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大專生進寧德時代,HR得笑臉相迎,開口就是“4級工程師,考慮一下?”;五年前,本科生來應聘,5級崗位直接拍板,簡歷都不用細看;現在?不好意思,大專沒經驗的2級起步,本科統一3級,想往上爬?先熬一年資歷,再看績效達不達標,最后還得問主管:“領導,您這有名額嗎?”——學歷這東西,在寧德的車間里,已經從“硬通貨”變成了“衛生紙”,擦汗都嫌掉渣。
我來寧德時代半年,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現在大環境真不行了。”剛開始以為是老員工賣慘,后來發現,這哪是賣慘,這是寫實。就說學歷吧,十年前公司剛起步,大專生算“高學歷人才”,畢竟那時候工廠里初中、高中畢業的師傅居多,大專生來了就能當技術員,4級崗是標配,干得好一年升5級,工資跟著翻番。五年前擴招開始,本科生多了,但寧德正缺人,本科進來直接定5級,HR還得哄著:“我們這晉升快,好好干,3年升主管!”現在?我入職那天,隔壁工位的大專生兄弟跟我說:“兄弟,你本科吧?3級不錯了,我去年來的,沒經驗,直接2級,到現在還在擰螺絲。”
你可能會說:“2級升3級不是半年嗎?挺快的啊!”呵,太天真了。2級升3級,相當于“新手村畢業”,只要你沒犯大錯,考勤全勤,基本都能升,這叫“走流程”。真正的坎在3級升4級——按規定,得有一年資歷,績效至少B+,還得主管推薦。但問題是,“名額”這東西比春運火車票還金貴。我們部門30多號人,3級員工占了一半,每年4級名額就2個,你說怎么分?
我見過最魔幻的一次,去年年底評晉升,我們組有個老員工,大專學歷,在3級崗干了3年,技術過硬,設備調試一把好手,績效年年A,結果名額給了個剛滿一年的本科生——不是說本科生不行,關鍵這本科生來了半年在摸魚,剩下半年在給主管端茶倒水。老員工去找主管理論,主管拍著他的肩膀說:“小李啊,你技術是好,但現在公司看重‘綜合發展’,小王(那個本科生)溝通能力強,跟各部門對接順暢,你得多向他學習。”氣得老員工當天就遞了離職報告,走的時候甩下一句:“我學不來拍彩虹屁,我只會擰螺絲!”
后來我才知道,這就是寧德時代的“晉升潛規則”:一等名額給關系戶和“會來事”的,二等給本科生,三等才輪到有技術的。關系戶就不用說了,要么是“領導的親戚”,要么是“某某總的同學”,入職直接3級,一年后順理成章升4級,工資比干了三年的老員工還高。“會來事”的更絕,每天上班第一件事給主管擦桌子、泡咖啡,下班主動幫主管拎包,開會永遠坐在第一排,領導說一句他接三句“領導英明”,這種人就算績效B-,名額也能優先拿到。
本科生呢?以前是“香餑餑”,現在成了“基本盤”。公司里本科生一抓一大把,你說你是本科,別人說“我也是”;你說你211,別人說“我985”。所以本科生想靠學歷躺贏?做夢。但至少比大專生多塊“敲門磚”——同樣是3級崗,本科生升4級時,主管會說“畢竟是本科,學習能力強”;大專生想升,主管會說“再鍛煉鍛煉,把學歷提升一下”。你問提升學歷有用嗎?我見過一個專升本的大哥,升完本科去申請4級,主管說:“你這是‘函授本科’,不算全日制,還是按大專算。”氣得大哥當場把學歷證書撕了。
最慘的是沒背景、沒學歷、只會埋頭干活的技術員。就像我們車間的老王,中專畢業,在寧德干了八年,從2級熬到5級,現在是資深技術員,設備出問題了,領導第一個喊他,但每次評先進、給晉升名額,永遠沒他的份。有次聚餐,老王喝多了說:“我剛來的時候,大專生都算稀罕物,我一個中專生,靠技術硬生生爬到5級,現在倒好,本科生來了就想踩我頭上,憑什么?就憑他多念了幾年書?他會修的設備,我閉著眼睛都能修!”說完抱著酒瓶哭,周圍幾個技術員都沉默了——誰不是呢?我們手里的扳手比學歷證書還亮,可升職加薪的時候,領導永遠先看“學歷”那一欄。
