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攝影隨著科技的發展幾乎成為了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隨手拿起手機輕輕一按,“人人都是攝影師”。
在大量圖像填充生活的今天,我們不禁發問:什么樣的照片(作品)能讓人們擁有“眼前一亮”的激動?2024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再度攜手“首席發現官”小紅書攝影,共同啟動集美·阿爾勒發現獎。那么,這屆我們又“發現”了什么?
經過嚴格評審,最終由策展人王泡泡提名的藝術家賈煜以其展覽“陌生人”摘得2024“集美·阿爾勒發現獎”,獲得由首席發現官小紅書攝影支持的十萬元人民幣(稅前)獎金,并將受邀在2025年法國阿爾勒攝影節舉辦展覽。
2024“集美·阿爾勒發現獎”頒獎現場
本年度“集美·阿爾勒發現獎”入圍藝術家有:王凝慧、程曉敏(由策展人甘瑩瑩和周一辰提名);鄭安東、闞辛(由策展人郭鶴天提名);羅玉梅、馬瓊珠(由策展人萬豐提名);徐喆、賈煜(由策展人王泡泡提名)。
2024“集美·阿爾勒發現獎”評委團成員有:法國阿爾勒攝影節總監、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聯合總監克里斯托弗·維斯納(Christoph Wiesner);馬格南圖片社主席克里斯蒂娜·德·梅德(Cristina De Middel);藝術家、當代藝術策展人李振華;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藝術委員會成員、復旦大學教授顧錚;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聯合創辦人、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聯合發起人及聯合總監榮榮。
2024集美·阿爾勒發現獎評選現場
01
2024集美·阿爾勒發現獎得主
賈煜“陌生人”
賈煜“陌生人”,由策展人王泡泡提名
賈煜,漢族,生活工作在青海西寧,是個小學美術老師。
青海大部分地區是藏族牧區,他便出生在其中之一的玉樹。多年來,他懷念自己小時候生活的環境,也多次開車往返于西寧和玉樹之間。在路上,他拍攝了大量藏族牧民的照片。他自己是這么表述拍攝動機的:“‘陌生人’這組照片是我在2007年8月至2012年去玉樹的旅途中,分別于鄂陵湖湖邊、巴顏喀拉山沿途、玉樹與西藏接壤的山村里,拍攝的康巴藏族家庭合照,以及他們的生活照。一位人類學家說過:‘藏族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能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民族,這是藏族對人類的貢獻。’出于對當地康巴民族生存狀態的關注,我拍攝了他們。”
藝術家賈煜
兒時在玉樹牧區的各種經歷對賈煜來說歷歷在目,他的藏族同學與他自己有著深厚的情誼。作為對家鄉玉樹的情感回饋,他下定決心要找到那些他曾經拍攝過的牧民,并且把照片還給他們。
于是,賈煜在巴顏喀拉山埡口上展示了那些他十多年前拍攝的照片“陌生人”系列。他將照片打印在海報大小的、可降解的特種紙上,在照片底部留下了自己的微信二維碼,方便經過此地的牧民和他聯絡。因為他希望能以這種方式找到照片中的人。
從2020年秋天至2021年秋天,整整一年的找尋,賈煜完成了非常有意思的影像紀錄。他依舊將其命名為“陌生人”。當賈煜找到了一張照片里一位人物的親屬時,對方告訴他照片里的人已經出車禍離世。賈煜便詢問對方如何處理這張照片的辦法,最后他們一起把亡人的照片放在山坡向陽的石臺上,還予天地……還有一部分牧民收到照片后非常感動,感謝賈煜在那個沒有照相機的年月替他們保留下圖像的記憶。他們回贈糌粑、酥油茶、牦牛繩、藥材等禮物給這位“陌生人”。
賈煜,《更桑昂毛和她的家人 》,2004年拍攝于扎陵湖畔 。黑白膠片。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
