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握詩歌結構
掌握詩歌結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了解詩歌的常見結構類型
總分總結構:開頭總起,奠定全詩基調或點明主題;中間分述,從不同角度展開描寫、抒情或議論;結尾總結,升華主題或收束全詩。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上闋總寫北國雪景,中間分寫長城、黃河等景色,下闋總結評論古代帝王,抒發詩人豪情。
起承轉合結構:“起”是開端,引出主題或營造氛圍;“承”是承接上文,進一步闡述或推進;“轉”是轉折,使詩意有變化和波瀾;“合”是結尾,收束全詩并表達主旨。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是起,“每逢佳節倍思親”是承,“遙知兄弟登高處”是轉,“遍插茱萸少一人”是合。
二、分析詩歌的層次
梳理詩歌的內容層次:通過分析詩句內容,劃分出不同的層次。如杜甫的《春望》,前兩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寫春日長安的破敗景象,是一層;后兩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寫詩人的憂國思家之情,是另一層。
把握情感的變化層次:詩歌情感往往有起伏變化,這也是結構的重要體現。如李清照的《聲聲慢》,開篇“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營造出孤獨凄涼的氛圍,中間回憶往昔,最后“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將情感推向高潮,展現出詞人從寂寞到愁苦的情感變化。
三、關注詩歌的外在形式
注意詩歌的行數和段落劃分:現代詩中,行數的安排和段落劃分常體現結構意圖。如舒婷的《致橡樹》,通過段落的轉換,從對傳統愛情觀的否定到對獨立平等愛情觀的闡述,層次分明。
留意詩歌的韻律和節奏:韻律和節奏的變化可暗示詩歌結構的變化。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韻律和諧,節奏輕快,每節的行數和韻腳有規律變化,使詩歌在結構上富有音樂美和層次感。
四、進行模仿創作與分析
模仿經典詩歌的結構:選取喜歡的經典詩歌,按照其結構進行模仿創作,在實踐中體會詩歌結構的運用。
深入分析自己創作的詩歌:檢查結構是否清晰,層次是否分明,情感脈絡是否連貫,不斷修改完善,提高對詩歌結構的把握能力。
廣而告之
3天,跟詩人黃梵學會寫詩!《南方周末詩歌寫作線下營(Ⅱ期)》報名開啟,僅限30席!
【你將收獲】
?1套完整的詩歌創作方法論
?1份內部專屬紙質學習資料
?1次講師點評
?1份南方周末頒發的結業證書
?1本講師親簽詩集
?1個高質量的詩友社群
?1次難忘的詩意度假體驗
8月7日前支付意向金享早鳥價3880元(含食宿)
有意報名者可加格命草微信:gemingcaoa咨詢,或者長按下方圖片識別二維碼查看詳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