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同學們對民俗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12月4日晚,遵義職業技術學院宣傳部、汽車工程學院特邀正安縣小雅鎮東山村小學馬燈劇團隊在體育館組織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馬馬燈表演進校園”活動。
演出前,主持人進行了非遺知識普及與介紹,向現場觀眾講解貴州省非遺——正安馬馬燈的背景、文化價值和正安縣小雅鎮東山村小學馬燈劇團成員的傳承故事。
在熱烈的掌聲中,小隊員們手持竹扎彩布糊成的馬頭、小車、燈籠等道具閃亮登場,有的拿馬牌持馬鞭,有的手持彩桿燈籠,主唱和鑼鼓手嚴陣以待。一聲令下,在渾厚明快的鑼鼓聲中,隊員們手舞道具,隨著節奏和唱和人的歌聲邊走邊唱,認真演繹,有板有眼。
演出內容主要以三國時期的故事為主,融合彈、拉、說、唱、演等各種技藝,服裝打扮鮮艷明亮,唱詞語言多為村言俚語,表演形式則粗放優美,幽默諧趣,場景十分熱鬧。
據了解,馬馬燈,又稱“太平燈”“吉祥燈”“送瘟燈”,源于先民的祈福禮儀,是歷代流傳于正安民間的一種用以驅瘟、祈福的古老燈戲之一。馬馬燈有特定的演出流程,分為報事、關公解皇嫂、鐘馗蓋魁三個階段,演出時配以鑼鼓進行,三階段不分開演,連接為一體進行。演出角色有報事、關羽、甘糜二夫人、車夫、馬夫、鐘魁等。
在2014年7月、2015年1月,正安馬馬燈先后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省級非遺項目馬馬燈第九代傳承人、東山小學教師梁云強表示:馬馬燈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悠久的歷史底蘊,為了做好傳承工作,在校園開設了馬馬燈課程,把馬馬燈教學作為地方文化課的部分,讓更多的學生知道家鄉文化。
東山小學工會主席馮強說:東山小學因地制宜地對學生進行培訓,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同學們自己動手制作道具樂器,學習和傳承民俗文化,讓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在鄉村振興進程中“活”起來。
活動結束后,小隊員們仍然沉浸在興奮和喜悅中,他們紛紛表示:此次活動既參觀了大學校園,也在表演中對家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加深了認識,培養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拔乙呀泴W習馬馬燈兩年半了,一直在跟梁老師學習,就算以后我離開學校也要繼續將馬馬燈傳承下去?!睎|山小學學生王睿豪說。
本次活動與校園迎新晚會結合,在開場節目中演出精彩片段,讓學院師生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領略了馬馬燈獨特的藝術魅力。
此前,遵義職業技術學院在鄉村振興學院建設中多次走訪調研小雅鎮的產業和文化資源,幫助發掘地方文化特質,參與東山小學的校園文化長廊建設,為東山小學捐贈了相關學習和生活用品,以實際行動為地方非遺傳承提供幫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