有人說:“大環境不好,不只寧德這樣,別的廠也一樣。”這話沒錯,但寧德作為“電池一哥”,本應該是制造業的標桿,現在卻把“學歷貶值”和“晉升固化”玩得這么溜,多少有點讓人寒心。為什么會這樣?我琢磨了半年,大概有三個原因:
第一,人太多了。前幾年新能源火的時候,寧德瘋狂擴招,一年招幾萬人,現在行業降溫,擴招來的人總得有地方放吧?那就壓低職級,2級3級崗堆人,反正工資低,還能“優化成本”。你不干?有的是人干,外面排著隊想進寧德的大專生、本科生,能拿到3級崗就算燒高香了。
第二,學歷通脹比房價漲得還快。十年前全國大學生畢業人數600萬,現在1100萬,翻了快一倍。以前大專生是“知識分子”,現在大專生是“勞動力”;以前本科生是“精英”,現在本科生是“標配”。公司招人的時候,自然水漲船高——反正人多,我為什么不招學歷高的?哪怕他啥也不會,至少“面子上好看”。
第三,管理層的“懶政”。主管手里就那么幾個晉升名額,給誰不給誰?按技術評?太麻煩,得看業績、看項目、看實操;按學歷評?簡單,本科優先,大專靠后;按關系評?更簡單,“自己人”肯定不會害自己。久而久之,沒人愿意花心思培養技術人才,反正“聽話”“有學歷”的人更好管理,也更能體現“團隊和諧”。
前幾天我跟一個在華為的同學聊天,他說他們公司也卷,但至少“技術過硬就能升職”,有個中專畢業的老師傅,因為攻克了芯片難題,直接破格升了專家,年薪百萬。我聽完心里五味雜陳——同樣是制造業,差距怎么就這么大?寧德時代天天喊“技術為王”,可在晉升這件事上,技術連“王”的跟班都算不上。
現在車間里流傳一句話:“在寧德,要么有個好爹(關系),要么有張好紙(學歷),要么有張好嘴(會拍馬),三樣都沒有?那你就老老實實擰螺絲,別想升職的事。”這話雖然難聽,但戳破了真相。我見過太多年輕人,剛來的時候意氣風發,說要“靠技術立足”,干了兩年發現,自己熬夜改的方案,不如關系戶一句“領導您看這樣行嗎”;自己辛辛苦苦考的技能證,不如本科生的畢業證管用。慢慢的,要么學會了拍馬,要么磨平了棱角,要么卷鋪蓋走人。
有人問我:“那你為什么不走?”說實話,我也想過。但外面大環境更差,別的廠要么工資比寧德低,要么加班比寧德狠,至少寧德還能按時發工資,食堂飯菜也便宜。就像網上說的:“不是寧德太好了,是別的地方太差了。”我們這代打工人,就像被困在“學歷通脹”和“職場固化”里的囚徒,想逃,卻發現無處可逃。
前幾天看到個新聞,說今年高校畢業生1179萬,創歷史新高。我突然想到,明年這個時候,又會有多少本科生、大專生擠破頭想進寧德?到時候,3級崗會不會也成了“奢侈品”?本科生會不會也得從2級干起?不敢想,也想不通——我們拼命讀書,考大學,難道就是為了從“高級螺絲釘”變成“低級螺絲釘”嗎?
昨天下班,路過車間公告欄,新一批晉升名單貼出來了:兩個關系戶,一個本科生,沒有技術員。老王站在公告欄前看了半天,嘆了口氣,轉身回車間擰螺絲去了。夕陽照在他的背影上,長長的,像一根永遠擰不緊的螺絲。
我突然明白,在寧德時代的車間里,學歷不是“通行證”,關系才是;技術不是“敲門磚”,馬屁才是。我們這些普通人,能做的,或許只有在擰螺絲的時候,偷偷把螺絲擰得緊一點——至少這樣,心里能踏實點。
畢竟,在這個“學歷貶值比火箭還快,晉升比登天還難”的時代,我們能抓住的,只有手里那把冰冷的扳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