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語文期末考試說明文閱讀答題技巧
一、說明文的概念:
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用來介紹事物或闡明事理的文章叫說明文。
二、說明文的分類:
1.按說明對象分: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
事物說明文旨在介紹某一事物的形體特征,如《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等;
事理說明文旨在解釋事物本身的道理和內部規(guī)律,如《統(tǒng)籌方法》等。
2.按說明語言特征分:生動說明文/科學小品文/文藝性說明文、平實說明文
三、說明文的說明對象
1.明確事物說明文對象的方法技巧:
①看題目②分析開頭:有些說明文開頭點明了說明對象,或稍加分析組合即可。
答題格式:一般是一個名詞或名詞性短語
2.明確事理說明文對象的方法技巧:
①事理說明文中,它的對象不能僅看題目,要通讀全文,逐段分析,歸納總結,才能明確文章的說明對象;
②要分析開頭結尾段;
③抓關鍵句,有可能在段落中心句、總結句或過渡句中點明;
④事理說明文對象往往就是文章說明的主要內容。
答題格式:要指出說明內容,形成個短句:介紹了……的…………(對象+內容)
3.對某個對象下定義:(答題格式)對象+是+本質特點和其它特點(從文中找)+中心語
四、說明對象的特征
答題方法:
1.看標題(修飾、限制詞;用比喻、擬人等暗含其特征);
2.把握文章中心句及連接詞,如“首先、其次、還、也、此外”等詞語;
3.借助說明方法來捕捉說明事物的特征;
4.劃分層次,從內容上分析歸納說明事物的特征;
5.對重要的信息進行篩選整合,也可從事物的定義入手。
注: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還須防止事物的表面特征掩蓋了事物的本質特征,須細讀全文,作總體的分析和歸納。
五、概括某一段文字或某幾段或全文的說明內容
1.抓住或摘錄關鍵詞、句:如“首先、其次、還、也、此外”等提示語;過渡句、設問句、段首句、段尾句、文末點題句等;
2 如果文段是幾層并列的內容,就可以把幾個意思聯(lián)結、歸納出一個主要意思;
3.找文段中有結構類似的詞語、短語或句子;
4.劃分結構層次,概括層意或段意。
5.看標點符號,如句號、分號、問號等,在幾層意思中合并、篩選、歸納。
六、說明文的順序:
1.分類:
①時間順序:有表朝代、時代、時間、先后等標志性詞(《活板》程序順序,即時間順序);
②空間順序:從外到內,從上到下,從前到后,從左到右,由遠及近,由四周到中央等;
③邏輯順序:由原因到結果、由現(xiàn)象到本質、由主要到次要、由概括到具體、由特點到用途、由整體到局部、一般到特殊等。
2.說明順序的作用:
答題格式:本文使用了……順序,對……(事物和事理)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便于讀者理解。
3.為什么不能調換段落順序?
①原文采用了……的順序(由……到……的順序)介紹事物,調換后條理不清/不合邏輯;
②總分關系中分說與前文總說順序一一照應;
③分別概括段落內容,內容之間是遞進關系。
七、說明方法的作用:
舉例子,通過舉……的實例,具體詳實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增強說明效果。
分類別,把……進行分類,條理清晰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增強說明效果。
作比較,把……和……進行比較,突出強調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增強說明效果。
打比方,將……比作……,生動形象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通俗易懂。
列數(shù)字,通過列舉具體的數(shù)據(jù),準確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增強說明效果。
下定義,用簡明科學的語言對……加以揭示,科學本質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增強說明效果。
摹狀貌:對事物的特征/某一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說明更具體形象。
列圖表:用列圖表的方式對事物的特征/某一事理加以說明,使說明更簡明直觀。
引用說明形式:
A.引用具體的事例(作用同舉例子)
B.引用具體的數(shù)據(jù)(作用同列數(shù)字)
C.引用名言、格言、諺語(作用是使說明更有說服力)
D.引用神話傳說、新聞報道、謎語、軼事趣聞等(作用是增強說明的趣味性)
八、說明文的結構:
1.總分關系:總分式、總分總式和分總式;公眾號:瑾言教育資料庫
2.主體部分結構:并列式、遞進式、對照式
注:要抓中心句及連接詞,如:“首先”“其次”“還”“也”“此外”等詞語。一篇完整的說明文常常是幾種結構綜合運用。
九、說明文語段的作用
1、說明文開頭寫一個故事(詩句、謎語),或一個成語,或一段描寫的作用。
①通過寫……故事/詩句/謎語/一段描寫等,引出本文的說明對象……/說明內容……;
②點明說明對象的………特點;
③介紹了……內容(概括開頭內容);
④吸引讀者,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主要針對開頭有故事/謎語/描寫等)
⑤如以問句的形式開篇,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激發(fā)閱讀興趣;
⑥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富于文采,生動形象(主要針對開頭有詩句/描寫等)。
2、說明文結尾的作用:
①突出強調事物的……特點或事理;
②補充說明了……內容(概括結尾內容);
③號召……(或呼吁……);
④對事物的......展望;
⑤總結全文,表明寫作目的………;
⑥點題/首尾呼應,使結構嚴謹。
3、中間段落的作用:
①承上啟下,由對……的說明轉為說明……(概括上下文的內容)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使文章結構更清晰,思路更流暢。
②和上下文相照應;
③說明了事物的……特點/事理。
十、說明文標題的作用:
①點明本文的說明對象……(如《松鼠》);
②點明說明對象的……特點(如《巍巍中山陵》)
③介紹了……內容(抓住題目中的關鍵詞,結合全文理解);
④采用……修辭/化用歌詞、詩句,生動形象/新穎獨特,吸引讀者,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
⑤采用疑問/設問,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激發(fā)閱讀興趣。
十一、部分段落或全文的說明思路
1、一般格式:作者首先……然后……接著……最后……(劃分結構層次,概括每個層次所說明的內容,表述時帶上說明方法)。公眾號:瑾言教育資料
2、概括時注意
(1)抓中心句,一般情況是在段首,有時也會出現(xiàn)在段尾。
(2)抓設問句、關聯(lián)詞語、標志性詞語、過渡句等。
十二、說明文的語言
準確性(說明文語言最基本特點)
1、加點詞語有什么作用?(加點詞好在哪里?)
