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緱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學癡牛騃女。
鳳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欲去。
客槎曾犯,銀河微浪,尚帶天風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
熙寧七年,一個充滿詩意的夜晚,蘇軾與友人陳令舉共乘一葉扁舟,游弋于波光粼粼的水面,享受著難得的歡聚時光。
然而,相聚總是短暫,離別在即,詞人心中涌動著不舍之情,遂揮毫潑墨,寫下這首題為《七夕》的送別佳作。
詞的上片,詞人巧妙地將陳令舉比作緱山之上的仙子王子喬,其性情高遠,超凡脫俗,不似那眷戀紅塵的牛郎織女。
在皎潔的月光下,他悠然吹響鳳簫,輕輕一揮手,便告別塵世,踏上成仙之路。這一描繪,不僅展現了陳令舉的風度翩翩,更暗示了他對世俗情感的淡泊與超脫。
轉入下片,詞人的筆觸愈發奇幻。他想象著陳令舉乘坐的船只,仿佛穿越了銀河,一路伴隨著天風海雨的洗禮。
這種超凡脫俗的想象,不僅展現了詞人對友人的深情厚誼,更透露出他自身不凡的氣魄與胸襟。
盈盈一水間,相聚終有期,離別亦有時,于是他以“相逢一醉是前緣”來表達對這段友誼的彌足珍惜,同時,也流露出對未來未知旅程的淡淡憂慮。
這首詞,以七夕為背景,卻并未落入俗套,去描繪牛郎織女的柔情凄景。相反,蘇軾借用了晉人遇仙的典故,將送別之情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全詞不僅在用事上緊扣七夕,更在格調上超越了傳統的纏綿悱惻,展現出一種飄逸超曠之美。
讀來只覺清新明快,韻味悠長,宛如一股清新的風,吹散了離別的愁緒,讓人心曠神怡。
蘇軾以他獨特的藝術手法,將一次普通的送別,演繹成了一首流傳千古的佳作。
他的詞,不僅是對友人的深情告別,更是對人生、對宇宙的一種深刻感悟。
在這首《七夕》中,我們看到了東坡超越世俗的情懷,也感受到了他筆下那天風海雨般的豪邁與不羈。
02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像中秋佳節如此明月幾時能有?我拿著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高遙在上的宮闕,現在又是什么日子。
我想憑借著風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擔心美玉砌成的樓宇太高了,我經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賞著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宮哪里比得上人間煙火暖人心腸。
月兒一動,轉過了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應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可又為什么總是在人們離別之時才圓呢?
人生本就有悲歡離合,月兒常有圓缺,(想要人團圓時月亮正好也圓滿)這樣的好事自古就難以兩全。
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都能平安健康長壽,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賞明月。
在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蘇軾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為了避開汴京政爭的漩渦。
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調知密州,雖說出于自愿,實質上仍是處于被外放冷遇的地位。
蘇軾于公元1076年在密州任上,中秋之夜,夜月色皎潔,蘇軾與友人歡飲至天明,醉意朦朧間,他揮毫潑墨,將心中對胞弟蘇轍的深切思念融入字里行間。
他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開篇,這一問,不僅是對月亮起源的好奇,更是對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有著無盡感慨。
隨后,“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的遐想,將讀者帶入一個超越現實的夢幻世界,而“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糾結,則巧妙地展現了詩人內心對于超脫與現實的矛盾掙扎。
蘇軾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句,將思緒拉回人間,表達了對現實生活的熱愛與珍惜。
下片,他轉而懷人,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細膩描繪了月光下的人間景象,引發了對親人團聚的渴望與無奈。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的質問,雖是對月亮的埋怨,實則是對人生離合無常的深刻感慨。而“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哲理闡述,則透露出詩人對人生無常的豁達接受。
最后,“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如同一股暖流,溫暖了無數離人的心田。
這不僅是蘇軾對胞弟的深情寄托,更是對所有飽受離別之苦的人們的美好祈愿。
全詞以曠達情懷收束,展現了蘇軾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和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從藝術角度來看,《水調歌頭》構思奇拔,意境壯美,既有理趣,又有情趣,語言行云流水,情感真摯動人。
它不僅是蘇軾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是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討,對美好愿望的執著追求。這首詞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內涵,成為了中秋詩詞中的經典之作,流傳千古,歷久彌新。
03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
且趁閑身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
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
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張。
江南好,千鐘美酒,一曲滿庭芳。
——《滿庭芳·蝸角虛名》
微小的虛名薄利,有什么值得為之忙碌不停呢?名利得失之事自有因緣,得者未必強,失者未必弱。
趕緊趁著閑散之身未老之時,拋開束縛,放縱自我,逍遙自在。即使只有一百年的時光,我也愿大醉它三萬六千場。
沉思算來,一生中有一半日子是被憂愁風雨干擾。又有什么必要一天到晚說長說短呢?
