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到現代審美問題,盡量收錄了現代的紫砂作品,和一些非變體的器型。 自己也曾經從新手一路走來,深知習壺初期就接觸一些帶有極強作者個人審美風格的作品,并不一定是有益的。 當然還有很多完美的和雅昌之外的器型未能摘錄,這也是遺憾,僅供新壺友們參考吧。
一、半月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朝詩人張九齡竹下的知古名句在構筑美妙意境的同時,也給壺藝創作留下了極大的想象空間,可以用紫砂壺詮釋對生命、文化和藝術的理解。每位藝人在創作“半月壺”時就是順應詩人意地間,怡情自然的人生思索。 半月壺一直以質樸無華、典雅端莊而獨占一席之地,從古到今長盛不衰,正所謂“弱水三千,僅飲一瓢”。半月壺協調和諧、舒張簡潔、前呼后應,一張揚、一內斂,張弛有度,仿似一篇美文,越讀越醉,半月壺營造的是一種源于心錄上對團圓期盼。所謂“明月千里寄相思,半月萬里思更濃”;一壺訴說的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思念,更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月圓人圓”的向往。
《清同治 玉成窯何心舟款半月壺》沒有找到合適的半月標準器型,就附上了這只自己極其喜歡的文人壺,需要注意的是,半月和瓦當的區別,主要在把,瓦當的把是有飛的,此外有些半月器型的身桶底部也曾弧狀。
二、扁腹壺
扁腹壺,或者叫扁仿鼓壺,依壺身矮,壺口大而得名。日本奧蘭田君對壺之理趣有此論述:“知理而不趣者,獨取小與直,而不取大與直。知理又知趣者,不論大小曲直,擇其善者皆取之。知理而不知趣,是為下乘,知理知趣是為上乘。”此壺理趣兼得,當屬上乘無疑。理,此壺身線且口大,宜泡綠茶,一彎流出水條索長且涎水。壺把端拿,甚是輕巧,亦感舒適,平衡點恰到好處。趣,整體協調、對稱,且節奏感強烈。若俯視,鈕蓋、肩、腹五個圓圈,如漣漪蕩漾,十分悅目。蓋邊線略強于口線,正合國人天蓋地之理念。壺蓋倒置亦無傾斜之慮,也是一趣。此壺泥佳、工精、造型美、難度大,宜用宜賞,內涵深,回味長,實乃上乘中之經典之作。
《顧景舟 扁腹壺》仿古和扁腹是習壺之初非常好的上手器型,很多工手也是從仿古開始摹制。
三、傳爐壺
傳爐壺,式度端莊,風格雅致,隱隱然有古風韻,堪稱佳品。有鑒于此傳統壺型由來已久,然欠缺考據,眾壺友多不知此壺,今東拼西湊,略言一二,聊做無米之炊。 老子曰“大象無形,大巧不工”。金砂認為制壺賞壺,到了極致就是看其氣度,觀其神韻。至于細節的處理到顯得不過爾爾。傳爐壺的特點正是如此!傳爐壺有著青銅器般的威嚴與穩重,它古樸典雅,曲線強勁有力,渾厚端正。是方中有圓,圓中寓方的典范,要想做得比例恰當、珠圓玉潤,骨肉廷均實屬不易。自古以來宜興眾多制壺藝人均有制作,但都公認傳爐壺最為難做,這也是此壺市面上比較少見的原因之一。就其形式來說傳爐為傳統壺型,至清末曾改為四方傳爐,可為歷久彌新。
《俞國良制朱泥四方傳爐壺》傳爐做的好的大家挺多的,挑的這只不是最好的,但算是中規中矩的一款。
四、大彬提梁壺
