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種:保護禁止型家庭土壤 —— 過度呵護下的成長羈絆
在當今社會,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往往呈現出兩個鮮明的極端。一極是忙碌得無暇顧及孩子,而另一極則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對孩子的呵護之中,為孩子的一切操碎了心。
案例:王女士便是在這種過度保護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典型例子。自幼,她的父母幾乎包辦了她生活中的所有事務,這使得她成年后除了學習之外,其他生活技能嚴重缺失。
她的父母,或許是因為自身經歷過生活的艱辛,即便自己吃苦受累,也一心想要讓孩子遠離那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困苦生活。當她上到小學五年級時,僅僅因為一次盛飯時不小心撒了,此后便再也沒有機會盛飯。步入青春期,在女孩們愛美的年紀,父母為她購置的衣物皆是將身體包裹得嚴嚴實實,絕不允許有任何暴露之處。
直至長大成人、結婚生子后,她想要為自己的孩子做飯時,站在鍋前卻不知所措,滿心憂慮著如何將蔥花放入油鍋,擔心油濺出來而遲遲不敢動手。每次外出,看到身邊朋友們穿著時尚靚麗,她便會不由自主地自慚形穢,內心深處總覺得自己無法與他人并肩而行。
即便丈夫拿出錢讓她隨意購買衣物,她也茫然無措,不知道何種款式適合自己,更害怕自己做決定購買后會遭人笑話。
而這種種的顧慮與擔憂,又不自覺地延續到了她對自己孩子的養育方式上,給孩子購買的也多是隨意的便宜貨,致使原本精神的孩子,也被打扮得有些不倫不類。
那么,在保護禁止型家庭土壤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又具有哪些特點呢?
其一,易神游,做事缺乏前瞻性,毫無安全意識,對世界充滿恐懼,內心存在極端的無價值感。這類孩子由于長期處于父母的過度保護之下,很少有機會去獨自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情況,從而導致他們在面對外界時,往往顯得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應對。
他們的思維容易游離,難以專注地去規劃和實施一件事情,對于潛在的危險和機遇都缺乏敏銳的感知和判斷能力,并且常常自我否定,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毫無價值和意義。
其二,內心充滿占有欲,凡事都想自己做主。因為在成長過程中,他們的許多自主權利被父母剝奪,一旦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愿時,便會表現出強烈的占有欲和控制欲。
他們渴望通過自己做主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和價值,然而這種過度的反應往往會在人際交往和處理事務中引發一些問題。
其三,孩子也會去補位,如替代父親的角色甚至是戀人的角色去哄媽媽。在家庭中,由于父母一方可能存在過度保護的行為,導致家庭角色的失衡。
孩子為了維持家庭關系的某種平衡,會不自覺地承擔起一些本不屬于自己年齡段的角色任務。例如,當父親角色在家庭中有所缺失或者母親過度依賴孩子時,孩子可能會像一個小大人一樣,去安慰、照顧媽媽,給予她情感上的支持。
保護禁止型的媽媽往往自身難有價值感,她們將自己唯一的價值認定為守護孩子。然而,這種做法卻在不經意間剝奪了孩子受苦、體驗生活的權利。
可媽媽們又有何資格去剝奪孩子承受苦難、體驗生活的權利呢?要知道,孩子若沒有經歷過受苦的過程,便難以真正地成長,會缺失許多寶貴的人生體驗。他們的內在感官也會因此而發育得十分微弱。
畢竟,倘若所有的體驗皆來自父母的贈予和篩選,那么孩子接收到的都只是經過父母人生導向過濾后的信息。正如那句令人深思的話所說:“你折斷了我的翅膀,卻怪我不會飛翔!” 這種過度保護的家庭土壤,看似為孩子遮風擋雨,實則可能成為孩子未來發展道路上的重重羈絆,值得每一位家長深刻反思與警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