不如面對這清風皓月,以蒼苔為褥席,以高云為帷帳,寧靜地生活。江南的生活多好,一千鐘美酒,一曲優雅的《滿庭芳》。
這首詞,雖其具體創作時間難以精確考證,但從字里行間流露的情感與哲思,不難推測它應誕生于蘇軾貶謫黃州之后的歲月,或許是在宋神宗元豐年間,一個風雨交加的午后,蘇軾的心境與周遭環境悄然共鳴,遂有了這傳世佳作。
《滿庭芳》一詞,以議論為骨,抒情為肉,巧妙地將兩者融為一體,構建了一幅復雜而深邃的心靈畫卷。
上闕,蘇軾以諷刺與憤慨的筆觸,對世人追逐的“蝸角虛名、蠅頭微利”進行了深刻的批判,認為這些不過是過眼云煙,不值得人們為之疲于奔命。
他以一種超脫的視角,指出名利得失自有定數,強求不得,展現了其對于世事無常的深刻理解與淡然態度。
蘇軾借此抒發自己因政治風波而歷經坎坷的無奈與憤懣,卻也透露出一種“且趁閑身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的灑脫與不羈。
轉入下闕,蘇軾的筆觸轉而細膩,他開始自我反思,感嘆人生短暫,憂愁風雨占據了太多時光,于是有了“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的豁達感悟。
在這一部分,蘇軾通過對比外界的喧囂與自己內心的寧靜,表達了對自然美景的熱愛與向往,以清風皓月、蒼苔云幕為伴,尋得了一方心靈的凈土。
他筆下的江南,不僅有千鐘美酒,更有那一曲《滿庭芳》的悠揚,將這份超脫與自在演繹得淋漓盡致。
蘇軾不僅展現了一個文人在逆境中的堅韌與不屈,更透露出一種超然物外、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哲學。
他通過議論與抒情的交織,將個人情感與哲理思考巧妙融合,使得整首詞既富有深度,又不失感染力。
蘇軾的語言質樸而不失力度,率真而不失雅致,正如他本人,即便身處逆境,亦能保持一顆豁達樂觀的心,以筆墨為伴,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傳奇。
04
東武望余杭,云海天涯兩杳茫。
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醉笑陪公三萬場。
不用訴離觴,痛飲從來別有腸。
今夜送歸燈火冷,河塘,墮淚羊公卻姓楊。
——《南鄉子·和楊元素時移守密州》
東武和余杭兩地相望,遠隔天涯云海茫茫。什么時候才能功成名就,衣錦還鄉,到那時我定與你同笑長醉三萬場。
不用像世俗的樣子用酒來訴說離情別緒,痛快的飲宴從來都另有緣由。酒闌人散,拿著殘燈送你歸去,走過河塘,恍惚間見落淚如羊祜的卻是你楊元素啊。
詞的開篇,“東武望余杭,云海天涯兩渺茫”,便勾勒出一幅遼闊而蒼茫的畫面,東武與余杭兩地相隔,云海茫茫,仿佛天涯之遠,讓人不禁感嘆離別的無奈與思念的深切。
蘇軾以這兩句起興,既表達了與友人分別后的思念之情,又巧妙地設置了整首詞的基調——那是一種超越時空的遙望與期盼。
緊接著,“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陪公三萬場”,蘇軾以問句的形式,表達了對未來的期許與憧憬。
他深知,背井離鄉,親朋難聚,這一切的奔波與勞累,或許只為一個功成名遂的指望。到那時,他愿與友人重逢,共飲美酒,細數過往,將缺失的歲月一一補回。
這種既飽含不舍之情,又透露豁達豪邁之氣的表達,讓人感受到蘇軾內心深處的堅韌與樂觀。
而下片,“不用訴離觴,痛飲從來別有腸”,蘇軾則以勸酒的口吻,展現出一種超然物外的灑脫。