在今天的玩壺人看來,高20.5厘米,口徑9.4厘米的大彬提梁實在是一把大壺,可是在明末清初的時候,尚屬小物。時大彬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器型上“改大為小”,“改俗為雅”,奠定了紫砂壺基本的審美傾向,使紫砂壺能進入文人生活,成為文房清玩,提升了紫砂壺的文化內涵。這也讓時大彬成為紫砂宗源上的第一座高山,讓無數后人仰止。 粗看很不起眼!大彬提梁身筒成較大且豐滿的扁球形,上部圓環狀提梁粗大,六方三彎嘴,六瓣平扣鈕,壓蓋,圈底,溜肩,素身。 再看耐人尋味!身筒以實托虛,圓環以虛帶實,上下兩個圓弧構成的虛實對照,達到了視覺上的微妙平衡,整體上讓人感覺氣勢雄健,渾然一體。所謂“周接四海之表,浮于元氣之上”。 三看驚為天物!大彬提梁如佛趺坐,清風朗朗。《夢溪筆談》中說:“星辰居四方而中虛,八卦分八方而中虛,不中虛不足以妙萬物”。虛實結合猶如畫中留白,園林借景,疏可走馬,密不透風。這種古典美學的神奇光彩,閃耀在小說、繪畫、書法、戲劇、建筑等傳統藝術的各個領域。
《徐漢棠·大彬提梁》提梁壺最出彩也是最難做的就是提梁,好的表現氣貫長虹,甚至能透漏出些許禪意。
五、德鐘壺
“德鐘”壺型為鐘,“德”是修辭,最俱代表的作品便邵大亨的德鐘壺,大亨所創光素造型代表作中的又一佳器。器形端莊穩重,比例協調,結構嚴謹,泥色紫潤,系最佳天青泥之呈色。技藝手法的表現已達紫砂傳統基礎技藝的巔峰。壺身手感極佳,觸摸舒服,造型簡潔質樸,一洗清季宮廷之繁縟習氣。壺蓋內有“大亨”楷書瓜子形印。
《高振宇 德鐘》拍賣中未能找到大亨德鐘,高教授的稍靈秀表現也絕對值得一看。
六、掇(duo)球壺
掇,落起來的意思,掇球,落起來的球。掇只掇子沒什么區別。掇只是大亨原創,掇球壺是典型的幾何型傳統圓壺式,也是最優秀的紫砂壺代表款式之一,它的基本造形是壺鈕,壺蓋,身壺,由小中大三個順序排列的球體組成,壺腹為大球,壺蓋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稱掇球壺.掇球壺在蓋沿和口沿各塑一條粗細不同的燒線,這種上粗下細復合在一起的雙線,稱為天壓地或文武線,子母線。民國時期程壽珍所作掇球壺為掇球中的精品。
《程壽珍·掇球》壽珍掇球盡頭設計之美,圓而不僵。
七、掇只壺
《宜興縣志》中提到有一把壺,“一壺千金,幾不可得”。千金之壺,可以說是價值連城,稱得上是壺中之王了。那么,這究竟是怎樣的一把紫砂壺呢? 《宜興縣志》中記載的這把千金之壺是一件被稱為“掇只”的紫砂壺,“掇只”是紫砂壺造型中特有的一種壺型,造型像是把許多球狀和半球狀堆積到一起,由于掇在漢語里有連綴堆疊的意思,因此,這種造型的壺被稱為掇只壺。《宜興縣志》中記載的掇只壺之所以價值連城,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出自宜興制壺大師邵大亨之手。
《徐漢棠 掇只》漢棠掇只是當之無愧的標準。另補充說明一點因為上手的名家壺少,不能斷真假辯真偽,僅將覺得型制相對標準的找出,供參考。
八、仿古壺
一說清代邵大亨初創,原意是壺體仿照鼓型,后人仿制做這種壺形就成了仿古代壺型的意思了。 另說最早見于近代趙松亭按吳大徴授意所作,身扁、腹鼓、頸高、蓋板平滑,壺蓋與口沿子母線吻合嚴密,合成圓線飽滿,扁鈕有力,虹鈕有勢,二彎流胥出自然 ;圓圈把勻勢而起,有些款把圓下有垂,富于靈動,整體骨肉亭勻,收展有度,有一氣呵成之暢。
《清道光·大亨款紫泥仿古壺》不多說,自己看咯,活性的線條和韻味之美。
九、漢鐸(duo)壺
