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已至終點。回望這一年,對于銀行業來說,極不平凡。
這一年,國內經濟處于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雖然銀行業整體表現穩健,但依靠規模效應、速度情結形成的經營模式,已不可再持續。
那么,面對利差縮窄、費率下降、客戶風險偏好走低、有效信貸需求不足等挑戰,銀行業該如何“破局”,如何在變革中尋找機遇,找到自己的長期主義,可謂一場關乎生存與發展的深刻修行。
01 在承壓中前行
2024年,銀行業在負重中前行。
以42家A股上市銀行為例。從業績上看,前三季度,42家銀行共實現營業收入4.28萬億元,同比減少453.98億元,下降1.05%。其中,有13家銀行營業收入同比下滑,2家銀行營收同比降幅超過10%。具體到六大國有銀行,農行、中行和郵儲銀行較去年同期增長,工行、建行和交行則同比分別下滑3.82%、3.30%和1.39%。
這是因為作為主營業務的利息凈收入普遍負增長。前三季度,42家上市銀行的利息凈收入合計為3.12萬億元,同比下降3.19%,降幅較上半年減少21BP。42家上市銀行中,有30家上市銀行的利息凈收入同比下滑。
背后反映的則是銀行業面臨的息差困境。今年前三季度,商業銀行披露凈息差為1.53%,環比略降1bp,較去年同期下降20bp,其中國有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息差分別為1.45%、1.63%、1.43%、1.72%。
42家上市銀行前三季度的中收業務表現也相對乏力,獲取的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為5527億元,較去年同期的6193億元下滑約10.75%。其中,有32家上市銀行的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同比下滑,3家銀行下滑幅度達到20%以上。
好在投資收益的增幅逐漸擴大,支撐起銀行的營收表現。2024年前三季度,上市銀行獲取的投資凈收益為3951億元,同比增長23.89%。
所以“降本增效”“保營收”“保息差”也成為今年銀行業的關鍵詞。
今年,銀行業進行了兩輪密集地下調存款利率的動作,而且不光是國有銀行、股份行在下調,很多中小銀行業也紛紛跟進。目前,多數銀行的6個月、1年期、2年期這類中短期利率已進入“1”字頭時代。而大額存單這類以往的攬儲利器,長期存單也難覓3%或以上的利率。
興業銀行行長陳信健在該行半年度業績說明會上就稱,要從高收益資產、高成本負債的組合轉向低成本負債、高收益資產的組合,通過為客戶提供優質的服務,來做強負債、做優資產、做大中收,獲取綜合效益。
浙商銀行計劃財務部總經理彭志遠在該行三季度業績會上也表示,一方面多措并舉穩息差,資產端靠前發力,提升綜合金融服務能力,負債端嚴格控制高成本存款,開展低息同業存款營銷活動。另一方面挖掘手續費收入藍海,抓好客群攻堅專項行動,提升其他非息收入。
02 仍保持了韌性
好在,在復雜的經濟環境和行業壓力下,銀行仍然保持了一定的韌性。
再以42家A股上市行為例。2024年前三季度,42家銀行共實現凈利潤1.68萬億元,同比增長1.49%。其中,34家銀行的凈利潤同比增長,僅8家銀行的凈利潤出現下滑。
其中,浦發銀行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增速最高,為25.86%,是唯一一家增速超過20%的銀行。此外,杭州銀行、常熟銀行、齊魯銀行、青島銀行、瑞豐銀行、蘇農銀行、蘇州銀行等銀行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超過10%。
從總資產方面看,42家A股銀行資產規模均保持正增長,14家銀行總資產保持兩位數增長。其中,齊魯銀行、蘇州銀行、江蘇銀行、青島銀行總資產增速超過15%,分別為17.53%、16.05%、15.6%、15.11%。
資產質量是衡量銀行健康與穩定的重要指標。從三季報數據來看,截至2024年9月,42家上市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平均為1.74%,與年初持平。