答題方法:①解釋加點詞;②表……③加點詞的句中意;④體現(xiàn)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2、加點詞語能否去掉?為什么?
答題方法:①解釋加點詞;②表……;③加點詞的句中意;④刪去后句意變成……;
⑤與原意/實際不符;⑥體現(xiàn)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3、能否替換另一個詞語?理由?
(1)答題方法:①不可以;②原詞的意思或內容;③所換詞語的意思或內容;
④原詞在句中說明了事物(事理)……的特征;⑤換了后意思有……改變;
⑥與原意不符/與實際不符/就沒有這種表達效果;⑦體現(xiàn)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4、在文中找出一個能體現(xiàn)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的詞句,并體會。
(1)答題角度:①找使用限制性詞語的句子(首選);②找有精確數(shù)據(jù)的句子;③找有概數(shù)的句子。
(2)答題方法:見加點詞作用。
5、注意以下詞語:
①表頻率的詞語,如:屢次、偶爾、常常、往往…
②表范圍的詞語,如:整個、都、全、僅僅、只、多數(shù)、絕大部分、全都、少部分、極少數(shù)……
③表程度的詞語,如:極其、挺、比較、幾乎、尤其、相當、很、十分、非常、更、最、稍微、
略……
④表猜測、估計的詞語,如:可能、大約、左右、大概、也許、至少、據(jù)推測、據(jù)說……更
⑤表依據(jù)/表來源的詞語,如:根據(jù)科學家推算、長期研究、實踐證明……
⑥表強調的詞語,如:竟、甚至……
⑦表時間的詞語,如:當時、迄今為止、正在、將要、立即、目前、近 20 年……
⑧表空間的詞語,如:有的地方、到處、上方、正中……
⑨指代性詞語,如:這、這些、這種、這類、這些條件、這種現(xiàn)象、同樣道理……
⑩表修飾限制的詞語,如:之一、一般、主要、唯一、只(只要、只有)……
生動性:(使用大量描寫句、修辭句、神話傳說等)
1、結合具體句子分析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答題角度和方法如下:
(1)文章語言很生動,用了比喻、擬人、排比、引用等修辭手法/打比方、摹狀貌說明方法,如……句,生動說明了……。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2)文章語言很生動,動詞形容詞十分傳神,如……,生動說明了……。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2、對全文語言的品析:
答題角度:(1)準確、生動形象;(2)準確、簡明平實;(3)準確、平實之中不乏生動。
答題格式:本文體現(xiàn)了語言準確、生動形象(準確、簡明平實或準確、平實之中不乏生動)的特點,如……一句,就準確、生動形象(準確、簡明平實或準確、平實之中不乏生動)地說明事物(事理)……特點,像這樣的例子文章中還有很多。
十三、說明中穿插其他表達方式的作用:
答題格式:文中除了說明外,還有……(記敘/描寫/議論/抒情),如……一句,就是……(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了……,使說明更具體形象/充滿感情,起輔助說明的作用。
十四、指代——“這些條件”“這種現(xiàn)象”“同樣道理”等在文中具體指代什么。
答題方法:重點讀代詞前面的幾句話,一般指的就是最近的那句話/詞。
注:①符合題意,要寫整一句;②有時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話,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十五、其他命題形式:
①應如何正確看待或防范……?請你略作分析。
②從上文對……的說明,聯(lián)系生活實例,談談理解(啟示)。
③針對文中所提到的……問題,請你提出幾條合理的建議。(建議要具體,盡量符合實際情況)
大體格式:觀點——聯(lián)系原文或實際分析——總結
十六、選擇題:每一選項一一對應原文,發(fā)現(xiàn)與原文的異同。
1.某些選項要與原文進行比較,注意意思的變化;
2.某些選項則需根據(jù)理解判斷。
文意轉述常見錯誤類型
偷換概念
通過漏字、添字、改字等方法擴大、縮小或轉移概念,尤其注意代詞的指代。
以偏概全
以.部.分.代.整.體.,以個別代一般,應重點關注限制性詞語的變化,避免絕對化。
無中生有
表述與原文相近,但在原文中找不到具體依據(jù)
張冠李戴
把甲的觀點、行為等表述成乙的觀點、行為。
混淆時態(tài)或模態(tài)故意.混淆.已然和未然(如把未發(fā)生說成已發(fā)生)、
必然和可能(如把可能發(fā)生說成必然發(fā)生)
強加或顛倒因果兩件事無因果關系卻強行說成有因果關系,或因果關系顛倒。
十七、總結:學習說明文的十五字法
明對象;理順序;抓特征;找方法;品語言。
第一步:點擊關注公眾號“一儒語文”
關注一儒語文,學習群或朋友圈分享本文,可私信領取《八(上)語文期末考試說明文閱讀答題技巧》電子版。
文章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上圖是我個人二維碼,語文疑問可私信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