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式現場
10月25—27日,由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主辦,廈門市醫學會承辦,福建醫科大學腫瘤臨床醫學院與福建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院協辦的2024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學術年會在福建省廈門市召開。本次年會聚焦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肝衰竭及人工肝技術、肝纖維化、肝癌、藥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遺傳代謝性肝病、肝病相關感染以及肝病相關消化病等多個肝臟疾病領域,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和學者,共同就這些領域的臨床與基礎研究新進展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學術交流。
中華醫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健,廈門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書記兼主任、廈門市醫學會會長姚冠華,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徐小元教授,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常務委員、福建省腫瘤醫院黨委書記劉景豐教授等嘉賓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南月敏教授擔任開幕式主持。
王健副會長兼秘書長在致辭中指出,當前,我國衛生健康事業已進入新階段,要求以科技創新為動能,推動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等服務的快速轉換升級,希望肝病學分會的專家能探索新的生產力模式,提出更有效的預防、診斷、救治、康復方法,助力健康中國高質量發展。
徐小元主任委員在致辭中表示,本次年會設有2個主會場和20個分會場,旨在深入探討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肝等肝病領域的熱點問題。年會還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就當前熱點問題進行專題報告,同時舉辦青年學術論文交流活動,為全國肝病學者搭建了一個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共謀肝病學科的長遠發展。
徐小元主任委員致辭
▇高屋建瓴,領航學科新方向
在備受矚目的院士報告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莊輝教授以“NAs有限療程:慢性乙肝治療的一種新策略”為題,創新性地提出核苷(酸)類似物(NAs)有限療程正逐步成為慢性乙肝治療的新趨勢。他指出,盡管NAs作為常用藥物難以使HBV表面抗原(HBsAg)完全消失,但研究發現部分HBeAg陰性慢性乙肝患者在停藥后能實現血清HBsAg陰轉,即達到功能性治愈。基于此,他提出了“停藥-治愈”的新策略,并詳細剖析了影響該策略效果的相關因素,包括HBV基因型、NAs療程、停藥時的HBsAg和HBV RNA水平以及人種差異等。盡管NAs有限療程為慢性乙肝治療開辟了新方向,但仍需深入研究以攻克諸多未解之謎。
中國科學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王福生教授帶來了“慢性乙肝與肝癌免疫治療臨床研究進展”的專題報告。他全面探討了成人慢性乙肝、兒童乙肝的治療現狀與挑戰,特別是在免疫治療方面的最新進展。他指出,免疫細胞治療在成人慢性乙肝治療中展現出良好的安全性,但有效性不穩定、病毒再激活風險、抗原特異性療效差異及制造質控等問題仍須克服。他展望了未來的研究方向,包括探索基因編輯細胞、嵌合抗原受體(CAR)-X等前沿技術,以及精確細胞亞群調控的新策略。同時,他還介紹了治療性疫苗、中和抗體、Toll樣受體(TLR)激動劑等療法的安全性和局限性,為與會者提供了全面的免疫治療視角。
中國工程院院士、廈門大學夏寧邵教授以“戊肝防控:面向臨床需求的創新和轉化研究”為題,分享了關于戊型肝炎病毒(HEV)的最新臨床認識和研究成果。他強調,慢性肝炎患者重疊感染HEV后,短期肝衰竭和死亡風險顯著升高,對公共衛生構成嚴重威脅。在診斷方面,他提出尿液抗原檢測有望成為簡便、高效的病原學檢測方法,為戊肝的快速診斷提供了新的思路。在預防方面,他介紹了基于新型高效保護機制的疫苗所展現出的長期保護效果,并呼吁加強慢性肝炎、肝外癥狀患者的HEV檢測,推廣高危人群的疫苗接種,同時推動特異性藥物的研發,以全面提升戊肝的防控水平。
▇大咖齊聚,分享前沿學術成果
在主委報告環節,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賈繼東教授探討了新形勢下肝病學科的建設方向。他強調,醫院應分級分類、明確定位,研究型醫院需加強科研投入,而臨床醫生也應積極參與研究工作,但應基于自身興趣、平臺資源及時間保障等因素進行合理安排。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魏來教授則著重強調了保持學術公正的重要性。他指出,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一直致力于倡導學術獨立與公正,這是推動肝病學科健康發展的基石。通過各方共同努力,旨在營造一個公平、透明的學術環境。
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理事長王宇教授以其獨特的視角,深入闡述了肝病全病程管理的組織與實施。他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早期肝癌發現率的策略,為與會者提供了寶貴的實踐指導。
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李太生教授針對艾滋病治療進行了深入探討。他強調,當前艾滋病治療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應給予艾滋病患者全病程管理,并加強基礎研究轉化和政策研究轉化。
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令狐恩強教授分享了超級微創理念在胰膽直視領域的創新探索。他通過生動的案例和翔實的數據,展示了該理念在胰膽疾病診斷與治療方面的巨大潛力。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段鐘平教授則以其前瞻性的視角,預測了肝衰竭催生的新技術未來10年的發展。他介紹了干細胞治療、新型生物型人工肝等創新技術,為肝衰竭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療選擇。
此外,徐小元教授,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房靜遠教授,南月敏教授,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消化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任建林教授,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唐承薇教授,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上海長海醫院)金震東教授也分享了精彩的報告,分別就肝硬化肝性腦病診療指南、腸道微生態相關研究、肝癌疾病負擔及防控技術研發進展、腸道微生態及醫學人工智能與重大消化疾病防治、慢性肝細胞損傷相關膽管反應的臨床新視角、消化內鏡在肝臟疾病的診治進展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
除了兩大主旨報告會場,本次年會還設置了20個分會場,專家們在各個分會場深入探討了病毒性肝炎、遺傳代謝性肝病、脂肪肝與酒精性肝病、重癥肝病與人工肝治療、肝纖維化及肝硬化伴門脈高壓、肝病相關消化系統疾病、肝病基礎研究與終末期肝病營養再生策略、肝癌診療進展、藥物性肝損傷機制、自身免疫性肝病探索等豐富多彩的專題。本次會議還通過舉辦青年醫師論文交流、壁報成果展示以及充滿挑戰的肝病知識競賽等豐富多彩的學術活動,為青年醫師提供了寶貴的展示平臺。
(供稿: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