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姓名:陳永軍
作品名稱:自作詩《半山陳》《父親的茶園》
作品書體:草書
作品尺寸:八尺(250cm x150cm)
創作時間:2024年11月
作品釋文:(一)玉峰山下朝陽斜,小徑彎曲到農家。半山細雨竹林聲,一嶺壟上數叢花。鄉風試問千年路,庭前犬吠逐昏鴉。鄰里人情濃似火,柴禾清水煮香茶。(二)江南有嘉木,高岑遍枝椏。金秋花如雪,陽春獻嫩芽。暌違四十年,清香聞曠野。多情何處最?鄉語對鄉茶。
作品鈐印:永軍私璽、道居、偶得
作者簡介:陳永軍,字道居,號朝陽閣,1974年生于浙江臨海,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書法藝委會委員,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中國文聯第四屆全國優秀基層書法家,中國書壇青年百強榜百強,華南農業大學、廣東交通學院客座教授。
陳永軍書法創作感悟:
2024年11月29日,受省委宣傳部邀請,我到珠海給同仁們授課,期間掛掉了幾個陌生來電,結果當晚在回廣州的高鐵上收到了其中一個號碼發來的短信。短信內容不多,卻夾著一縷鄉情,藏著一份信任,是浙江省文廣旅廳一位來往不多卻彼此相知的老同學發來的。他是我在2015年文化部杭州培訓班上的同學,說浙江正積極打造文化傳承型和諧美麗鄉村,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融合,推動鄉村文旅做精做強,所以特邀我為麗水一古村創作一件公益書法作品,掛到文化禮堂里,為當地文化建設賦能。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前幾天在網上看到的一則浙江省委宣傳部公布《2024年浙江省農村文化禮堂特色創新項目入選名單》的新聞,里面就提到100家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特色禮堂、500家智能文化禮堂、100個禮堂高效運行項目上榜,項目建設期為一年,到期后根據標準予以驗收等內容。這農村文化禮堂可是浙江的首創,從無到有,久久為功,文化禮堂如今也成為了百姓心里響當當的文化符號。一想到我的書法作品能為家鄉的鄉村振興進程發揮作用注入力量,不禁心向往之。
歸家后,愛人告訴我,昨日收到老家郵來的一棵墨竹,還附信一封。我拆信后得知,墨竹原來是老同學八十歲的老父親培植的,他知我喜歡竹子便贈之。我端詳著這“最是虛心留勁節,久經風雨不知寒”的墨竹,心中一時感慨良多,用現在流行的網絡語言來說,老人家是“懂”我的,我又是“懂”老同學的,真可謂是“累盡吾何言,風來竹自嘯”矣。
看到墨竹想到墨錠,當我請愛人把剛郵購到的上海墨廠曹素功墨錠“101油煙墨條”研上,正待嘗試這款鐵齋翁500克的墨韻時,母親打來微信電話。母親知曉此事后,建議選擇2020年11月自作詩《半山陳》和2018年4月自作詩《父親的茶園》為書寫內容,我淺笑頷首。“鄰里人情濃似火,笑說鄉語對鄉茶”,這滿懷著我鄉戀鄉愁鄉思的兩首詩,內容和創作背景都比較契合老同學的要求,也符合我一貫以書法記錄時代風貌和謳歌美好生活的創作追求。
內容一定,即刻裁紙,作品尺寸長250厘米、寬150厘米,為豎式三條屏,紙張為浙江富陽鵝黃色元書紙,書體為草書,由七言和五言兩詩組成,共計96字。書寫內容多時,更應注重行氣,揮灑出草書的自然屬性,氣息貫通,筆斷意連,草書氣息也就有了生命力。
