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將軍丁盛晚年最常說的就是:“就是把我殺了,我還是擁護毛主席、擁護黨組織!我雖然不是黨員,但心里還是黨員!”
丁盛17歲參加革命,從長征、抗戰一直打到抗美援朝、對印自衛反擊戰。
朝鮮戰場,重創南朝鮮“首都師”殲敵1.4萬;又在金城戰役中,消滅了5.3萬美軍。
瓦弄之戰,他率135師,用了不到10個小時,就“風卷殘葉、小刀切黃油”般的大敗印軍,再次向世界證明了解放軍的實力和我們捍衛領土主權的決心。
他雖是少將,卻是周總理欽點的廣州軍區副司令。
而且剛上任不到兩月,就轉為“正司令”,后來還當過南京軍區司令。
然而,這位功勛宿將退役后,去有關部門辦事卻遭到了冷遇,最后,還是他的夫人拖著病軀去理論。
最終,丁盛按照師級干部待遇退休。
那么,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世界聞名的“大膽將軍”
《亮劍》中,李云龍和孔捷、丁偉,并稱“晉西北鐵三角”。
李云龍的原型是王近山將軍,那么丁偉的原型是誰呢?
丁盛,正是其中之一。
“戰衡寶,平西康,攻瓦弄,人稱大膽將軍”,丁盛追悼會上的這幅挽聯正是對他一生的總結。
1930年陳毅的部隊,開到了江西于都。
深受壓迫的丁盛,毅然參加革命:“紅軍是咱們窮苦人的隊伍,我要跟著紅軍走!”
這個17歲的少年是非常幸運的,因為他剛一參軍,就成了總政主任王稼祥的通訊員。
丁盛既不稱王稼祥“首長”,也不叫“主任”,而是“王老師”。
王稼祥手把手的教丁盛讀書習字,秉燭課文,還送他去黃公略學校。
丁盛晚年仍不免感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可惜打那以后就再也沒有見到‘王老師’這位首長了!”
談起長征,丁盛最先想到的不是風餐露宿,九死一生,而是戰友們的斗志昂揚,團結一心。
在哈達鋪,丁盛嘗到了人生中最好吃的一頓飯。
當時正趕上集市,班里的同志們都很興奮,大家東拼西湊了三塊大洋,買了一只肥羊。
丁盛晚年回憶道:“宰完剝皮,煮呀,炒呀,自己動手,大會餐,吃的可美了!哎呀,我永遠都忘不掉那個香。”
讓丁盛脫穎而出的,是解放戰爭中,對陣白崇禧的“衡寶戰役”。
時任135師師長的丁盛大膽穿插,急行軍一個晝夜,戳進了白崇禧的指揮部。
白軍指揮部周邊,有至少五個師護衛。
而丁盛孤軍深入,與四野的大部隊相距一百多公里,局面不容樂觀。
野司首長來電:“很好,你師已插入敵人的心臟,現就地待命,下步行動由野總直接指揮。”
丁盛卻主動出擊,急命各部隊揮師掩殺,腰斬白崇禧主力。
“衡寶大街”后,丁盛也多了個“丁大膽”的外號。
1962年,時任五十四軍軍長的丁盛奉命率130師由川入藏,參加對印反擊作戰。
丁盛率先火車后汽車,又騎馬走了3天,以最快的速度抵達中印邊界航堆,設立指揮所。
丁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號令130師在瓦弄向印軍發起反攻。
丁盛親臨前線,我軍只用了不到12小時,就打得印軍四散奔逃。
軍區司令,如何對待毛主席“送來的客人”?
1968年3月24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周總理對丁盛下令道:“丁盛同志!廣州軍區的首長調到北京來當總長了,廣州那邊沒有人了,你馬上走,到廣州軍區主持工作!”
“堅決完成任務!”丁盛“啪”地行了個標準的軍禮,簡單收拾了些行李,便立即南下。
過了不到兩個月,丁盛又接到了周總理的指示,他摘掉了“副”字,變成了司令。
丁盛和政委劉興元兩人搭檔,配合的十分默契。
1969年10月19日,丁盛整在小廣場散步,秘書陳宏康小跑過來:“周總理急電,要您親自去接!”
周總理開門見山:“丁盛同志嘛?根據形勢的需求和毛主席的指示,決定將一批在京老干部疏散到外地。”
周總理表示,這次疏散到廣州軍區的共有24戶,包括朱德、李富春等一眾開國元勛還有他們的家屬。
周總理特別強調,老干部們抵達時,丁盛和軍區領導們需要去迎接,稍事休息后就把他們送到從化溫泉。
周總理再三叮囑:“這是中央賦予廣州軍區的一項光榮任務,意義重大,必須做好!”
