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王廣進
蘭州軍區守備一師坦克營組建始末——隆重紀念師坦克營組建
■前溯:要地守備部隊調整
1982年11月26日,奉中央軍委命令,蘭州軍區下達守備部隊整編命令:在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境內的“軍區守備第一師整編為陸軍第五十七師,該師原來由陸軍第十九軍代管,現正式歸建編入第十九軍轄制?!?/p>
“擔負軍區主要防御作戰方向賀蘭山要塞戍邊衛疆任務的陸軍第二十師,自1983年1月1日起,番號整編為新的軍區守備第一師,代號不變?!?/p>
根據中央軍委總參謀部要求,部隊按照新明確的要地守備防御作戰任務進行了整編。
一、發布命令增編坦克營
1983年10月30日,總參謀部向蘭州軍區下達增編命令:“蘭州軍區守備第一師增編師屬坦克營?!?1月上旬,蘭州軍區分別向陸軍第四十七軍和守備第一師等部發布組建命令:明確由“該軍具體牽頭負責組建坦克營相關事宜”“蘭州軍區守備第一師負責落實坦克營入編工作”。
第四十七軍黨委認真傳達貫徹上級部署,及時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抓緊制定為“守備第一師組建坦克營”班子人員配備方案。經過縝密考核選拔,從軍坦克團及兄弟部隊等單位挑選和抽調得力軍政裝技方面各類人才和分隊,配強配優營連領導班子。
■籌備、組建順利推進,坦克營誕生
1983年11月10日,“蘭州軍區守備第一師坦克營”籌建工作領導小組在陜西省澄城縣陸軍第四十七軍坦克團駐地成立,確定新組建的坦克營“營教導員郭玉元同志為臨時黨總支書記,營長張志明同志為副書記,成員由副營長孟祥金同志、副教導員黃啟仁等同志組成,并立即著手開展各項籌備工作”。領導小組及時召開第一次籌建工作會議,傳達上級命令,具體研究營連領導班子成員的配備、分工,營部、各連骨干合編,修理所組建等分隊編制方案,并撰寫報告上報團黨委、軍司政后機關審核,呈請上級研究批準實施。
■定編:坦克營確定組編3個坦克連,1個坦克修理所
第一連:
由駐甘肅酒泉市紅山的陸軍第十九軍坦克團抽調,軍政主官從全團優秀干部中選調組成;3個坦克排及排長,分別從一、二、三營的一連、四連、七連抽調組成坦克第一、二、三排。
第二連:
由駐寧夏青銅峽市的陸軍第二十一軍坦克團抽調,從全團選調出連隊干部,3個坦克排及排長分別從一、二、三營的一連、四連、七連抽調組成該連坦克第一、二、三排。
第三連:
由陸軍第四十七軍坦克團一營二連連隊干部整建制調出組成;3個坦克排分別從一、二、三營的二、六、九連抽調一個排合編。
坦克修理所:
由駐甘肅酒泉市紅山的蘭州軍區坦克第十二師修理營,抽調裝備技術骨干組成。
全營連級單位組建完成,分隊軍政主官也立即展開籌備工作,各領導班子積極開展籌建工作等具體事宜。
■建營籌備工作如期推進
營長張志明下到各連隊,就編組、管理等事宜溝通協調,并多次召集行政管理會議認真解決所遇到的問題;教導員郭玉元就調入班子成員、各類人才骨干的組織領導、黨建活動、思想動態、調整顧慮等現實問題認真調研后,及時召開黨總支會議研究落實;副營長孟祥金、副教導員黃啟仁等按照分工事項,積極主動掌握情況、身體力行投入籌建工作,切實做到軍政科學調度、加強協調機制、分工合作默契、注重溝通聯系,有針對性地化解各類實際問題與矛盾,切實保證了籌建工作順利推進。
籌建期間,時任第四十七軍政治部主任、曾任陸軍第二十師副政委、步兵第五十九團政委的周永順(后任四十七軍政委、蘭州軍區副政委兼新疆軍區政委、沈陽軍區副政委等職,中將軍銜),他兩次來到坦克營籌建駐地看望大家,并認真聽取匯報、細致指導工作。
周永順(前排中)到西安陸軍學院看望曾在賀蘭山老部隊的同志