賈煜,《扎西卓瑪和她的家人 》,2009年拍攝于巴顏喀拉山 。數碼攝影。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
賈煜,《牧民的日常》,2012年拍攝于達教村 。數碼攝影。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馬格南圖片社主席克里斯蒂娜·德·梅德(Cristina De Middel)在頒獎現場致辭說:“作為評審團,我們很榮幸能夠表彰一個因為它的誠懇簡單得以脫穎而出的項目。在圖像的未來越來越不確定的時代,這樣的作品提醒著人們攝影的核心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系。這個項目反映了攝影師對其拍攝對象的責任心,以謙遜正直的態度對待這種關系。它強調了攝影師在呈現他人時關心和體貼的重要性,提供了一種既必要又及時適用于當下的視角。這個作品回到了攝影的本質:幫助我們了解我們是誰、并保留我們曾經是誰的記憶。它重申了攝影作為聯結和反思工具的作用,鼓勵我們超越審美維度的考量,去思考其更深層次的影響。我們選擇賈煜作為集美·阿爾勒發現獎的獲得者,是因為他作品的誠實、質樸、無華,以及對攝影之未來的持續對話做出的有意義貢獻。”
馬格南圖片社主席克里斯蒂娜·德·梅德(Cristina De Middel)致辭
中共集美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莊志輝頒發證書(由策展人王泡泡代領)
小紅書社區泛文化藝術業務負責人蘭若謙頒發獎金(由策展人王泡泡代領)
02
更多入圍展覽現場
王凝慧
“地球朝太陽墜落卻擦肩而過”
王凝慧“地球朝太陽墜落卻擦肩而過”,由策展人甘瑩瑩和周一辰提名
展覽“地球朝太陽墜落卻擦肩而過”,藝術家王凝慧以批判的視角,審視了超越人類常規認知尺度的世界,以引領觀眾轉換視角,從更廣闊的維度重新思考我們與周遭世界的關系。過去的十年里,藝術家王凝慧嘗試了各種成像技術,如濕板膠棉攝影、乙烯基印刷和16毫米膠片拍攝,攝影在此成為一種拓展視覺界限、拓展人體外延的媒介,探索了地球和外太空之間的間隙空間。她巧妙挪用了高科技設備捕捉到的存在于遙遠天際或微觀尺度的圖像,這些圖像超越了肉眼所能觸及的范疇,將攝影的語言擴展到了難以察覺的領域。在當下這個分裂和兩極分化的時代,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挑戰,將自己置于宇宙的大背景下,可以對我們的集體經驗有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看法。
程曉敏
“向水之洞”
程曉敏“向水之洞”,由策展人甘瑩瑩和周一辰提名
出生在美國的藝術家程曉敏(Alison Chen)用影像持續記錄了十幾年間自己在戀愛關系,婚姻,生產,哺育的過程中的情感變化。”水“作為隱喻多次的出現在Alison的作品中,作為在美國出生的第二代中國移民,水域拉開了她與家族歷史的物理距離,”水“是跨越國界的家族代際間的分隔,也是生物代際間的紐帶,嬰兒的生命初期是在羊水中度過的。影像就是Alison渡過這片茫茫水域的工具。作品中的檔案圖像指向已經發生的事情,而通過重新拍攝,解讀和與圖像的行為互動,讓Alison可以介入這些歷史時刻。投影為家族檔案照片引入了另一層時間,是一種對過去的干預,也是藝術家的一種行為——試圖去連接和修復那些已經被照片凝固的家族歷史與情感創傷。
鄭安東
“如何(未)命名一棵樹”
鄭安東“如何(未)命名一棵樹 ” ,由策展人郭鶴天提名
“如何(未)命名一棵樹”源于鄭安東對植物分類學歷史中一場關于三個近緣物種命名爭議的研究。18世紀誕生的林奈命名法為每個物種分配了兩個拉丁名稱:屬名和種名,目的是消除不同文化、語言和地區之間的命名差異,使得生物學家能夠以統一的方式討論生物種類。雖然這個系統為自然界的復雜性提供了一個相對清晰且固定的分類框架,卻也讓這些樹木在20世紀初植物學學科的殖民色彩下被定義。藝術家觀察到他故鄉的黃山松、與遠在東南海域的臺灣二葉松、琉球松雖然有著截然不同的拉丁語稱謂,卻是三種近緣樹種。對這些樹木的命名不僅承載著殖民歷史的痕跡,其棲息地也恰好是現今地緣沖突的交匯空間。
