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探討淮海戰役時,經常會聽到軍事發燒友們這樣的提問:如果白崇禧集團的20萬人馬加入到淮海戰場,戰局會如何發展?
淮海戰役本身便被毛澤東主席稱之為“一鍋夾生飯”,如果白崇禧集團加入進來,肯定更會“夾生”,平添很多不確定因素。
問題是,白崇禧集團根本不可能加入到淮海戰場上來。主要基于這樣幾點:
其一,早在提出發起淮海戰役時,粟裕就對這一問題做了深入的考慮和估計。
解放戰爭進入到第三年的時候,我軍南線作戰的重心是放在中原,根據這一作戰指導,濟南戰役結束后,華野大軍本應回師中原,與劉鄧大軍一起進行中原逐鹿。但粟裕認為,兵出中原,將面臨武漢白崇禧集團和徐州劉峙集團的夾擊,這樣從戰略態勢上對我不利,顯然這不是上策。
于是,粟裕在濟南戰役結束的當天,特地提出兵出華中,乘勢發起淮海戰役。這樣一來,便可避開武漢的白崇禧集團,專門對付徐州的劉峙集團。這一點粟裕在談《淮海戰役》時說得很清楚。換句話說,粟裕在向中央軍委建議兵出華中而非回師中原,已然考慮到了白崇禧不可能加入到徐州戰場方向上來。
其二,白崇禧一向視軍權如命,他連徐蚌會戰(國民黨稱淮海戰役為徐蚌會戰)統一指揮權都不要,何來同意派麾下部隊加入到淮海戰場呢?
早在淮海戰役發起前,蔣介石一度打算要白崇禧任徐蚌會戰的總指揮,統一指揮徐州和武漢兩大集團。白崇禧先是同意,但很快變卦,以“南京可以直接指揮,不必重床疊架”為由堅決推辭。白崇禧綽號“小諸葛”,城府深、智計多、反應快,他的變卦肯定有他的考慮。
分析白崇禧的心理,他深知來蚌埠表面上可指揮兩大軍事集團,實際上由于他是桂系這一身份,他根本指揮不了以國軍嫡系為主的徐州軍事集團,同時,他也擺脫不了蔣介石對指揮的直接干預。另外,從時間上來講,他既來不及調整部署,也來不及將他的武漢指揮所移植到蚌埠地區來。而劉峙的指揮機構他不可能信任,根本指望不上。所以,不難判斷,白崇禧連統一指揮兩大集團的指揮權都不要,他更不可能讓他的麾下部隊加入到淮海戰場上來,聽從別人的指揮的。
其三,白崇禧對徐蚌戰局早就有自己的判斷,他認為國民黨軍從部署到指揮都存在問題,不可能打贏這場會戰。
從戰略指導上來講,白崇禧認為國民黨高層戰略模糊、舉棋不定;從作戰部署上來講,白崇禧認為徐州軍事集團把數十萬大軍擺成了“死十字”,要命的是這種部署想調整都來不及;從協同作戰來講,白崇禧深知國民黨軍派系林立,互相傾軋,不可能形成整體合力。
綜合以上這些因素,國民黨軍的徐蚌會戰,可謂是打也不是,退也不是,守也不是。完全可以說是未戰而先敗。對于這一點,白崇禧遠比國民黨其他高級將看得更深、更準。他曾私下對手下人說:“戰局不可能挽回,再增加兩個兵團也不能頂事,多投入一個兵團就多送一個兵團”。透過他的話,不用說武漢集團的20萬大軍全加入進來,哪怕是多加入過來少部分兵力,白崇禧都不可能同意。而事實上,除黃維兵團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被調到淮海戰場外,其他的部隊,包括宋希濂兵團,白崇禧都堅決阻止他們加入到淮海戰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