漢鐸,即漢朝之鐸。漢鐸,即漢朝之鐸。《說文》中對鐸的解釋是:鐸,大鈴也。它是器物的名稱。具體地說形狀有些像甬鐘,但體積小。梅調鼎(1839—1906年)字友竹,號赧翁,慈溪人,長期在慈城居住。有人稱贊他是清代書法家中成就最高的一位。其為之作銘的漢鐸壺可算是目前在紫砂歷史上最據研究價值的漢鐸壺了。此壺壺身由正楷“漢鐸”二字,下刻行書;“以漢之鐸,為今之壺,土既代金,茶當呼荼。”有詩日: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暗喻了梅先生自己雖終身為布衣,以賣字謀生。卻是重節操的一方名士。 鐸為方彤,頂卜有一個短柄,腔內有舌,可搖擊發聲。舌有銅、木兩種,銅舌者稱金鐸,木舌者稱木鐸。“鐸”除了做為樂器以外,其作用從歷史上各種古籍的記載中歸納來大概有兩方面:“文事奮木鐸,武事奮金鐸” (一)、文事奮木鐸——和平時期的文化宣傳。在古代,天子為了了解民間的社會風氣,人民的生活狀況,每到春天會派專人到各處采集民間的詩歌,這種行為也就是現在的所說的“采風”,歸納總結后報告給朝廷加以考察。同時鐸的聲音宏亮,而且傳得很遠,也有使天下皆達道的喻義。這里鐸的木舌可比作教師的教化之舌。 (二)、武事奮金鐸——戰爭時期的司令工具。古時的軍事長官曾揮舞旗幟召集村民,在田野練習布陣和戰法,了解擊鼓鳴金等軍事號令。每隔三年,則舉行更大規模的集體軍事訓練。我們看古代打仗的小說,經常有鳴金收兵一詞,鳴金即鳴鐸,就是搖大鈴鐺。 寶鐸含風,響出天外。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后鐸的作用更主要集中于樂器和建筑裝飾了。目前我們能經常見到的就是古建筑四角的鐸鈴裝飾。
《顧景舟·漢鐸》漢鐸是極具文人味的器型,流的制法風格也被沿用至其他壺型。
十、漢瓦壺
漢瓦屬于圓器當中的一種,歷來多位藝人都有仿制此種款型,而之前楊彭年的一款漢瓦壺卻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是圓筒形壺體,上侈下教,短流勢較直。蓋平略見弧,橋式鈕,鈕面陰刻海棠紋樣。泥質堅結,砂色暗紅。壺蓋子口制作圓而不規,轉捻即緊,拈鈕可以翕起全壺。壺身鐫楷書渴語:“放下屠刀否,心蓮頃刻開,三千今世界,開眼見如來。”署名“金冬心意門”。又刻坐佛一尊,落款“兩莑居士羅聘畫”。蓋面刻行書“蕉雪子摹、己卯冬月作”凡九字。底鈐陽文篆書“楊彭年造”方印。
《申錫制紫泥漢瓦壺》古拙之氣。
十一、合歡壺
《顧景舟合歡》紐與身桶的呼應,紫砂常見的審美。
十二、葫蘆壺
葫蘆壺是曼生十八式中的一款,深得藝人們的喜愛,更是玩家的收藏佳品,時下最珍藏的便是楊彭年制的套環鈕葫蘆壺,這款壺器身灑冷金斑,壺體設計新穎。造型呈葫蘆狀,壺流短直而微向上翹,把成半環形,蓋頂設有套環鈕裝飾。整器形制的線條以渾圓為主,十分流暢。壺腹陰刻行書銘文:“為惠施,為張蒼,取滿腹,無湖江。”署“曼生銘”。把梢下有“彭年”方印,壺底鈐“阿曼陀室”方印。此乃陳曼生、楊彭年兩人默契配合所制之壺,可謂珠聯璧合,“壺依字傳,字隨壺貴”,為鑒賞家視為鐘愛的“曼生壺”。
《蔡錫恭制葫蘆壺》
十三、華穎壺
此壺是顧景舟先生根據傳統壺體演變所創作品,名為華穎。在古字中沒有“花”字,“花”為后世字,故而古時“花”亦用“華"”代之,華穎的“華”意為“花”,華穎所表達的意境為:招展的花意。 作品摘手圓、蓋圓、壺身圓、三圓壘疊在圓壺底上,分外精神,遙望猶如花苞初綻。從“掇球”變形而來。
《顧景舟 華穎壺》
十四、集玉壺
1978年由高海庚設計、周桂珍制作的《集玉壺》被選作國家領導人出訪外國的禮品。具有中華文明遠古尚禮之法,凝聚了先人對于天。地、生靈的敬畏和精神交融。附以當代審美,有國之權重,民求田豐,文賦閑雅,理博蒼穹,儒道通達,融于當下之合。確有“集玉之優美、博古之精華”之美,堪當國禮。
《周桂珍 集玉》
十五、井欄壺