他深知,離別的悲傷難以言表,痛飲的背后,往往藏著更為復雜的情感。這種看似豪邁實則深藏凄然的勸酒之詞,既是對友人的寬慰,也是對自己情感的釋放。
“今夜送歸燈火冷,河塘”,這兩句則描繪了一幅凄清冷肅的送歸圖,燈火已殘,河塘夜色,友人獨行月下,一種難以言喻的孤獨與凄涼油然而生。
而“墮淚羊公卻姓楊”,則是以羊祜之典,比喻友人楊繪,表達出對友人深深的贊賞與不舍。
據史書記載,此詞作于熙寧七年(1074),時蘇軾由杭州通判調任密州知府,楊繪接替其位,二人于西湖上餞別,唱和此詞。
蘇軾以其才華橫溢,巧妙地將想象、寫景、用典等手法融為一體,使得整首詞情感真摯,意境深遠,成為一篇即席惜別的佳作。
蘇軾以深情的筆觸,描繪出兩地相望的蒼茫與期盼,以豪邁的情懷,抒發對友人的贊賞與不舍。整首詞真情勃郁,藝術手法高超,讓人讀來心生共鳴,回味無窮。
05
余去歲在東武,作《水調歌頭》以寄子由。
今年子由相從彭門居百余日,過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別。
余以其語過悲,乃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為戒,以退而相從之樂為慰云耳。
安石在東海,從事鬢驚秋。
中年親友難別,絲竹緩離愁。
一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軒冕,遺恨寄滄洲。
歲云暮,須早計,要褐裘。
故鄉歸去千里,佳處輒遲留。
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惟酒可忘憂。
一任劉玄德,相對臥高樓。
——《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
當年謝安隱居在東海,出仕做官鬢發已霜秋。中年難與親友別,只有音樂可以減輕我的離愁別緒。
謝安既出山用世,本想功成名就后退隱東山。不料抱病還京,未遂初志。入西州城(在今江寧縣西)時,深以為憾。做官困擾了隱居的雅志,遺恨寄托于田園山丘。
既已年高衰朽,便當及早劃籌,要做百姓穿粗裘。返回故鄉遵迢千里,選取佳地長住久留。
酒醉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時忘憂愁。任憑劉備笑我無大志,我卻甘愿身居平地,仰看他高臥百尺樓。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八月,“相從彭門百余日”的蘇轍打算離開徐州,赴南都(今河南商丘)留守簽判任,臨行前作《水調歌頭》詞告別。蘇軾“以其語過悲”,便寫下了這首和作,對其弟加以寬慰。
詞的上闋,蘇軾以謝安為鏡,描繪了他中年出仕的無奈與遺憾。
謝安,這位曾經隱居東海的智者,當踏上仕途時,鬢發已斑白,讓人不禁感嘆歲月的無情。中年離別親友,那份難舍難分的情感,唯有通過音樂來抒發。
謝安心中一直懷揣著功成身退的美好愿景,然而,現實卻往往不盡如人意。他最終抱病還京,未能如愿以償地退隱東山,這成為了他一生的遺憾。
蘇軾借此典故,意在提醒人們,要早作打算,莫讓功名富貴困住了自己的雅志。
詞的下闋,蘇軾則轉而述懷,設想與蘇轍早日退隱山林,享受“退而相從之樂”。他想象著,在年華老去之時,能夠辭官歸隱,過上平民百姓的生活。
在歸鄉的千里長途中,他們可以隨意逗留,盡情游樂,不必再受官場束縛。他描繪了一幅幅動人的畫面:醉酒時,兄弟二人相互唱和,醉倒在地時,彼此攙扶。
這種種設想,情辭懇切,言由中發,充分展現了蘇軾對辭官歸隱生活的向往,以及對兄弟情誼的珍視。
