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給初中生講解了《記敘文段落和結構作用答題思路》,這個考點不知整懵了多少孩子,我戲稱這道題為初中最難閱讀題。很多語文老師也留言給我,希望我對這個概念做解讀,下面我用思維導圖的形式來總結。
我們先了解這兩個概念,下面是百度百科上的解讀:
段落的作用可以從內容和結構兩個維度進行分析:
內容上的作用:段落的內容作用主要體現在它如何支持和傳達文章的主題思想。例如,段落可能用來引入話題、提供證據支持論點、解釋概念、描述場景或角色、展示情感變化等。這些作用幫助構建文章的主旨和深度,使讀者能夠理解和感受作者想要傳達的信息和情感。
結構上的作用:段落的結構作用則關注于文章的整體布局和邏輯連接。例如,段落可能起到過渡作用,引導讀者從一個想法或情節過渡到下一個;或者它們可能用于強調、對比、重復或其他修辭手法,以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藝術效果。此外,段落的安排還可以創造節奏感,引導讀者的注意力,并在文章的不同部分建立聯系。
綜上所述,段落在內容上的作用側重于其對文章主題和信息傳遞的貢獻,而結構上的作用則關注于段落如何幫助組織文章結構,促進流暢的閱讀體驗,并加強整體的藝術效果。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構建了一個完整、有力且吸引人的文本。
相信很多人看完這里的解讀還是覺得不知所云。如果我們把這段信息給孩子讀一遍,孩子們更是步入云里霧里。
所以老師講解時必須把這段信息重新處理,變成孩子好理解的語言,孩子理解了,才可能記得住。其實老師的價值很多時候就是把復雜難懂的信息用孩子們能理解語言來解讀,讓他們能記住,會運用。
我們先說出題方法。
這里我們具體分析一下,題目問到句子或段落作用時,往往從兩個角度理解,內容作用和結構作用。
內容作用分為表層含義和深層含義,表層含義往往是一眼就能讀出的信息,深層含義往往與中心有關。
內容作用,往往是一句話,要結合文本分析,通常寫了什么內容,表達怎樣的情感。如交代了什么樣的背景,奠定了怎樣的情感基調。
結構的作用,要分析段與段之間的關系,段落與文本整體的關系,抽象的四字詞居多。如引出下文、承上啟下、埋伏筆等。
我們再來看看考題。
解題思路:這道3分題,應該寫3個踩分點,從結構和內容兩個角度分析,根據剛才的總結的答題思路,再結合文本,就能選出正確的選項。
看一下同學們的答案:
再看一下參考答案:
在這里,我把幾個概念和同學們講解一下,第一位同學寫到總領全文,最后一段不可能是總領全文的作用,總領全文是第一段的作用。我們這么想,總領一定是走在前面的人。
前后照應和前后呼應意思差不多,這里都算正確。注意首尾呼應和前后呼應不同,首尾呼應指的是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關系,前后呼應包含首位呼應,也可以指中間段落之間的呼應。
如果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內容上有關聯,才能判斷為首尾呼應,不要寫前后呼應,因為前后呼應是一個更寬泛的概念。
最后一段作用中,點題和呼應標題,可以理解為一個意思,要注意點題往往是這段話和題目之間的關系,通常這段話中有和題目相近的意思或是這段話里包含標題這幾個字。
最后一段通常都有總結全文和點明中心的作用,有的同學寫卒章顯志也是可以的,和點明中心意思一樣。還有升華主題和深化主題,兩者有微妙的區別,初中生可以忽略。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同學們的答案是千奇百怪的,閱讀班30名同學中沒有幾個同學能寫到參考答案的范圍,所以說閱讀理解想拿滿分真是不容易。
關于結構和內容的作用區別還是有爭議的,有的老師認為點明中心也是結構上的作用,結合文本就變成了內容上的作用,做鋪墊是結構上的作用,結合文本就變成了內容上的作用,我認為也很有道理。
但我翻看了大量的中考閱讀參考答案解析后,覺得我上面的解析更容易拿分,建議同學們以我的分析為準。
有時候我也在想,出題人要孩子區分內容和結構的作用意義在哪里?是不是出題前要開一個研討會論證一下題目設計合理性。
如果你都講不清出題理由,只是想當然的把它編入試卷,豈不是害苦了老師和孩子。
希望出題人多了解孩子,研究出更符合孩子心理的,能真正提升孩子認知能力的好題,不要把語文弄成玄學。
文章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上圖是我個人二維碼,語文疑問可私信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