在上級黨委關懷下,至1983年12月21日,全營共調入各類人才***名,營連及分隊班子搭建配備齊全、編制班(車)正副骨干基本配齊、籌建工作按照上級批復的實施方案逐一落實,坦克營第一階段籌建工作順利完成。
■師坦克營戰斗序列初步編成
1、營領導班子成員
營 長:張志明(1969年12月自江蘇泗洪縣入伍)
教導員:郭玉元(1969年12月自江蘇泗洪縣入伍)
副營長:孟祥金(1969年12月自山東滕州市入伍)
副政教:黃啟仁(1969年12月自江蘇泗陽縣入伍)
2、各連軍政主官
1985年5月,坦克營一連戰友著八五式軍服合影留念
坦克第一連:編員45名。
連 長:蒲侃?。?976年2月自山西大同市入伍)
指導員:徐志堅
副連長:張志義
1985年11月坦克營二連官兵合影
坦克第二連:編員45名。
連 長:賁義民(1975年1月自河北秦皇島市入伍)
指導員:王守文(1976年2月自山西大同市入伍)
副連長:柳萬富(1978年1月自陜西靖邊縣入伍)
坦克營三連部分官兵合影
坦克第三連:編員45名。
連 長:羅生文(1975年1月自湖北武漢市入伍)
指導員:趙洪倉(1975年1月自河南濮陽市入伍)
副連長:白玉甫(1973年1月自河南開封市入伍)
坦克連裝備及戰斗編組
1、每連編制3個坦克排,每排兩個班(車)。
2、連部:設司務長、軍械管理員兼文書、駕駛員、軍需給養員、通信員、衛生員等;在不設后勤管理排情況下,由司務長和軍需給養員直接負責炊事班日常管理工作。
3、各連裝備:
蘇式T—34/76型坦克8輛,63式裝甲輸送車1輛,解放牌運輸保障車2輛;通信*型電臺**部等。
4.每輛坦克乘員編制4人,分別為車長(負責指揮與車內外通信聯絡)、一炮手(操作火炮及并列機槍瞄準發射)、二炮手(負責火炮和機槍彈藥裝填)、駕駛員(掌握操縱坦克)。
1985年11月10日,坦克修理所在部隊撤編時,為退伍老兵送行合影
5.坦克修理所:編員26名。
所 長:張仲春
副所長:張文斌
技 師:劉江銀。
坦克營營部官兵合影。
6.坦克營營部編成:編制員額32名。
下轄指揮排、駕駛班、炊事班等分隊。管理員李永科、裝備技師何**、車管助理張杰、軍醫包福真、書記員趙建喜、通信員一名等。
裝備有蘇式T—34型坦克2輛、63式裝甲車1輛、北京212越野指揮車1輛、解放牌彈藥運輸車7輛等。
全營編制的坦克、裝甲車、保障車輛、通信設備等裝備,由軍區后勤部門調撥配置。
■奉命北上寧夏,入列賀蘭山防區的蘭州軍區守備第一師
1983年12月23日,根據蘭州軍區要求,守備第一師坦克營部分指戰員***人乘坐守備第一師和第四十七軍協調安排的輸送軍列,告別了熟悉的澄城營房,一路西行北上首批入列賀蘭山部隊。
運送坦克裝備的專列,行駛在崇山峻嶺之中 (網絡圖片)
蘭州軍區守備第一師十分重視坦克營組建入列的遠距離輸送工作,選派司政后機關得力骨干司令部軍務科參謀***、政治部組織科副科長種道鈴、后勤部戰勤科參謀***等同志組成入列協調接收組。幾位同志提前趕赴陜西澄城縣坦克營臨時駐地,與四十七軍機關和坦克團領導接洽聯系,商定組織協調安排相關事宜。
各項準備工作落實好后,坦克營下達起程命令,營部攜坦克第三連指戰員和部分裝備等順利登車。隆冬時節,運兵專列在老部隊軍、團送行首長和昔日親密戰友的隆重送別與祝福中出發。
坦克營幾位臨時來隊家屬和孩子,以及全營干部的人事檔案,由種道鈴副科長陪同和攜行,登上發往寧夏方向的客運列車和她們一路西北行。
滿載守邊衛士和裝備的專列,風馳電掣般地行進在西去東進的隴海、包蘭線上。在列車疾馳的鏗鏘轟鳴聲中、在全體指戰員對未來營地環境、形勢特點、風土人情等的揣測里,一路朔風西進北上。八百里關中平原與沿途青山綠水的美麗風景,在身后一閃而過,帶走了全體指戰員心中的憧憬與遐想。
■行進途中,專列御寒裝備不適
隨著黃褐色植被稀少的山體、沙漠、戈壁灘的陸續出現,指戰員距離新的家園越來越近啦!