藝術家通過大畫幅攝影、海水的鹽印工藝、16毫米膠片的拼貼組合,創作了多幅以感官為先導的作品。照片中,松樹的地理背景被有意模糊,使觀眾難以確定它們的具體位置。藝術家試圖在展覽中構建一種自反的多重視角,也是對林奈命名法的一種重新語境化的嘗試。松景的大幅攝影帶來了物質性與大自然的迷人氣息,而對于植物命名書籍的研究圖像也作為一種科學定義式的參照出現在畫面中,探討著對于真實性的界定方式,也時刻框定著人造的邊界。
闞辛
“新天使”
闞辛“新天使”,由策展人郭鶴天提名
闞辛從2016年便開始拍攝以父親為主角的一系列影像。在《老友記》中,闞辛邀請父親和幾位同事看似違和地一起客串了同名美劇的片頭曲。與之對應的隔壁兩組塑形丙烯墻繪《勒格拉的窗外風景》,圖像描摹了父親幾十年間學習的多國外語教材封面,封面人物在標準的美式微笑中,締造了理想化白人中產生活的幻景。《奔跑在奧林匹克》拍攝于北京舉辦奧運會后的第十年,父親在傍晚的奧森公園里慢跑,為了女兒能跟上,他的腳步時快時慢,卻也如夸父逐日般義無反顧。最新的影像作品《掩門》拍攝于2023年嚴冬,退休后的父親住進了一間寺廟,他日復一日地敲鐘誦經,并管理著寺里上千把的鑰匙。父親的身體在闞辛的鏡頭下,循環往復的勞動變成了他的日常話語,而里面微妙的親密關系卻又數次被藝術家克制地隱藏,甚至拉開距離。
展覽的第二條線索,則以一組攝影回溯了闞辛自己因抑郁癥而無法動彈的經歷。她將抑郁的身體比作是接受未來信號的裝置,這些表面平靜異常的照片常常暗示著終將到來的劇變與毀滅。無論是渴望掙脫暗夜的雙腿,還是看不見頂端、亦無法繼續攀爬的梯子,都指向某種徒勞。通過這些從私人視角出發的作品,闞辛在把個體經歷與更大的社會語境所連結的同時,創造出了一種柔軟親昵,卻又鋒利刺痛的新語言。這些照片在展覽空間里與父親的影像相互交錯、映射、對峙。靜態的照片質疑著流動的圖像:奔跑的信念從何而來?這些信念又引領著人去向何方?
展覽中一張名為《新天使》的照片開啟了另一條貫穿歷史、當下與未來的脈絡:一名天真的亞洲游客站在“勝利之吻”雕塑前比出V字,正打算拍張紀念照。看似是藝術家當下漂泊狀態的調侃,但游客身體的姿態與眼神的方向皆與保羅·克利1920年創作的版畫《新天使》重合。在瓦爾特·本雅明的解讀中,新天使敏銳地看到了任何所謂的進步只不過是在邁向再一次的毀滅,人類對于未來的設定、向往與期待最終都將沉溺于毫無征兆的風暴之中。當我們再次看向“父親”這一意向貫穿于展覽之中的軌跡,他前進的背影最終也落入了虛無,在扁平的時間中,他也幻化為了新天使。這種規律在展廳最后三幅作品的名字中可見一斑:《去年的花開了,今年的花開了,明年呢?》。
羅玉梅
“客途秋恨第二現場”
羅玉梅《客途秋恨第二現場》,由策展人萬豐提名
“客途秋恨”以地水南音和華人離散歷史切入,其創作中所強調的地理想象和身體經驗借由一種被稱為“電影現場”(improvised cinema)的工作方式立體地呈現出來,其中影像、聲音、文本、檔案、裝置和行為表演在各自的媒介特質中形成獨立的線索,又在交織的共鳴中擴展出頗具張力的潛在空間。
馬瓊珠
“形狀之鳥”
馬瓊珠“形狀之鳥”,由策展人萬豐提名
“形狀之鳥”是馬瓊珠近年來在游牧般的旅途生活中不斷創作的階段性成果。她在相機鏡頭中不斷捕捉鳥的身影及其閃現于內的流變空間,一種全球視野下瞬時的多重地方性視覺,并通過繪畫、剪切、拼貼等手段介入重構了新的時空,作為某種新的檔案、日記和寓言。
徐喆
“尋金記”
徐喆《尋金記》,由策展人王泡泡提名
徐喆“尋金記”在這里要展示的并不僅僅是一次尋獲之旅,而這個“金”也并非只是那個沉浮在上海城市工業發展史中的“金山石化”,與乎藝術家個體與時代、集體經驗之間的耦合。這次,他返回記憶中兒時玩耍的小公園,凝視一組涼亭、一扇花架、一孔漏窗、一處池面與疊石、一束向高處退卻或另一束正在下來的光……他反復進出、識別、提取,試圖尋找和發現的,或許是城市歷史和現實在一個如此具體的空間與物上,如何結晶和怎樣結構?卻遭遇了可能是中式美學的,與也許是社會主義的、現代性及其精神的黃昏時刻,并堅持用一個個體微不足道但深情的一瞥進行了某種程度的確認、悼亡,甚至圣化。
編輯|雨葭
校對 | 周章勝
主編|李木子
部分資料、圖片|集美·阿爾勒
【版權聲明】本微信登載的聲明原創內容均為《收藏·拍賣》獨家原創,未經授權不得擅自轉載和使用。
官方視頻號
帶你現場看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