顧名思義,其造型源于井欄。“井欄”一詞,傳統文化中多見,如“命理之學”中有“井欄”一格,陳式老架二路太極拳譜第四十一式為“回頭井欄直入”。實際生活中的井欄即井之護欄,亦名井床,井干。古人掘井多置井欄,有的還置井蓋,井頂,井亭,它們即可護井,又能起到美化環境作用。
《顧景舟 魏紫熙合作 矮井欄壺》初學紫砂很難分的清拙與笨,這款器型會有所感悟。
十六、龍蛋壺
“龍蛋壺”造型取于蛋形,在詩經《貔貅出世》中記載,龍的九太子貔貅是從龍蛋中破殼而出的,而在民間,貔貅既有辟邪的意思,又有家有貔貅萬事無憂的含義在里面,在東方文化中,龍又是一個至高無上的吉祥圖騰,以“龍蛋”來命名,是一種美好的祝愿與寄托,圓潤可愛的造型,吉祥美好的寓意,讓這個“龍蛋壺”平添了一種拙味和稚氣的親切感。
《高振宇制龍蛋壺》高教授的龍蛋較傳統的表現會銳、動感、靈秀一些。
一十七、匏尊壺
《說文》:“從包從瓠。包,取其可包藏物也。”按“瓠”(hù),葫蘆,一種圓大而扁的葫蘆,即匏瓜。匏尊:以干匏制成的酒器。蘇東坡《前赤壁賦》的“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 一代大文豪蘇東坡的黃州生活和“匏尊”的命運,何其相似?匏尊是匏瓜做的飲具。匏瓜,瓜不供食僅于做水瓢,俗稱“葫蘆瓢”,匏瓜,古代用作男人無妻的象征。由此引喻人不受重用,不得出仕,或久任微職,不得升遷。匏有苦葉,孤獨無助,苦啊! 蘇翁豈止孤獨無助、不受重用,還蒙冤入獄,險些掉了腦袋。他從監獄出來,以一個流放罪犯的的狼狽,出汴梁,過河南,度淮河,抵黃州,住進一座寺廟,環顧四周一片寂靜,舉目遠近無一個親戚,連一個朋友也沒有。孤單的像匏尊,凄楚的似匏瓜。這時他喝水、飲酒,用的也只有那匏瓜做的水瓢。
《徐漢棠 匏尊壺》匏尊是非常難做的器型,因為設計比較中庸。
一十八、茄段壺
茄段壺,造型靈感來自枝頭成熟的茄子,若要達到較高的藝術表現力,最佳須使用特級紫茄泥。 以茄蒂為壺紐,生動有趣;氣度飽滿,將張力處理在欲破不破之間;流、把的呼應自然順暢,靜動如一。壺面充分表現出紫砂的種種優越屬性,色澤暗淡沉樸,如紫水晶深邃,如古玉溫潤。 欣賞茄段壺可以從可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以及生活的魅力,體會到藝術的魅力。
《壺叟款 茄段壺 》
一十九、秦權壺
秦權:秦統一六國后統一了度量衡,“權”就是用來稱量重量用的秤砣;“秦權”壺就是仿其外型。誰最早創制了秦權壺,不得而知。但晚清梅友竹與韻石合作,一如當年陳鴻壽與楊彭年的傳奇。紫砂題銘,直追曼生,神采翻飛。“載船春茗桃源賣,自有人家帶秤來。” 桃源賣茶,以壺為秤。充滿了想象的意境和瀟灑不羈的情趣。
《顧景舟 秦權壺》
二十、容天壺
取材于源于佛教中的大肚羅漢,取名源于“肚大能容天下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呂堯臣首創,早期作品壺形偏低,后來壺形較高。要體現此壺的氣韻的確很難,需要做壺之人用心體會。在氣韻飽滿的壺身上添加一微微矮頸,壺蓋增高成半球狀,平添拙樸童趣。出水效果極佳,用起來確實方便舒適。視覺上穩重大度,在質樸中見深厚。
《呂堯臣 容天壺》
二十一、石瓢壺