大西北寒冷的冬季里,陜北與關中氣候大不一樣、長城南與北亦涇渭分明,寧夏與內蒙古交界處的賀蘭山南與深山中更是截然不同。
由于坦克營部分指戰員組建時的著裝,還是內地版的普通冬裝,即棉大衣、棉冬帽、布棉鞋,御寒能力嚴重不足。而蘭州軍區守備一師后勤部門沒能前瞻周密地考慮到這個重要環節,也就沒有提前申請配置并南運高原地帶御寒性較好的“五皮”型系列冬裝,致使運兵專列上的坦克營指戰員們御寒裝備條件極不適應北部邊疆地區高寒氣候的客觀條件與要求。
在高速行駛的平板專列上,每臺坦克車內及運輸保障車上,都需要安排指戰員隨行押運,并同時看護裝備與設備安全。凜冽的冷風,凍透了車體及干部戰士的身體,真正是里外一樣透心涼。盡管營連領導及時采取了簡單的應急措施,但途中還是出現部分人員遭遇凍傷的情況,坦克營的指戰員們受了大苦啦!
二、到達寧夏,伴隨寒風與顛簸進駐賀蘭山
1983年12月26日,上午11時許,經過近50個小時的旅途奔波,專列終于平穩??吭诰酄I地最近的呼魯斯太(烏蘭礦)火車站。逐步融入大山里的坦克營官兵們,隨車進入巍峨險峻的賀蘭山。坦克營全體成員們,得到了賀蘭山的熱情歡迎!
12月29日,第二梯隊的運兵火車,自蘭新鐵路上的酒泉火車站啟程。由陸軍第十九軍等負責組建的坦克第一連、坦克修理所全體指戰員搭乘鐵路客車,一路經過十幾個小時的旅途,在石嘴山市大武口火車站順利下車,登上由守備一師后勤部安排汽車連的解放牌運輸保障車進山,安全到達宗別立蘇木(蒙語鄉鎮)貝里呼都格(蒙語自然莊點)駐地,并在前來迎接的師團機關首長及坦克營戰友們的歡呼聲中,完成本次遠程入列新部隊的光榮使命。
1984年1月7日,由駐守寧夏青銅峽市的第二十一集團軍坦克團抽調骨干和分隊組建的坦克第二連全體指戰員,乘坐大巴車經過一天的長途行軍,也順利進入賀蘭山營地。在大武口進山溝口,坦克二連指戰員與師司令部軍務科、直政科派出的聯絡引導車隊會合。傍晚時分,順利抵達宗別立目的地。運兵大巴車直接開進營區,受到前來迎接的師、團首長及兄弟連隊戰友的熱烈歡迎!
1、迎接,熱烈地歡迎場面
賀蘭山腹地銀(川)汝(箕溝)鐵路支線的呼魯斯泰火車站簡易站臺上,前來迎接的首長和機關干部,指揮大家從專列卸載下坦克、裝甲車等裝備,所有人員下車集結。
全體指戰員登上師直派出的一隊解放牌大卡車,坦克車駕駛員們則駕駛著鐵甲戰車從火車站向北方6公里外的營區進發。終于,全營官兵平安順利到達賀蘭山深處的“貝里呼都格”營地,車輛裝備停放在臨時車炮場上。
早已等候多時的守備一師師部軍政首長、守備第二團(原步兵第五十九團改編,坦克營的近鄰)的首長們熱情地迎上前來,張開溫暖的大手握緊了新戰友!歡迎你們,大家一路辛苦了!致敬,加入賀蘭山要塞重地的新衛士!歡迎,塞上大漠邊關軍營并肩戰斗的新戰友!