蘇軾在詞中運用典故,靈活自如,既表達了自己對歸隱生活的堅定信念,又體現了對兄弟情感的深厚。
他反用劉備高樓臥睡的典故,并非真要趨同胸無大志的庸人,而是強調自己歸隱素愿的堅定不移。這種用典的巧妙,使得整首詞更加意蘊深厚,耐人尋味。
這首詞不僅展現了蘇軾對人生出處的深刻思考,更體現了他與蘇轍之間深厚的兄弟之情。
早在早年,他們便有著“夜雨對床”的約定,而這首詞正是對這一約定的重申。
盡管蘇軾在詩詞中不斷表達歸臥故山的雅志,但最終卻未能實現。然而,這并不影響他與蘇轍之間深厚的情感,他們相互扶持,共同面對生活的風風雨雨。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
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煙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詩酒趁年華。
——《望江南·超然臺作》
春天還沒有過去,微風細細,柳枝斜斜隨之起舞。試著登上超然臺遠遠眺望,護城河內半滿的春水微微閃動,滿城處處春花明艷,迷迷蒙蒙的細雨飄散在城中,千家萬戶皆看不真切。
寒食節過后,酒醒反而因思鄉而嘆息不已。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鄉了,姑且點上新火來烹煮一杯剛采的新茶,作詩醉酒都要趁年華尚在啊。
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的暮春時節,彼時,蘇軾正移守密州,心中那份對故鄉的深切思念,與眼前春色交相輝映,共同孕育了這首傳世佳作。
詞的上半部分,蘇軾以春日為背景,緩緩鋪陳開一幅生機盎然的畫面。“春未老,風細柳斜斜”,寥寥幾字,便勾勒出一幅春風輕拂、柳絲輕舞的春日圖景,春意雖已至暮,卻仍不減其生機與活力。
隨后,“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詞人登臨超然臺,眼前是護城河內波光粼粼的春水,滿城皆是絢爛綻放的春花,一片繁花似錦、春意盎然的景象。
而“煙雨暗千家”,則以一種朦朧的筆觸,將這份春色籠罩在了一片迷蒙的細雨之中,更添幾分詩意與朦朧。
詞人的筆觸并未停留于眼前的美景,而是借景抒情,將內心的情感緩緩傾瀉而出。
下半部分,詞人筆鋒一轉,由景入情,以“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一句,點明了時節,也透露出詞人內心的無奈與惆悵。
寒食過后,本應是歸鄉掃墓之時,而詞人卻身在他鄉,有家難回,這份思鄉之情,便在酒醒之后化作了無盡的嘆息。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詞人試圖以煮茶來排解這份思鄉之苦,以新火烹新茶,既是對生活的熱愛,也是對內心情感的自我調適。
“詩酒趁年華”,更是詞人豁達超脫的人生態度的體現,他深知時光易逝,便要在有限的年華里,盡情享受詩酒之樂,忘卻塵世的煩惱與束縛。
整首詞,以春日景象為背景,以詞人情感為線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將詞人對故鄉的思念、對人生的感悟以及對生活的熱愛,都融入了字里行間。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聯系我立即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