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1937年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之后,一共有三個主力師:115師、120師和129師。
這三個師都是原東北軍被取消的番號,所執行的是當時的丙種師編制,即每個師下轄2個旅,每個旅下轄2個團,一個師有4個作戰團。
當時這三個師的實力數是不一樣的,其中以115師的規模最為充實,那么當時剛剛改編的115師一共有多少兵力呢?
紅軍主力改編的三個作戰師大體是以方面軍為主構成的,即紅一方面軍主力改編為115師、紅二方面軍為主改編為120師、紅四方面軍為主改編為129師。
當時紅一方面軍以原紅一軍團主力改編為115師343旅,具體以紅2師改編為685團、紅4師改編為686團;以原紅十五軍團為主改編為115師344旅,具體以紅73師改編為687團、紅75師改編為688團,紅78師合編為兩個營分別補入上述兩個團。
除了這些部隊外,紅一軍團紅1師則單獨改編為115師獨立團,原軍委騎兵第2團改編為師屬騎兵營。
騎兵營為師直屬部隊,而除了這個名義上的番號外,115師直屬另外有輜重營、炮兵營和教導隊。
其中教導隊是編余部隊改編的,而輜重營、炮兵營則是紅74師改編的,當然了這個輜重營和炮兵營只是名義上的編制,部隊還都是實打實的作戰編制,輜重營既沒補給車,而炮兵營也沒有大炮。
115師當時真正意義上的炮兵部隊僅為迫擊炮連,山炮、野炮則一門也沒有,因為當時整個八路軍才只有一個山炮連。
改編完畢后,115師全師總兵力為15500多人,但這不是當時該師開赴抗日戰場的全部兵力。
紅74師改編的輜重營和炮兵營是作為留守部隊保衛陜甘寧的,這部分兵力大約有1700余人,后來該部改編為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第4團。
扣除這一部分兵力后,115師剩余將近14000人,因此不少文獻中提到當時115師的兵力為14000人,其實是扣除了紅74師改編的這部分部隊的。
因此開赴抗日前線的115師部隊為115師師部機關及直屬隊、教導隊、騎兵營、獨立團、343旅所轄之685團和686團、344旅所轄之687團和688團。
當然,這五個團的實力數也是不一樣的。
115師獨立團的總兵力為1700余人,是當時實力數最少的一個團。這個團雖然叫115師獨立團,但是并不被國民政府軍政部承認。
因此獨立團過黃河時,就是跟李天佑的686團混在一起才過去的,當時的國軍軍官雖然知道什么情況,但為了讓更多部隊奔赴前線抗日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后來的《亮劍》這部電視劇中,李云龍部過黃河的段子就是從這里來的。
除了獨立團之外,當時115師其余4個正規團在規模及實力數上就要高很多了。
當時115師的一個正規團基本都是原先紅軍的一個師改編的,其并不是三營九連編制,而是三營十二連。
其每個步兵營都編制了4個步兵連,即1營轄1連到4連,2營轄5連到8連,3營轄9連到12連,因此當時八路軍的團中出現12連這種情況是很正常的。
除了這12個步兵連之外,每個步兵營還轄有1個機槍排,裝備3到4挺重機槍。團直屬隊另有特務連、偵察連、警衛連、偵通隊等作戰編制(各團情況不一),其一個團實際的作戰連隊有十五六個之多,兵力則有將近3000人之多。
具體到每個連的兵力數來說是相當充實的,當然由于武器比較少,還是有一些徒手兵存在。
由于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時都是選精壯戰士進入作戰部隊,因此當時115師的干部、戰士非常年輕化。
如115師師長林彪,當時30歲;115師政治部主任羅榮桓,當時35歲;115師副師長聶榮臻,當時38歲;115師政治部副主任肖華,當時21歲。
而下屬的5個主力團中,獨立團團長楊成武當時23歲;685團團長楊得志當時26歲;686團團長李天佑當時23歲;687團團長張紹東,當時30歲;688團團長陳錦繡,當時26歲。
在戰士中,整體年紀則要更年輕些。
如平型關大捷后,日軍戰報評價115師部隊為:當面之敵幾乎均為20歲以下少年兵,作戰勇敢,遠非以前所遇之敵可比。
抗日戰爭中,115師以獨立團、騎兵營和部分營連為主創建了晉察冀根據地;一部主力進入山東與山東縱隊共同發展了山東根據地;另一部主力南下華中成為新四軍3師。
后來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的核心及華北軍區部隊基本都是在115師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如著名的38軍、39軍等王牌部隊都是從平型關大捷中殺出來的老紅軍部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