遠眺賀蘭山下宗別立59團營區,再往右不遠處便是貝里呼都格
2、列裝,批次派員接回到位
隨后,由守備一師防化連汽車班調入坦克營營部的駕駛員趙小平,在車管助理何**的帶領下,一行6人乘坐火車去蘭州軍區設在蘭州市郊的某軍械倉庫,接回7輛解放牌運輸車,并通過專列運回賀蘭山坦克營營區。
不久,由守備一師司令部軍務科科長張英哲帶隊,坦克營一行5人前往蘭州軍區裝甲兵部辦理了接收移交部分坦克等裝備手續,并自甘肅隴南市武都縣蘭州軍區后勤部軍械庫接回。
1984年3月初,通過專列輸送,坦克營又接收了兩個基數的彈藥。
3、領導,兩級軍區垂直管理
守備一師司令部作訓科編制一名裝甲參謀,由蘭州軍區裝甲兵部從坦克第十二師五十七團抽調作訓股長王進升(1972年12月自陜西澄城縣入伍)擔任,并于1984年1月4日到崗。至此,坦克營裝甲業務和管理接受蘭州軍區司令部裝甲兵部及寧夏軍區司令部特種兵處垂直領導。
4、入列,開啟山地新歲月
1983年12月底,陸軍第47集團軍及相關單位,圓滿完成了異地組建坦克營各項籌備工作事宜。
1984年1月1日,坦克營正式入編蘭州軍區守備第一師直屬隊序列,成為賀蘭山部隊的新成員,成為堅守賀蘭山的鋼鐵勁旅。
坦克營進山后的新駐地——貝里呼都格 (李鋼戰友提供)
5、安營,面迎戈壁新天地
坦克營安營扎寨的營地,是原步兵第五十九團一營于1980年建成使用的第三代營房,距團機關駐地宗別立(蒙語為“東坡”之意)蘇木大約4公里。1980年年初,邊疆戰備形勢逐步趨于和緩。根據蘭州軍區“部隊可以適當集中管理”的要求,原陸軍第二十師部分團、營陸續規劃建設入住了第三代新營房。五十九團一營營區,正是新建投入使用的第三代營房。
1983年春季,由于上級下達了野戰步兵營機構與兵員整建制縮編的命令,撤銷了重機槍(俗稱連用機槍,以區別班用輕機槍)和迫擊炮(82式步兵迫擊炮)兩個專門為3個步兵連隊配屬的步兵重火器連隊建制以及軍馬(槍炮馱馬及專用乘騎馬)編制。這兩個專業連的兵員及武器裝備,遂以排為單位整體分流劃歸3個步兵連隊統轄,并在原有40式反坦克火箭彈排(步兵連隊俗稱火箭彈排或四排)的基礎上增設了機炮排(五排)。
一營營區,也隨之奉命整體搬遷到距離團部較近的原三營營區。因此,原位于貝里呼都格(蒙語意為“上井”)的一營老營區便移交新組建的師坦克營暫駐。這處營地,是已經使用了近4年的老營區,是原五十九團一營指戰員于1980年自己動手修建的全新制式磚瓦房。雖說整體建筑質量較高,但設施配置標準較低、完全不能適應和滿足坦克營連分隊日常使用需求。當時,畢竟不是按照機械化作業營連分隊的使用要求設計建造的。此外,營房使用4年之后,有些地方已出現局部破損現象,只能勉強保障住人和臨時駐防需求。營連所有的坦克機車及運輸車輛、修理設施設備等,均無符合訓練維修等作業標準要求的專用場地及車間庫房。這一極其不利的客觀條件,只能等待日后守山部隊各項條件改善后,再根據需要創造條件專門修建符合標準條件要求的營房及場房、車間、庫房等。
6、面對,新環境、新任務、新考驗
賀蘭山區,歷史上就是農耕時期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地理分界線。深山中部和北部,屬于典型的漠北荒涼戈壁沙漠氣候,干旱少雨、寒冷風多、風沙侵蝕、氣候惡劣,冬季氣溫一般在零下二十多度,極端天氣會下降到零下30至40度。然而,由于戰略位置特別重要和山中保有的豐富地下資源寶藏,賀蘭山自古以來就是一座歷經頻繁戰火洗禮的軍山與寶山。
面對艱苦環境,坦克營黨委和各連隊支部班子對新形勢、新任務有了切身體會和初步認識。根據上級黨委的部署要求,初來乍到及時組織全營指戰員進行轉變思想認識、戌邊形勢、“賀蘭山精神”、“賀蘭雄鷹精神”等專題教育以及扎根深山創新業的導向教育,使大家進一步堅定信心、充分發揚老部隊光榮傳統,樹立勇于擔當、無私奉獻的信心!
