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導(dǎo)師孔子,今天講的既和職場有關(guān),又和修養(yǎng)有關(guān)。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論語·子罕》)
法語,不是法蘭西語,而是“嚴(yán)肅而合乎原則的話”。“法”,可以理解為“法則”,“法語”,就是帶有法則性、規(guī)范性的比較嚴(yán)肅的話。
生活中說“法語”,有時候需要適應(yīng)一下的。
比如,有時候,我們要和孩子講一些原則、道理,這些原則或者道理,往往有點“高大上”,不怎么接地氣。
我的觀點是,盡量用講故事等比較接地氣的方式,把“道理”講出來。以前寫過這樣一篇文章:。
現(xiàn)在看來,這個觀點需要適當(dāng)修正一下,道理該講還要講,但要注意方式,否則適得其反。能用故事最好,如果孩子大了,不一定非用講故事的方式。
必須注意的一點是,家長往往是急功近利的,總覺得道理講了,就該立竿見影,孩子就該立馬改正。這是不可能的。
你講了一通道理,孩子當(dāng)時即便聽進(jìn)去了,也很難馬上改;更多的時候,是幾個月甚至幾年之后,孩子忽然發(fā)現(xiàn),你講得確實有道理。但此時已經(jīng)時過境遷了。
所以道理還是要講,原則:一,注意方法;二,不要以為道理是靈丹妙藥。手術(shù)都要幾個月后才見效,何況你的大道理只相當(dāng)于“肚子疼了喝熱水”呢?
——這是關(guān)于“法語”。嚴(yán)肅的道理,人生的哲理,在孩子中學(xué)階段之后,就可以適當(dāng)進(jìn)行這方面的交流了。只要孩子的理性思維能力提升了,和你探討哲學(xué)問題,也很正常。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什么意思呢?嚴(yán)肅的話題,原則性的事情,你能不接受嗎?不僅要接受,還要“改正”,改正錯誤才是最重要的。
孔子雖然沒有明確提出“知行合一”,但他很看重行動,不尚空談。《論語·憲問》里,孔子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意思是說,說得多、做得少,君子以此為恥。
這句話也體現(xiàn)了知行合一。對原則性問題,光口頭接受還不行,要有行動;有違背的地方,要積極改正。
“巽與之言”,恭維、贊許的話。“能無說乎?”能不讓人高興嗎?
注意,“巽與之言”可以從兩個角度去考慮。一個是贊許。你確實做得好,確實值得表揚,這是“與”,贊許。
一個是恭維。你未必做得好,別人為了恭維你,拍馬屁,把60分說到了100分。這兩種情況,生活中、職場上,都經(jīng)常出現(xiàn)。
怎么辦?“繹之為貴”——理性地分析一下,才最可貴。
有個詞叫“演繹”,演的本義,可以理解為“推演”;“繹”,可以理解為分析。把別人說的話——至少是關(guān)鍵詞,一一列舉出來,和實際情況對比、分析一下,結(jié)果往往就一目了然了。
別人的贊美之詞,演繹、分析之后,發(fā)現(xiàn)基本符合事實,除了表示感謝,更重要的是戒驕戒躁,心態(tài)平和,再接再厲。
如果是恭維呢?就要從兩方面分析了。第一,他出于什么目的,夸大其詞地恭維自己?無意還是有意?是情商高,還是為了麻痹自己?第二,自己應(yīng)該怎么做?除了不能盲目輕信、沾沾自喜,是否要保持適當(dāng)?shù)木瑁?/p>
對法語之言,能夠知錯就改;對巽與之言,能理性分析,這都沒什么問題。孔老夫子頭疼的是這種情況:
“說而不繹,從而不改”——聽到恭維、贊許的話,光知道高興,不知道去理性分析;對“法語之言”,表面接受,實際卻不去改正。
這兩種情況,孔子也只能搖搖頭、聳聳肩:“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高金國,筆名高了高,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yǎng)出好孩子》《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中國歷史超好看(6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32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