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聯播里說,12月15號個人養老金制度要推廣到全國。
我一下子沒反應過來,這個人養老金不是已經推廣了2,3年了嗎,怎么又開始推廣了。
哦,認真看了一下,以前是36個大城市試點,現在是15號開始全國范圍都開始執行了。
起碼說明,上面認為試點的城市效果還行。
至于效果行不行,數據說了算。
根據以前的數據,養老金開戶規模大概在5000萬,截至2023年年底個人養老金總繳費金額約280億元,戶均大概560塊錢,當然考慮到銀行開戶贈送消費抵扣等政策,得到兩個一好一壞的結論。
好的是真正用的人戶均資產要更高一些,不好的一方面是真正使用的人數大概只有2000萬左右,其余的很多人都是嘗鮮或者領取銀行的開戶激勵金。
比如七叔我,也開戶了,但拿了50塊話費,感覺有點虧。
現在全國范圍推廣,那么其他城市銀行肯定下了指標的,所以無論大家存不存,我都建議去開個戶,白送的羊毛不要,就有點傻。
一個白戶起碼100塊,低于這個數建議換一家銀行。
那么個人養老金到底要不要買?
老夫以前的文章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并且也給出了計算方法。
最終的結果就是,你的年收入(到手)低于18萬,就不要買了,沒太大意思,高于18萬的,可以每年買一點來抵個稅。
不過隨著個人養老金這兩年的發酵,網絡上的主流意見還是勸大家不要買。
首先,一部分金融產品極度坑逼。
我翻了一下我的建行養老金,其中專屬基金一共90來個,其中40個左右成立以來是虧損的,最大的一個虧損達到16.66%。
你要是買了這種貨色,那真的吐血的心都有了,想想要等自己退休才能拿出來,到頭來都被虧完了。
對于國內的金融產品,我一向持有保留態度,因為市場本身就有很大的問題,你在一個大問題的市場里面,想找一個濯清漣而不妖的產品,還不如直接去買彩票,賠率更高一點。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時間跨度太久,政策的不確定性讓大家心生畏懼。
無論是生育還是養老,最近這些年變化還是很大的,甚至可以用背道而馳來形容,誰能保證幾十年后不會出幺蛾子。
比如現在說63歲退休,再過個十幾二十年變成65歲退休有可能嗎?
完全有可能,那么我又少拿兩年退休金,個人養老金又得晚兩年拿。
所以買個人養老金,相當于做多政府信用,這個嘛,我就不展開了,大家有自己的判斷標準。
很顯然,越是離退休近的人,買個人養老金越劃算,因為他的退休就在眼前的,起碼幾年內政策不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最后,有資格買個人養老金的人也極其有限。
文章一開頭我就講了,收入到手18萬以下的人,就不要考慮買了,因為等你退休拿出來的時候,還要交3%的稅,總體算下來,你甚至可能虧本(按養老金價值不漲不跌算)。
問題是在國內,有多少人到手的收入可以超過18萬呢?
全國有資格交個稅,也就是月入過5000的人,占總人數的16%,所以到手18萬起碼也是前5%的存在了,從比例上看,絕對是頭部人群了。
這也就形成了一個極高的準入門檻,大部分人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于是這個個人養老金的設定就變得很奇葩,原來它的本意應該是讓更多年輕人參與進來,以此達到自己幫自己養老的目的。
但是根據它的一些潛規則,反而變成了讓臨近退休的高收入群體變成最大的受益者。
而這些人交個人養老金對于國家而言價值高嗎?
很低,因為起碼未來的5~10年,養老金還是足夠支付的,畢竟社科院說養老金可以撐到2035年。
真正不夠付錢的時候,那些年輕人卻因為上述三個原因根本買不了個人養老金,整個系統完全就變成了空中樓閣。
正因為這些設計上的缺陷,導致絕大部分年輕人對個人養老金缺乏興趣。
所以我覺得個人養老金制度要從三方面修改一下,這樣才能對年輕人產生更大的吸引力:
一,增加投資標普或者納斯達克的標的,不管各位是不是敵視美國,但人家美股漲了100年,這是事實,保證賬戶的收益率是最基本的操作。
二,增加應急退出機制,允許參保人提前支取資金,可以設定額外支取費率,稅收優惠退還等。
三,增加民眾收入(笑死,還是祈禱中國隊沖入世界杯吧),或者取消那個3%的提取稅率,改成1%什么的。
這三個措施是且的關系,缺一不可。
要知道我們的消費水平和群眾基礎本來就比那些發達國家弱,模仿可以,但不能無視眼前的實際情況,最終只會一地雞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