在穩定思想、端正態度、激發豪情的基礎上,全營很快投入了坦克部隊堅守要地、守山戌邊等針對性、專業化戰備訓練中。
1984年12月中旬,檢驗全訓成果的年度訓練與考核工作在坦克營臨時靶場舉行。實彈射擊場設在41號陣地山口附近的一處四面環山的山坳里,一條便道土路可進可出。根據訓練大綱及實彈射擊方案,每連隨機抽出兩輛坦克參加,每輛發射兩發炮彈。最后,均命中核心區目標,全營取得了優秀的射擊成績。
賀蘭山41號地區反坦克巨石陣網狀陣地
7、目標,建設過得硬、能打贏的鐵血勁旅
坦克營自組建入列以來,牢記使命,努力演訓提高適應新環境、新形勢下裝甲部隊的作戰能力。各個連隊,不愧為功勛卓著的老牌野戰軍部隊走出來的過硬群體。營連領導班子成員人心齊、干勁足、高標準、嚴管理,切實加強對指戰員綜合素質的培養錘煉。干部戰士能吃苦、不怕難,且立足崗位甘于奉獻、爭創佳績。
在組建和入編賀蘭山蘭州軍區守備第一師的3個年頭里,坦克營幾任領導鉚足勁頭,全營在軍事訓練、黨團建設、作風培養、裝備管理、后勤保障、執行任務、重大活動、實兵演訓、靶場射擊、助農生產等各個方面,均取得優異成績,全面建設有了穩步提升。先后有一個單位被師授予“軍事訓練先進單位”、兩個連隊獲得“先進黨支部”榮譽表彰。全營有兩名官兵因重大活動表現突出被榮記三等功,有36名干部戰士獲得“優秀共產黨員”“愛軍習武”“優秀士兵”“軍地兩用人才標兵”等榮譽。
三、傳承,坦克營光榮傳統和紅色基因
坦克營的老部隊之一,第47軍坦克團指戰員訓練留影 (鄭笠崒提供)
1、坦克營營部及第三連,均來自陸軍第四十七集團軍坦克團,其前身可追溯到70多年前的黃海海防前哨,是由新中國建立初期我軍第一批從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前線回來的坦克部隊中擴建而來,具有光榮的現代裝甲部隊作戰傳統和厚重的紅色血脈基因。
1952年10月9日,駐守膠東半島地區的山東軍區陸軍第二十六軍步兵第七十七師,在山東省周村區二十里堡奉命組建了師戰車團。其后,番號改稱為步兵第七十七師坦克自行火炮團、第七十七師坦克自行火炮第二八二團(代號6023部隊)等。隨后,移駐原屬山東省管轄的徐州市郊賈汪區、萊西縣、昌樂縣、萊陽縣等地駐防訓練,執行海防戰備任務。
1959年1月,二八二團移駐煙臺地區福山縣留公營房;1968年2月,轉隸濟南軍區裝甲兵部建制序列,駐地不變,番號改稱濟南軍區獨立坦克第二八二團(代號仍為6023部隊)、濟南軍區裝甲兵部獨立坦克第二團。
2、坦克營第一連,來自原蘭州軍區陸軍第十九軍坦克團。
蘭州軍區坦克第12師第46團訓練間隙指戰員合影 (楊進朝戰友提供)
1978年12月初,該團由駐守酒泉地區的坦克第十二師第四十六團調歸陸軍第十九軍改稱轄制,其前身為新中國建立初期1953年7月在山西長治市組建的裝甲兵學院坦克自行火炮第二六四教練團。該團組建時,毛澤東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北京親切接見了坦克第十二師85名團以上干部,并合影留念。1969年12月,坦克第十二師劃歸蘭州軍區,該團為坦克第十二師第四十六團。
坦克營的老部隊之一,第21軍坦克團在賀蘭山訓練留影
3、坦克營第二連,由駐守寧夏青銅峽市的陸軍第二十一集團軍坦克團選調組成,其前身原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組建的南京軍區陸軍第十二軍步兵第三十四師坦克自行火炮第二三九團。1967年8月1日,奉命在安徽嘉山縣三界地區參與合編進入新組建的坦克第九師,為坦克第三十四團。1967年11月,全師北移山西長治市,調歸北京軍區坦克第九師第三十四團(代號為1866部隊);1976年1月,坦克第九師師部奉命撤銷,編制改為北京軍區坦克訓練基地,坦克第三十四團調歸蘭州軍區第二十一集團軍建制,移防寧夏青銅峽市。
4、守備一師坦克營第三連:
1969年,當時的國際形勢十分嚴峻。中蘇交惡后,我國“三北地區”國防力量尚顯薄弱,中華“長城”急需“鋪石加磚”積極御敵!