“石瓢”最早稱為“石銚”,“銚”在《辭海》中釋為“吊子,一種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銚”從金屬器皿變為陶器,最早見于北宋大學士蘇軾《試院煎茶》詩:“且學公家作名欽,磚爐石銚行相隨”。蘇東坡把金屬“銚”改為石“銚”,這與當時的茶道有著密切的關系。蘇東坡貶官到宜興蜀山教書,發現當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銅、鐵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屬吊子設計了一把既有“流”(壺嘴),又有”梁”(壺提)的砂陶之“銚”用來煮茶,這“銚”也即后人所稱的“東坡提梁”壺,這可謂最早的紫砂“石銚”壺。
《李寒勇制刻梅子冶石瓢壺 》
《李寒勇 大滿瓢》石瓢有很多表現形式,收錄了常見的比較有代表性的兩只。
二十二、水平壺
在明之中期盛行品茶,故小壺開始得以流行,不過,水平壺的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當時工藝制作水平的提高,容量很小,是中國廣東、福建一帶喝“功夫茶”的器具,在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一定市場。因為喝"功夫茶"時,壺內要放很多茶葉,僅用開水沖泡,茶汁出不來,還必須將壺放在茶碗或茶海內,用沸水澆淋茶壺的外面,使茶壺浮在熱水中,才能使茶葉泡出來,這就是水平壺名稱的由來。最著名為惠孟臣水平壺。
《顧景舟水平壺》
二十三、思亭壺
《清晚期 袁義和制朱泥思亭式壺》小器型中非常秀美的一款壺型。
二十四、湯婆壺
““湯婆”原為盛熱水放在被中取暖用的扁圓形壺,一般是用銅錫或陶瓷等制成。清?趙翼“今人用銅錫器盛湯,置衾中暖腳,謂之湯婆子”。 器型古拙有明季遺風,壺型簡到極致,古樸超越一切,實用性超級。壺身飽滿,壺壁挺秀,端莊古樸。看似純實用的茶器卻蘊生出美學上的高點。反而使觀賞者生出油然的摹古之情。
《民國 墨緣齋意堂制朱泥湯婆壺》
二十五、唐羽壺
《唐羽壺》為光素器形,為創新系列作品中經典之佳作。創作構思源于唐代宮廷中的羽觴壺,它的造型與之非常貼近,須知,唐人飲茶并非今日沏茶,而是用類似如今沱茶樣的茶團和茶餅研碎放入壺中,文火之上慢慢煎煮。有點類似現在煮咖啡。因而壺的手柄一般都較細長,似有羽翼飛升之感。他的創意也可以詮釋為唐代陸羽之壺。手中把玩似有拉回時空,重溫唐風,再現歷史的美妙感覺。
《徐達明 嵌金唐羽壺 》嵌金工藝。
二十六 、瓦當壺
模仿古代器物,是紫砂壺的造型來源之一,瓦當壺為仿漢代瓦當式樣,造型獨特,一般壺體呈瓦當狀,造型以幾何線條為主,成型規范有致,線條流暢準確,壺身多有銘文.秦磚漢瓦為名貴之古玩,清代中葉以來猶受文人推崇.瓦當壺在配以名家之壺銘,意境更加古補,格調幽雅.最著名的為陳曼生的瓦當壺,做工挺刮,壺體正面刻行書”不求其全,乃能延年,飲之甘泉,”實為紫砂壺中難得的精品,也是文人參與合作制壺的典范。
《清 聞記瓦當壺》
二十七、文旦壺
文旦創于明未清初,形與西施、貴妃壺相近,后兩者為清中末后所創,重玲瓏嬌秀,前者則重古拙,這也與當時藝術審美注重相關,“文旦”文字釋義為:“文”指 柔和、外表、容態;“旦”指戲曲中扮演女性的角色。文旦壺曾一老壺銘:何必鳳凰夸御茗,浣女詞前落日塵,松竹開三逕,花落鳥啼水自流。亦有書記載:文旦 “果之美味,江浦之橘,云夢之柚。”那么由此可知,文旦壺在這里的創意又似乎是水果柚的仿生器,文旦柚,金黃色,食之清甜甘酸,金黃色本身就是一種艷麗的 顏色,而那成熟的果實清甜甘酸的滋味,就象女人的情感,含蓄而綿長。在這里,一把紫砂壺的仿生態,也充分體現了古代女性化的柔美與雅麗。現文旦、西施、貴 妃變化很多,每個陶手都以自己的方法在演繹而成,高矮肥瘦,自然壺名也讓人有點難以分辯。清代文人吳梅鼎曾經稱贊文旦壺說:“至于摹形象體,殫精畢異;韻敵美人(美人肩),格高西子(西施乳)。”是啊,在文人的眼中,文旦壺的韻味風格堪比美人之肩,柔若無骨;又似西施那動人的曲線,豐神綽約,俊俏天成。