作品首行開篇“玉峰山下朝陽斜”七字,“玉峰”兩字作大取正勢,“山下”兩字收斂作斜勢,兩組映襯和諧且“峰”、“山”折搭取勢,“朝”字作大左斂右放,“陽”字寫小左小右大,“斜”字體勢開張,右豎作長產生空間感,起承上啟下,七字筆姿揖讓,趨勢若動,氣息流暢。三行中“試問千年路”五字,“試”字左小右大且右傾,右斜鉤作長向右下伸展,弧線張力,主筆取頂上趕下之勢,具有似欹反正的神姿;“問”字,三筆緊湊,左低右高,橫向取斜勢,凸顯欹側欲飛之態;“千”字上實下虛,頭部左欹底部右依,打破整行正局,微露俯仰顧盼之韻;“年”字用筆粗重,內線用力均勻善含蓄,絞轉線條順勢轉鋒,結體敦實草性靈活;“路”字筆畫寫細勁挺,錯落有致行氣貫通,用轉折、翻折增加沉靜內斂的草書靜氣。五行中“有嘉木,高岑”五字繁筆簡寫,生成較大的空間,正側相映、俯仰成趣,時而連帶、收放得當,順筆取勢、行氣貫通,上俯下仰、字字相承,意在筆先、成竹于胸,筆力吞吐間暗藏“欲左先右”和“欲下先上”之意。東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后》曰:“夫欲書者,先干研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經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后作字。”即此理也。七行末尾“鄉語對鄉茶”五字,“鄉”字右尖橫向右上,“語”字斜豎向左下接之,尾筆撇畫向左下出鋒與之呼應,“對”字作大取豎勢向右傾,借點線波動產生筆勢,因波取勢,連貫流暢,后“鄉”字寫小右斜取橫勢底橫出鉤回鋒,“對”字用回鉤呼出,“鄉”字則用輕切點以應之,“茶”字為結尾作正局,頓筆折鋒方正剛勁,曲勢求直,氣脈貫通。
整件作品正文七行款部四行,從整體布局到局部謀劃,行間字間都注意了適當留白,在滿章法架構中予人以空靈美感、呼吸順暢、想象空間、立體動感,于無形中平添幾分閱讀情趣和審美愉悅。
正如作品二行中“細雨竹林聲”五字,“細”字橫向取勢,“雨”字占右半格,左邊留空,“竹”字結體寫小,為后鋪墊,“林”字左實右虛,末捺弧形,線連留白,“聲”字多個角轉,空間占比大,與前后左右形成強烈反差,營造創作眼,相映成趣,亦同明·董其昌《畫禪室隨意》所云:“古人論書以章法為一大事,蓋所謂行間茂密是也”之理。四行中“人情濃似火”五字,“人”字兩筆,右反捺回鉤枯筆破鋒,自然形成長線條的線狀白;“情”字行筆過程中筆毫含墨含水甚少,筆速快慢有度,點狀白與線狀白在字中混合出現;“濃”字寫密作實,如箭在弦,縮筆取勢,點畫間組合相宜,黑白相生;“似”字裹鋒行筆,筆速加力,切筆快速摩擦,出現點狀白;“火”字寫小仰臥,兩點作圓,圓折曲線運筆末端反向快速出鋒,偶得線狀白,右部留空。還有六行中“年,清香聞曠”五字,“年”字筆畫連帶,多用角轉縱任奔逸,布白多變;“清”字左右分開,三點作豎與右部青字呼應字內布白成梯形;“香”字向右上傾呈三角形,轉左側右,映帶而生,以側取勢,點線面自然布局,舒朗飄逸,倒三角形留空;“聞”字以圓曲線為主,成半圓形,字框內留白,結字內布白為橢圓狀;“曠”字左小右大,左邊日字出現漲墨,使字內點線融為一體形成塊面局部黑狀,字內留白面積較小,零星點白,但左邊字框外上下留白,右部墨色自然滲化,線條多變且無規,致封閉留白為不規則和矩形。縱觀,從字里行間奔出而形成變化莫測的情緒感染,在自然書寫中形成一種草性任意生發。
款部四行,是對《半山陳》《父親的茶園》兩首詩的背景注解,書寫時比較隨性,無意中見起伏、向背、開合、收放、縱橫,讓草性的形勢合一,在有形匡廓中見散亂之白,在自然取勢中得形式之美,一如夜深風動,燭火隨風搖曳,起伏不定。其間呼應關系和錯落排布,雖無大塊密集的黑點畫,也無大片虛起的空白處,但在虛實相生、疏密有致、靜動相宜的追求中,偶入黑白相間、舒緩自若、清新雋逸之境,恰好印證清·笪重光《書筏》所曰:“匡廓之白,手布均齊;散亂之白,眼布勻稱”之道也。
“一筆一心語,一墨一飛花”,當我把書作折好塞進信封時,發現愛人已把墨竹種進紅陶盆。燈光下竹影婆娑,卷紙上墨韻悠長,恍惚間我好像看到家鄉那片片稻田,一簇簇飽滿的稻穗向我招手,就讓“稻花香”疊加上游子遙寄的“翰墨香”吧,希望她能成為文化禮堂里一道獨特的人文風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