■應對,應急組建,編入坦克師
1969年12月25日,因“三北地區形勢緊迫”,中央軍委下達命令:“確定在山東省泰安市,新編組坦克第十三師部,由福州軍區獨立坦克團、濟南軍區獨立坦克第二團、第三團”入列合編。上述3個坦克團,依次改稱為坦克第十三師第四十九團、第五十、第五十一團”;另外,組建了師直高炮營、通信營、修理營、運輸營等4個營,以及工化連、警偵連和教導隊等分隊。
1970年3月1日,新組建的坦克第十三師調歸武漢軍區建制,作為中央軍委的戰略預備隊機動師,擔負全軍戰備值班任務。全師入駐河南省平頂山地區(市),坦克第五十團(新代號為0140部隊)隨師移至河南省寶豐縣駐防。
■試行,野戰軍組建裝甲兵
1975年8月1日,全軍部隊5位數代號方案啟用。坦克第十三師新代號為33590部隊,第五十團新代號為33594部隊。
1976年1月7日,坦克第十三師奉命撤銷師建制,改編為沈陽軍區坦克乘員訓練基地,所轄3個坦克團分別調歸第二十、四十七、四十三軍3個野戰軍建制。
1976年3月1日,根據中央軍委總參謀部關于野戰軍組建直屬坦克部隊的要求,坦克第五十團奉命移防至陜西澄城縣莊頭公社,番號改為蘭州軍區陸軍第四十七軍坦克團(代號為84866部隊)。
1983年11月,奉命由第四十七軍坦克團抽調一營二連干部,參與合編組建蘭州軍區守備第一師坦克營為第三連。
在“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年代里,第四十七集團軍坦克團全體官兵在渭北高原勇于擔當奉獻,軍政訓練等都取得驕人戰績。
5、守備一師坦克營坦克修理所,由駐守甘肅酒泉市紅山坦克第十二師修理營抽調修理分隊組建。該營前身系1969年10月1日軍委在北京市和河北省保定地區組建的坦克第十二師師直4個直屬營隊之一。
四、大裁軍與軍改,坦克營再歸老部隊
1、撤編,服從國家大局
1985年6月,軍委擴大會議召開。9月20日,寧夏軍區代管的、駐守賀蘭山的蘭州軍區守備第一師奉命在“百萬裁軍”中撤銷建制。11月15日,守備一師師部機關攜師坦克營(原營長、教導員確定轉業,副營長孟祥金改任旅技術部車務科長),師作訓科正營職裝甲參謀王進升(后任營長)、副教導員王守文率領全營入陜,同師高炮營、工兵營、坦克修理所等分隊赴陜西澄城縣,與原第十九軍坦克團(即原坦克第十二師第四十六團)等11個單位新組建第四十七集團軍坦克旅。原十九軍坦克團所轄3個營依次編為坦克旅坦克第一、二、三營,守備一師坦克營整建制編為坦克旅第四營。第四營首任營長王進升、教導員方愛生(由坦克第十二師調入,自山東省入伍),副營長王守文、副教導員趙洪倉。
2、前世,坦克營的老部隊:
1985年9月,原第四十七集團軍坦克團整編為第四十七集團軍摩托化步兵第一三九師坦克團,新代號為84882部隊。2003年11月,摩托化步兵第一三九師改制機步旅,原師坦克團(1998年10月改稱為摩步第一三九師裝甲團)裁撤,裝甲團第一、三營編入機步旅;裝甲第二營營部及第四連編入軍裝甲旅(原坦克旅),第二營五、六連編入第五十五摩步旅。
3、今生,新時代的鋼鐵洪流