《清 周發祥詩句款朱泥文旦壺》穩重的器型,現代多為小壺,與西施區別主要在身桶的曲面轉折。
二十八、西施壺
原名西施乳,言壺之形若美女西施之豐乳,確實此壺象豐滿的乳房,壺紐象乳頭,流短而略粗,把為倒耳之形,蓋采用截蓋式,壺底近底處內收,一捺底,后人覺“西施乳”不雅,改稱“倒把西施壺”。文旦、龍旦和西施三種壺形有著直接和間接的關系。三種壺都屬于截蓋壺。文旦:為南方的一種水果,也叫柚子,是按照這個原型做出來的。 首創者徐友泉,明末清初吳梅鼎給了徐友泉極高的評價,稱“若夫綜古今而合度,極變化以從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吳梅鼎之所以為世人所識,實在是因為寫了一篇千五百字的《陽羨茗壺賦》。吳氏曾祖是明正德進士吳頤山,正德進士何許人也,不太清楚,只是他的家童名聲太盛,叫“供春”。吳頤山少時在宜興金沙寺讀書,家童供春服侍少主的同時,據說偷學了寺僧制壺,不經意間,成了紫砂壺史上的鼻祖。然后經歷了趙梁、董翰、元暢、時朋“四大名家”,然后是時鵬之子時大彬一家獨大,時大彬有一高足,就是徐友泉了。而吳梅鼎的父親和徐友泉交好,并請其到家中研制紫砂壺,成就了一段佳話。吳梅鼎更是耳濡目染,友泉晚年自嘆“吾之精,終不如時之粗”時,他不知道,紫砂史冊上,已經有了他濃重的一筆。
《民國 福記制紫砂倒把西施壺》很多人接觸紫砂的第一款壺型,但真正當代傳統標準型做的好的很少很少。
二十九、線圓壺
線圓壺是一款經典器型,作為圓壺中的經典,被不斷的效仿和演繹,圓壺一直是紫砂藝人所忠情的一種器型,而圓器又是由不同方向不同曲度的曲線組成,講究的是珠圓玉潤,比例協調,雋永耐看。
《顧景舟制朱泥線圓壺》
三十、笑櫻壺
笑櫻壺”發自明代,型制沉重扎實,有種絕不妥協的硬漢風格,有行家以激昂之態,介紹其沖茗特性:“冷酷的外表,蘊藏著火熱的心,沖茗熱情豪放,醇厚而韻強,香甘溫甜,明快果決,壺中英雄也!” 笑櫻,以交融而又諧調之態漫流的幾種色彩,表現出傳統文化中的“君子和而不同”的精神內質。理論學者解釋說:“和”通“合”,都是一種含蓄的“吉祥”文化心理法則。“和”代表順和、祥和、和氣、和諧,表現一種舒展開闊的生活情感;而“合”代表融合、綜合、合適、合作,表現一種中庸淡定的處世態度。
《顧景舟 笑櫻壺》
三十一、虛扁壺
虛扁”自明末即有,散見于各大紫砂典籍圖譜。此壺式在各個時代都有名家加以臨摹再創作,佳構不絕。 “虛扁”是紫砂傳統全手工成型中最難得的器型,行話“造型扁一分,成型難一分”,從圍身筒成筒型,然后用“泥拍子”一下一下的拍成這么扁,力要勻,扁又不能塌,對于全手工操作技巧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葛陶中制虛扁壺》常見的虛扁要再扁一些,玩家可搜索大亨虛扁對照。
三十二、洋桶壺
紫砂洋桶壺是紫砂茗壺名種里較為常見的一種款式,亦是一種茶壺款式的專用名稱。紫砂洋桶壺自清末民初創制以來,以其造型簡練,使用方便,是宜把玩,便于提攜,便于茗泡而一度盛行,并為大多數茗壺愛好者接受,嗜好、收藏而成為紫砂光貨素器類經典傳統作品之一。俞國良、汪寶根、儲銘、顧景舟、何道洪等等藝人,無不為紫砂洋桶壺的流行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顧景舟 洋桶壺 》