掛斷電話,丁盛立刻去跟劉興元開了個小型會議。
丁盛神情凝重的說道:“軍區從來沒接過這么重要的接待工作,一定要重視起來。”
劉興元也指出:“老干部們,是咱們的老首長,也是毛主席、周總理送來的客人,即使困難再大,也要把他們接待好!”
經過商議,丁盛決定讓資歷最老的楊梅生擔任接待組組長。
接著,丁盛親自跑了好幾趟從化溫泉,給老干部們布置房間。
朱德、李富春、董必武等24戶來到廣州后,丁盛隔三差五的就去看望,有時還小住幾天,陪老首長們下下棋,說說話。
1970年春節到了,丁盛派劉元興帶著軍區主要領導去從化溫泉陪老首長們吃年夜飯,過團圓年。
朱老總非常高興,直言找到了在井岡山的感覺,不禁感嘆:“來到流溪河,就像重上井岡山!”
臨別時,朱老總拿出了自制的三根竹拐杖,丁盛、劉元興、楊梅生一人一根。
朱老總一家離開廣州時,康克清激動地說:“老總的身體比去年強多了,感謝你們。”
朱老總也說:“多謝丁盛、劉元興同志!”
即使朱老總這些老首長回了北京,丁盛也沒有與他們斷了聯系。
1972年秋,丁盛在萬山要塞區當兵的女兒丁濤和楊梅生在長沙當軍醫的女兒楊敏華,同時得了疑難雜癥。
兩人相約,去解放軍總醫院會診。
因為都不是急病,兩人商議,先在外面住上幾天,看看親友,辦辦事情。
她們在董必武家住了兩天,第三天去了朱老總家。
康克清驚訝的問道:“病得嚴重嗎?什么時候來的?怎么不到這兒來住呢?”
楊敏華一一作了回答,又指著丁濤說:“這是我們丁司令的女兒,和我一起來北京的。”
康克清“唔”了一聲,主動和丁濤握手,又說了一聲:“回去給你爸爸問好!”
丁盛去世,為何只是“老人”,而非“老紅軍”“老八路”?
1973年12月20的擴大會議上,毛主席漫談般的問道:“許世友,我要你讀《紅樓夢》,你讀了嗎?”
許世友答道:“讀了。”
毛主席再問“讀了幾遍?”
許世友說:“一遍。”
“不夠”,毛主席干脆地說:“書讀三遍,其意自現。”
接著,他隨口背誦了一大段《紅樓夢》第一章的片段。
在這次會議上,毛主席宣布了八大軍區司令對調的命令,丁盛由廣州軍區主政南京軍區。
丁盛為人不爭不搶,待人十分和善。
某次南京軍區常委會,本應由丁盛這位司令讀稿子,但政委提議:“丁司令,我來幫你讀吧!”
丁盛欣然允之。
其實,丁盛做報告,從來不愿照本宣科。
每次上臺后,丁盛都會把提前準備好的稿子放在一遍,用自己的話點明問題,再引出具體的例子,直點其事。
部下們都說:“丁盛將軍作報告,既想聽,又怕聽。”
丁盛治軍嚴明,但只批評干部,不批評戰士。
有次,丁盛手下的一位師長演講時念稿子。
丁盛立馬打斷他:“你念什么稿子,腦子長到哪里去了。”
還有一次,他去炮團視察,看到一個士兵在非常吃力地割著豬草。
丁盛拿起柴刀一看,銹跡斑斑。
丁盛立刻把刀遞給了炮團團長:“來,你來切!”
團長割了一會兒,累的滿頭大汗,直呼:“切不動,刀太鈍了!”
丁盛冷眼環視一圈:“當兵的累得要死,你們知不知道?”
團長誠惶誠恐,馬上就把團里的所有刀都換成了新的。
從1977年開始,丁盛逐漸淡出了大家的視線,并在1982年退役,還失去了黨員的身份。
但丁盛的為人很好,老戰友、老首長們紛紛出面接濟。
1989年,丁盛夫婦移居廣州,和子女團聚。
為了能恢復關系以及在廣州落戶,丁盛跑了不少地方。
1990年,丁盛實在沒辦法,只能去總政處理。
但丁盛的事情,一般的人員不能伸手,所以,丁盛老兩口在接待室等了很久。
實在沒辦法了,丁夫人才跑去找他們理論。
1990年9月,聶榮臻得知了此事,指示劉華清幫忙處理。
9月24日,丁盛得以在廣州安家,而且廣州軍區還接回了他。
丁盛的晚年還是非常不錯的,他享受師級干部待遇,還分到四房一廳的居室。
閑居時,丁盛四處游覽,昔日戰友部下聽說他來都紛紛拜訪,絡繹不絕。
1999年9月25日,“丁盛老人”在廣州去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