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班,直飛上海!”這不是一條簡單的旅行廣告,而是如今韓國職場人中逐漸興起的一種“潮流玩法憑借中國新實施的免簽政策,加上上海這座城市獨特的魅力,韓國游客成群結隊地出現在周末的魔都街頭,活脫脫把上海變成了“周末后花園而這背后,則是一場關于政策紅利、經濟吸引力與文化開放性的多重對話。
免簽政策:誰都抗拒不了的旅行便利
“我們來上海旅游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國政府實施的免簽政策”一位來自現代汽車的韓國設計師金俊彥如是說。
確實政策是一切流動的起點。
隨著中國給外國游客提供的免簽政策越發寬松了,上海這座國際化的大都市,成了韓國人首選的旅游目的地。
上海外灘 圖/視覺中國
免簽+飛行距離短,對韓國人來說,上海不過是一趟比去國內其他城市還方便的“輕旅行”。
周五下班打個飛的,周日晚上回家,既不耽誤工作,又能享受一個充實的周末假期,這種生活模式本身就讓人艷羨。
當然這還不僅僅是便利的交通說了算。上海這座城市的吸引力,顯然更勝一籌。
經濟吸引力:奢侈品店到小吃攤,上海吃喝玩樂全都有
看看韓國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的討論,很多人對上海的購物環境和消費體驗贊不絕口。免簽政策只是鑰匙,而上海的繁華、便利和豐富的選擇,才是打開他們錢包的真正理由。
從南京路上的奢侈品門店,到小巷子里的地道小吃,從摩登現代的陸家嘴到傳統風情的豫園,上海用自己的多面性滿足了不同階層、不同口味的游客需求。
再說價格,不少韓國人感慨:“上海太便宜了!”這一句不禁讓不少本地人陷入了深思——韓國人眼里的“便宜”或許是因為他們的本幣收入與消費對比而言。
以韓國的物價標準來看,在上海不僅能吃到米其林餐廳,也能在街頭享用價廉物美的小吃。既奢侈又接地氣,這種反差本身就讓人覺得新奇,旅行體驗分分鐘拉滿。
而在這些高消費群體的背后,是上海經濟對外開放和多元文化接納能力的體現。試想如果上海的商業環境和服務能力不夠,如何支撐起源源不斷的海外消費群體?
文化吸引力:思想開放,上海人不只是有腔調
在采訪中,金俊彥還提到:“我著實非常喜愛上海,尤其對于上海人,他們的思想極為開放。”這句簡潔的評價,映照出外國游客對上海文化的真切感受。在這座國際大都市里,人們不但接納多元文化的交匯,更是在言談舉止當中流露出一種與時代俱進的開放姿態,此等特質吸引了無數國外游客——特別是韓國年輕人。
對比韓國相對保守的社會環境,上海無疑給了他們一種新鮮感。在這里沒有“周五穿正裝”的職場硬性規則,也沒有過分拘謹的社交距離感。隨便找一家酒吧,聊上幾句,就能跟上海本地人侃侃而談,從電影聊到美食,從職場聊到創業,開放包容成了上海的代名詞。
而這種思想上的開放,恰恰與城市的開放政策形成了完美呼應。一個政策助力流動,一個文化接納多樣,二者合力,讓上海在國際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寬。
上海新角色:國際旅游的“網紅打卡地
韓國人對上海所展現出的熱情,或許僅僅只是一個開端而已。
放寬免簽政策,再搭配上便捷的交通以及高度發達的城市功能,這樣一來,上海不但成功吸引了韓國游客,與此同時也吸引了更多來自東南亞國家和其他地區的人群從政策方面的調整,到口碑在社會中的傳播,這一波國際流量正在持續地為上海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上海新天地
但與此同時,當上海漸漸地成為“周末游”的必備項目時,本地城市服務與旅游資源的分配,是否充足呢?怎樣在迎接更多海外游客的同時,確保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質量,不會受到影響呢?這些均是值得持續去探討的問題。
結語:上海用魅力說話
從方便的免簽政策,到有經濟消費吸引力的地方,再到開放包容的文化特點,上海正靠著自身的獨特魅力,持續征服著越來越多的國際游客。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夜景。中新社發 肖本祥 攝
對韓國人來講,上海不只是一個“消費天堂”,更是一扇能讓他們去體驗不一樣文化、感受開放思想的門。而對上海來說,這些從遠處來的周末游客,不但是城市經濟的消費者,還充當著文化交流的傳播者。
魔都的未來到底會呈現出什么樣的精彩呢?咱們一塊兒等著瞧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