三十三、一粒珠
一粒珠造型古樸,古韻盎然,莊重又不乏新意,典雅大氣又不失陽剛之氣,造型惹人喜愛。一粒珠如西瓜的壺型,可以使人清心安靜,來洗滌塵間煩躁的心情,原因在于有句話如是說:若瓜時,輒偃臥以瓜鎮心。但一粒的造型又如同一顆珍珠般珠圓玉潤,飽滿而剔透,壺身一大珠,壺鈕一小珠,如同“母子珠”般形影不離。然無論型如哪種造型,一粒珠大度豁達的造型以及其細膩精致都是一樣的。 所謂“茶禪一味”,品茗需要靜心靜氣,一粒珠帶來的高雅意境能給人一種安和的心情。 一粒珠式紫砂壺款型由來已久,形制上對壺的整體性要求比較嚴格,要求整器有飽滿的力度和整合的視覺觀感。壺體滾圓狀,無頸,流嘴略彎,口蓋為嵌入式,小圓珠鈕,為傳統曼生十八式造型,俗稱“一粒珠”,渾圓可喜。
《清 何心舟制一粒珠》
三十四、鷓鴣提梁
這把提梁壺的造型為扁圓形壺身,把手為見棱見方的三柱高提梁,從側面望去猶如一只飛翔著的鳥兒的頭部.原創者顧景舟大師為其命名“鷓鴣提梁壺”。 因鷓鴣這種鳥的叫聲聽起來象就是“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多在憶悼哀思時選用鷓鴣做詞牌,在“鷓鴣提梁壺”的底上顧景舟先生留下了這樣的刻款:癸亥春,為治老妻痼疾就醫滬上,寄寓淮海中學,百無聊中摶作數壺,以紀命途坎坷也。景舟記,時年六十有九。顧老晚婚,需五十才與比他小十一歲的徐義寶結婚,僅共同生活了不到二十年,徐患鼻咽癌,越過這個鬼門關幾乎無望,顧景舟預感到妻子此病的兇險,仿佛聽到了鷓鴣“行不得也,哥哥”的凄惶叫聲,從而在這只外型仿鷓鴣鳥的壺身上寄托自己凄血哀號。
《顧景舟 鷓鴣提梁壺》
三十五、周盤
曼生喜好夜讀,每每捧卷至深夜,間或倦怠,品茶以緩之,閉目靜思:十年寒窗無人曉,一舉成名天下知,而其中艱辛唯有自己能夠體味,更何況為官處世為自保有時不免強己所難……思之不免惆悵,起身信步,恰見置于小桌之羅盤,隨手撥弄,見其勺柄經由其轉,卻始終如一,指向一方。 曼生感嘆,羅盤雖如銅勺,表面圓通,卻堅持己見,曲直合一乃為人之道也。遂以羅盤為原型,繪壺以省之,名曰周盤,此壺圓潤而不失剛勁,周盤暗蘊太極,有形而無窮,或曰大視野,寬胸懷,任憑大風大浪,我自巍然不動。坡頸平口,平蓋扁鈕,泥質紅潤,道勁中出媚姿,縱橫中見遺韻,肅然絕俗。寓意為人處世,寬容大度,能屈能伸。其境界有如將白云、清風與歸,遠引若至,臨之已非。誦之思之,其聲愈希。擁壺自省,以凈其身。相逢重大抉擇,執周盤品清茶,三思而后行,方能至方至圓。
《清晚期 楊彭年 周盤壺》
三十六、柱礎
也是曼生設計的一種壺款之一,其造型穩重而大方,這也是因為他的造型來源于古代使用十分普遍的柱礎。 柱礎,是用來承受房屋立柱壓力的一塊墊基石,在古代的時候古人為了不讓木制的立柱受潮濕而腐爛,于是在木柱的底下墊一塊石墩,使柱腳與地隔離開,起到了相對防潮作用。只要是木架的房屋每一根柱子都有一個柱礎,缺一不可,在防腐爛的同時又加強了柱基的承壓力,所以在古代人們對礎石是十分的重視。隨著年代的推移,柱礎也因需求發生變化,柱礎漸漸成為柱子的收頭,使得單調的柱身發生視覺上的變化,后期更是在柱礎上使用雕刻藝術,使得民間的建筑花樣繁多,后人更是將柱礎演變成具有審美功能的裝飾,成為藝術品。 以柱礎為壺型,使壺顯得別致且優美,更顯示其穩重,此壺型亦一直流傳下來。
《1822年作 阿曼陀室 柱礎壺》
投稿 微信 + 電詢 1300 334 2099
▼點擊下方 卡片 更快了解宜興紫砂
純色紫砂 | 中國宜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