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春節,靈寶市五畝鄉項城村的一座小磨坊成了村里最熱鬧的地方,前來磨面的村民排起長隊,機器的轟鳴聲和人們的歡聲笑語交織在一起,奏響了一曲別具鄉土氣息的 “年味樂章”。
“砰砰砰……快開門,門口都排成長隊了。”12月18日,天剛蒙蒙亮,項城村張紅慶的磨坊門前已經陸續有人趕來,三輪車、電動車,甚至小轎車上鼓鼓囊囊的裝滿了小麥、玉米。
張紅慶的這間小磨坊就在自家后院,從院子里推開門,他和母親就進入到了磨坊內,打開一盞節能燈,開了磨坊臨街的門,按照排好的隊伍順序把一袋袋裝滿小麥、玉米的布袋搬進磨坊里,啟動電源后,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這座小磨坊坐落在村子的中心位置,平日里為附近群眾加工日常所需面粉,而到了春節前夕,它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孩子們常年不在家,春節才能回來,他們就盼著能吃上這新磨的面做的饅頭、餃子,那才有家的味道。”前來磨面的宋曲村村民毛慧朋一邊打掃著磨好的面粉,一邊笑著說,言語間滿是對傳統年俗的執著。
磨坊內,機器飛速旋轉,張紅慶戴著口罩,一會扛起一袋麥子到進電磨口,一會又幫磨面的群眾挑揀麥子里的石子,忙得不可開交,額頭上沁出細密的汗珠,卻顧不上擦拭。他專注地盯著磨粉進度,熟練地操作著磨面的機器。
“這幾天比平常多好幾倍的活兒,從早到晚都不帶歇的,一家人都上陣幫忙!”張紅慶邊干邊說。
談話間,只見金黃的麥粒歡快地鉆進電磨,瞬間化作簌簌而下的潔白面粉,恰似冬日里一場溫暖的“瑞雪”,裝滿一個個等待許久的面袋。
“你看來磨面的都是自己種的小麥、玉米,趕著春節前來磨新面,少的磨百十來斤,多的磨四五百斤,分裝成一二十斤裝的小袋子,等春節孩子們回來讓他們帶走的。”張紅慶說。
據張紅慶介紹,他們家經營的磨坊從爺爺輩已經開始了,到他這代已經有50多年的歷史,雖說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鄉親們還是認準了他家這小小的磨坊,逢年過節,生意依舊火爆,因為它磨出的不僅是糧食,更是鄉親們對團圓、對傳統年俗割舍不斷的深情。伴著四溢香氣,濃濃年味在這一方小世界里沸騰翻滾,為新春佳節備足了溫暖 “底色”。
“我們家這個磨坊也算得上是祖傳的了,如果有可能的話,一定得把這門手藝傳下去,不管時代咋變,這老磨坊里磨出的鄉情、年味可不能斷。”張紅慶說。
(圖文/謝小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