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毛主席回到了闊別32年的老家韶山,毛主席此次衣錦還鄉,沒有興師動眾的組織當地人來迎接,幾輛并不起眼轎車,行駛在韶山地區,車上承載著毛主席的思鄉之情。
負責保護毛主席安全的人是羅瑞卿大將,陪同人員是現任湖南省書記周小舟等一眾湖南領導班子成員,來韶山前,毛主席再三強調,一讓其可以自由行動,二是讓其可以見見韶山地區的故人。
經過一片麥田時,看著家鄉的百姓們正在播種稻谷,人們用勤勞的雙手換安穩富足的生活,毛主席的思緒也飄回自己小時候,想起那段幸福的童年時間,好想回到曾經,再見一見父母。
一、少年時期的毛主席
毛主席的父親毛貽昌老先生是一位農民,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憑借自己的努力,讓一家人吃飽飯,年輕時為了改善家庭環境曾外出當過幾年兵,攢了一點錢之后買下一些田地,做過小生意,賣過貨。
經過父親毛貽昌的努力,毛家從最初的貧困條件慢慢好轉,過上了富裕的生活,盡管如此,父親毛貽昌依然努力干活,毛主席誕生后,父親毛貽昌更加忙碌起來。
毛貽昌
每天不是在地里干活,就是抽空去附近的河里捉魚,上山挖些野菜,喂養家里的豬,讓家人能吃上肉,種地、捉魚、挖野菜、喂豬、砍柴,毛父每天有干不完的活,為的就是讓家人吃上肉,吃上一口熱乎飯。
此后毛家的生活也慢慢改善,生活品質也在慢慢提高,父親毛貽昌在外面干著小生意,有一筆不小的收入,夠全家人的開支,可父親毛貽昌作為一個農民出身,有了閑錢就會多購置土地,他始終認為作為一個農民,土地才是一個家庭的立足之本。
父親的這種“以農業為主”的思想深深影響到幼年時的毛主席,在毛主席之后的革命生涯里,有很大的啟發,毛主席作為毛家長子,是家中土地的第一順位繼承人,為此父親毛貽昌早早地教毛主席下地干活,教他繼承家里的小生意。
可毛主席卻志不在此,沒事就捧著書本看,干活的時候看書,休息的時候看書,父親教他練習算盤,毛主席練著練著就去看書了,自從愛上讀書后,毛主席吃飯、睡覺甚至上廁所也要拿著書看。
父子倆經常會因為看書耽誤干農活爭吵起來,一天下午,毛父去地里監督毛主席干活,一到地里卻不見人影,憤怒的毛父在附近尋找毛主席,最終在一塊目的前看到正在看書的毛主席。
毛父上前指責,毛主席卻說農活已經干完了,自己才前往一處僻靜地方看書,毛父去地里一看,事情果真如此,之后父子倆形成一種默契,只要毛主席能干完每天該干的農活,那就允許他讀書。
毛主席的母親是一位活菩薩,老人家信奉佛教,樂于助人,毛主席的堂叔家庭困難時,家里吃不起飯,毛主席的母親文七妹主動接來堂叔的女兒毛澤建來家里,分擔堂哥家的壓力,毛主席的母親很善良,將毛澤建當成親生女兒對待。
即便臨終前依舊囑咐家人要善待毛澤建,毛主席的母親也被附近的人稱為活菩薩,因為她樂善好施,有一次家里做好飯,遇見了幾個外地逃荒人員,此時家里剛做好飯,母親文七妹見狀立馬招呼幾人坐下吃了頓飽飯,目送幾人離去。
毛主席每次與父親毛貽昌爭吵起來,母親都會出面為自己的兒子做主,維護兩兄弟,毛主席日常生活中有做的不對的地方,母親經常會指出,糾正他犯的錯誤。
有這樣的偉大的母親,才能生出像毛主席這樣的偉人,回憶起當初的那段時光,毛主席感觸頗深,眼角處兩行清淚流下,毛主席最遺憾的就是當時家里有條件,并沒有留下一張一家四口的合照。
二、突然決定回韶山
毛主席回韶山這個決定很突然,早在戰爭時期,毛主席就非常想念自己的家鄉,即便是面對千軍萬馬的層層包圍,也阻擋不了一個游子迫切回家的心。
