什么樣了?
群里一位新初一的媽媽說,孩子每天6點起床,7點之前到校,晚上8點回來,學習到后半夜1點才能睡,周末兩天要寫作業,上課,復習預習。能擠出半天的時間休息已經謝天謝地了。
這么大的學習強度下,孩子怎么能不崩潰?
有數據顯示:我國17歲以下的青少年兒童中,至少3000萬人受到學習困難和各種情緒障礙的困擾,5.2%的兒童存在人際關系敏感、抑郁、強迫等心理健康問題。
在8-16歲中小學生中,抑郁的檢出率為34.57%,甚至比成年人的抑郁發病率都要高。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近10年來,兒童期重型抑郁癥的患病率為2%-4%,青春期上升到4%-8%
越來越多的孩子變成了“全職兒女”、“蹲族”、“爛尾娃”、“985廢物”......
沒有什么比健康的身體和心理更重要了!
鄭紅旭說“我要給自己爭口氣,誰的青春不是青春!沒什么好自卑的,技工一樣可以很優秀。”,他沒有因為考入技校就要死要活,自暴自棄,而是端正心態,用強大的內心認真對待自己的未來。
學習越來越卷,大學生越來越多,學歷越來越貶值,找工作越來越難,如果孩子沒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和穩定的內核,很容易走到一半就崩掉了。
而內核穩定的孩子,遇到什么困境都不怕,都有沖出去的勇氣和能力!
承認孩子的平凡,承認大部分孩子最終都是成為普通人,所以不要給孩子制定不切實際的目標,而是順應孩子的發展規律,客觀地看待孩子的優點,承認孩子的不足,讓孩子在平和的環境下成長,才能長成他最好的樣子。
學歷對孩子到底意味著什么?
想在這個時代好好的生存,顯而易見更重要的已經不是學歷,而是能力,如果你還在和孩子為了一分鬧得不可開交,卷得頭破血流,就大錯特錯了。
不要將孩子養成生產線產出的木頭人,將眼光放長遠些,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去拓展孩子的優勢,去穩定孩子的內核,去強大孩子的精神,他才能真正地綻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