在重裝集團軍和軍改后的合成集團軍序列里,坦克旅(合成旅)與老部隊一起,在甘肅青海草原上繼續弘揚“賀蘭山精神”“賀蘭雄鷹精神”“渭北高原勁旅精神”“猛進精神”“雄關鐵騎精神”,繼續在雪域高原揚威立名、再立新功。
坦克營新一代指戰員,在新的“合成營”行軍作戰序列里,忠誠遂行戰備任務、繼續傳承紅色基因、賡續中國裝甲兵光榮傳統,在浩瀚無垠的西北高原踔厲前行,并以新的雄姿守衛著偉大祖國的大西北。
坦克營在賀蘭山進行實彈射擊訓練 (孟祥金戰友提供)
附:《蘭州軍區守備第一師坦克營組建簡史》整理小組成員
前期負責人:張志明(守備一師坦克營營長,撤編時轉業),郭玉元(守備一師坦克營教導員,撤編時轉業),孟祥金(守備一師坦克營副營長,后任坦克旅技術部車務科長),黃啟仁(守備一師坦克營副教導員1985年7月轉業)。
后期負責人:王進升(守備一師司令部作訓科正營職裝甲參謀,撤編轉隸坦克營負責人、坦克旅坦克第四營首任營長),方愛生(四營首任教導員,組建坦克旅第四營時從坦克第十二師調入),王守文(四營首任副營長,1985年7月提升為營副教導員,整編坦克第四營時改任)。
特邀顧問:
王蘭欣:陸軍第二十師(蘭州軍區守備第一師)副師長
馬占林:寧夏軍區原司令部特種兵處處長
小組成員:原坦克營連長賁義民、羅生文,指導員徐志堅、趙洪倉、張新江(1985年7月接任),修理所所長張仲春、副所長張文斌、技師劉江銀,原坦克營老兵趙小平、李曉民,陸軍第二十師(守備一師)司令部軍務科長張英哲,原二十師政治部干事、后蘭州軍區保衛部正團職干事單立國,原二十師政治部秘書、后守備一師政治部組織科副科長種道鈴,原二十師政治部宣傳科干事、后守備一師二團宣傳股長吳杰,原二十師政治部干事、后守備一師炮兵團組織股長王廣進,原二十師政治部秘書、后蘭州軍區后勤部軍代局局長熊緒新大校,原四十七軍坦克旅司令部管理科長章福民。
資料匯總:鄭笠崒
撰稿執筆:王廣進
原陸軍第二十師(后改編為蘭州軍區守備第一師)老兵黃志華、李偉生、黃銀山、劉翠林、申海、孫穩山、王長明、李鋼、楊林、周麗華、秦士軍,原守備一師坦克營部分老兵等熱心戰友提供了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和老照片。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謝!
謹以此文紀念原蘭州軍區守備第一師坦克營組建入列40周年!
本刊獨家原創 抄襲剽竊必究
作者王廣進 網名大漠長河。山東臨沂人,1954年9月出生,1972年12月入伍,歷任陸軍第二十師炮兵團司令部戰士、文書,火箭炮營營部書記,師政治部保衛科干事,炮兵團七連指導員,炮兵團政治處組織股長,解放軍炮兵指揮學院地炮政治系學員,六十七集團軍一三六師政治部組織科副營職干事。1988年10月轉業,在基層人力資源部門工作任職,2014年11月退休。近年兩返賀蘭山,情系第二故鄉寧夏。
原文編輯:曹益民 趙蘇平
本文編輯:徐建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