到達韶山后,毛主席并未驚動太多人,晚上也沒有回到故居居住,而是在當地的招待所住下,晚飯時他拿出自己的稿費,讓警衛員去買些地道的家鄉菜,毛主席漂泊在外,最想念的就是地道的家鄉味。
警衛買回地道的韶山美食后,招呼警衛和羅瑞卿大將坐下品嘗一下韶山美食,這頓飯毛主席吃的非常高興,在外雖然能吃到家鄉人寄來的韶山美食,但怎么也沒有在韶山吃更正宗。
第二天,毛主席早早醒來,趁著警衛們不注意,直接出門,也沒通知任何人,也沒叫醒警衛員跟著自己,此時天剛蒙蒙亮,樹葉上還掛滿了露珠,夏日的清晨,知了早早的起來工作。
踏著清晨的陽光,毛主席慢慢溜達著,看著周圍的環境,一邊走一邊欣賞,警衛們醒來得知毛主席一個人出去了,立馬跟出去,經過一路詢問才追上毛主席。
毛主席直奔南岸的老屋而去,那是他出生的地方,從降生到牙牙學語再到長大一點,開始讀書寫字學習,一直到16歲才離開了父母外出學習,此后的多年時間里,毛主席為了黨和人民一直生活在血與火中。
在招待所時,他非常不適應,因為印象里的家是一個地地道道農家院,而不是像招待所那種全是復制粘貼,充滿現代化的地方,路過家門時,毛主席停下駐足了一會,隨后走向家后面的山上,一老伯見此情形驚訝的說道:“毛主席這是要給爹娘上墳啊”。
警衛們也是第一次來韶山,并不清楚這里的情況,問老伯怎么知道,老伯說:“我當然知道,身為本地人我們都知道毛主席的父親順生大阿公和毛主席的母親大娭毑都合葬在毛家后山上”,警衛們一聽恍然大悟連忙跟上。
三、毛主席為父母修墳
上山時,羅瑞卿大將看著深山,上前要攙扶毛主席,卻被他拒絕,隨后說道:“我自己能走,不用攙扶”,看著毛主席執意自己上山,羅瑞卿大將也明白毛主席觸景生情,吩咐大家站遠點,他親自保護。
到了山上,毛主席因為登山累的大汗淋漓,可他并沒有選擇休息,也拒絕了羅瑞卿大將的攙扶,非常愧疚的來到了幾處墳堆前,最后竟然連哪個是父母的墳堆是哪個都不知道,毛主席非常愧疚,幸好一旁的老伯告訴了毛主席。
老伯指著這兩處墳堆說道:“主席,你家人的墳墓在這里”,毛主席看著滿是雜草的墳堆更是愧疚不已,對父母更是非常愧疚,再為墳墓雜草時,毛主席看到父母的墳上出現一個不知因何長生的洞眼。
主席見狀直接抓起一塊比較松軟的泥土將洞眼填上,因為毛主席想自己將墳墓修好,否則等到主席下一次父母墳前不知道什么時候,主席要親自把墳墓修好,了卻一樁心愿。
收拾完主席要祭拜一下,因為沒有東西,老伯手里正好有香遞給主席,點燃后主席在父母墳前拜了三拜,一切結束后,羅瑞卿大將上前詢問:“主席,我派人把墳修一下?”
毛主席看著父母的墳墓拒絕了羅瑞卿大將的好意,以身作則說道:“我們共產黨人不信鬼神,不信封建迷信,他們是生我養我的父母,等我下次有時間再回來看他們”。
想起父母雙親雙雙去世,自己沒能在床前盡孝,毛主席非常愧疚,毛主席終日為人民和國家大事操勞,卻未能在父母身前盡孝,成了毛主席的遺憾,他對父母的感恩之心,一直埋藏在心底。
結語
毛主席的母親去世時,毛主席正在主持民族運動,未能趕回家見母親最后一面,事后毛主席為母親寫下了一篇《祭母文》,以表達自己對母親的養育之恩,沒有善良的母親,就沒有現在的自己。
母親去世后不到半年時間,父親毛貽昌因痛失至今,郁郁寡歡,追隨毛主席的母親文七妹而去,留下毛主席一個人孤零零的在這人世間,新中國成立后,毛主席時常想起母親,可子欲養而親不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