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之后,無論是元朝還是明朝,詞的創(chuàng)作水平與數(shù)量均大幅下滑,但到了清朝,詞壇再次復興,尤其是康熙年間,以納蘭性德、朱彝尊、陳維崧為首的清詞三大家,將清朝詞壇推向鼎盛時期。
張惠言也是清朝著名詞人,同時還是散文家、經(jīng)學家,他原名一鳴,字皋文,江蘇常州人,乾隆年間中舉人,嘉慶年間中進士,初充實錄館纂修官,后改任翰林院編修,享年四十六歲。
張惠言生于乾隆年間,是清詞常州派的開創(chuàng)者,他反對清朝初期詞壇過度追求清雅雕飾的文風,推崇辛棄疾、張孝祥等人的作品,提出了“比興寄托”的主張,強調(diào)要重視內(nèi)容,有感而發(fā)。
嘉慶元年,張惠言專門為學生楊子掞寫了五首《水調(diào)歌頭》,熱情洋溢,積極向上,蘊含著學道相慰勉之意。其中的《水調(diào)歌頭·春日賦示楊生子掞其一》詞作原文如下:
東風無一事,妝出萬重花。閑來閱遍花影,唯有月鉤斜。我有江南鐵笛,要倚一枝香雪,吹徹玉城霞。清影渺難即,飛絮滿天涯。
飄然去,吾與汝,泛云槎。東皇一笑相語:芳意在誰家?難道春花開落,更是春風來去,便了卻韶華?花外春來路,芳草不曾遮。
這首詞的大意是:
春風好像沒有什么特別的事情要做,于是,她巧妙地裝扮出了層層疊疊、萬紫千紅的花朵。
我閑來無事,便細細觀賞這些春花的影子,只見月亮的彎鉤斜斜地掛在天邊。
我手中有一支江南的鐵笛,想要倚靠在一枝覆蓋著白雪般花朵的枝頭,吹響這支笛子,讓笛音響徹如同美玉筑成的城堡上空那絢麗的云霞。
然而,那些個春花的清麗倩影縹縹緲緲,很難接近,就像漫天飛舞的柳絮,飄滿了整個天涯。
瀟灑地離去,我和你,一同乘坐著云霧中的木筏。
春神微笑著對我們說:芬芳的心意究竟在誰那里呢?難道說,春天的花開花落,只是隨著春風的來去,就輕易地結(jié)束了盛春時光嗎?
在那花叢之外,春天的道路依然延伸,芳草并沒有遮擋住前行的路。
張惠言這首《水調(diào)歌頭·春日賦示楊生子掞其一》是一首詠春花詞,也是他寫給學生楊子掞五首《水調(diào)歌頭》組詞中的第一首詞。
整首詞開篇采用擬人手法,把東風比作魔術(shù)師,她好像沒什么事可做,才會變出如此多的花來,稍不留意,數(shù)不清的春花就姹紫嫣紅地開遍了整個大地,極力渲染了百花爭艷的美好春光。
接著,把自己代入其中,流連忘返于萬花叢中,直到天色已晚,月上柳梢,仍然意猶未盡,花前月下,情不自禁地吹起了那只江南鐵笛,笛聲雄壯悠揚,然而,春花的清影很快就消失了,從而道出了愛花惜花之情。
然后,引發(fā)出聯(lián)想,一看見眼前絢爛的百花,不禁想起了意中人,于是,幻想著與心上人一同在云遮霧繞中泛舟水上,并借用春神的話,戲言意中人的心思難以捉摸,不由得感嘆:春花開了又落,春風來了又去,難道美好的春光就這樣輕易結(jié)束了嗎?如同我們美麗的愛情一樣。
最后,筆鋒一轉(zhuǎn),道出一個美好的祝愿,以及一個唯美浪漫的結(jié)局,以積極浪漫的方式告訴人們,春天不曾離去,芳草依舊,愛人不會離去,愛情依舊!
全詞語言優(yōu)美,詞筆嫻熟;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思綿綿,感人至深;意境曠遠,意蘊豐富;含蓄蘊籍,余味雋永。
張惠言這首詞最絕妙之處在于緊緊地抓住“春花”,表達了對美好時光的眷戀,還有對美好愛情的向往,以及對人生理想的追求,是托物言志詞中的經(jīng)典詞作,也是詠春花詞中的上乘佳作。
詞中那三句:“我有江南鐵笛,要倚一枝香雪,吹徹玉城霞”,意境絕美,大氣豪邁,深受世人的喜愛和吹捧,傳唱度極高,從中也可以體會到張惠言的豪放氣質(zhì)。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