其中,有16家上市銀行不良率低于1%,成都銀行不良率為0.66%,廈門銀行、寧波銀行、杭州銀行、常熟銀行、無錫銀行不良率均低于0.80%。
國有六大行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截至三季度末的不良率分別為1.35%、1.35%、1.32%和1.32%,均較年初有所下降,郵儲銀行、中國銀行不良率雖然較6月末均上升了2個基點,但在六大行中仍然保持低位,分別為0.86%和1.26%。
不僅如此,作為A股上市公司分紅的主力,41家上市行在進行了2023年的分紅后,其中23家又宣布年中分紅,計劃分紅金額合計2579.98億元。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和郵儲銀行已確定在2025年1月7日、8日、8日實施分紅511.09億元、407.38億元和146.46億元。
而憑借相對穩定的業績表現與較高的分紅比例,在資本市場上,銀行業板塊全年漲幅超過40%,在31個申萬一級行業中位列第一。其中,有13只銀行股年內漲幅超過50%。上海銀行表現最佳,累計大漲70%以上。工商銀行的總市值一度突破2.5萬億,成為A股市值“一哥”。
另外,2024年初至11月底,A股超20家上市銀行股獲得股東或公司高管增持,這也表明了股東對于銀行發展前景的信心。
03 在變革中蛻變
在面對經營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銀行業也開始刀刃向內,進行組織架構的調整業務轉型,以不斷提質增效、并尋求轉型發展之路。
如上個月,南京銀行宣布調整公司金融和零售金融兩大業務板塊,在公司金融板塊,南京銀行將信設立科創金融部、國際業務部,并將原有的“小企業金融部”“投資銀行部”分別更名為“普惠金融部(鄉村振興金融部)”“投資銀行與戰略客戶部”。
在零售金融板塊,南京銀行撤銷零售基礎客戶部,其主要職能調整至其他相關部門;設立零售信貸與信用卡部;將“私人銀行部”更名為“財富管理與私人銀行部”。
作為“零售之王”的招商銀行,也在今年1月對其零售業務進行了調整。該行新設立零售客群部,下設多個二級部門等,由財富平臺部及其二級部門網絡經營服務中心的部分團隊組成。其后,該行還將網絡經營服務中心更名為遠程經營服務中心,并將長尾客群上收總行進行精細化運營。
今年3月,平安銀行撤銷了實施十年的事業部制度,將原六大行業事業部合并組建戰略客戶部,并將其總行部門由43個精簡為32個,由之前的大公司、大零售、大內控、大行政四大模塊,調整為公司金融、零售金融、資金同業、風險管控、信息科技、共同資源六大板塊。
興業銀行在去年新組建了數字運營部,統籌線上興業、數字興業的運營的基礎上,在興業銀行2024年三季度業績會上,興業銀行行長陳信健表示,該行進一步優化數字化運營體系,將零售平臺部承擔的遠程經營、用戶體驗、平臺建設等職能調整到數字運營部,進一步擴展數字化運營的職責邊界。
在大中型商業銀行改變內部組織架構提升經營發展能力的同時,一些中小銀行也在進行結構性改革,推進去風險工作。
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24日,2024年獲得各地方金融監管局行政許可批復后,被注銷的中小銀行有174家。其中村鎮銀行97家,農商行52家,信用社(含農村資金互助社)24家,城商行1家。
這些銀行一方面是被吸收合并,如今年3月29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批復同意新疆銀行吸收合并庫爾勒銀行,并承接后者清產核資后的資產、負債、業務、機構和員工。
又如前不久,張家口銀行收購張家口宣化家銀村鎮銀行、張北信達村鎮銀行等7家村鎮銀行。
還有一部分是抱團取暖。今年9月,江蘇省聯社發布公告,將啟動組建江蘇農商聯合銀行,即江蘇全省60家農商銀行及4.4萬億元資產將組建江蘇農商聯合銀行。
業內人士也普遍認為,中小金融機構通過重組可以優化管理結構,提高運營效率,增強短期抗風險能力,提升區域金融服務能力。
04 順應時代擁抱未來
在今年的中期業績會上,不少大中型銀行已不再設置信貸增長目標或者強調信貸同比多增,取而代之的是“合理增長”、“不刻意追求規模的增長”、“拋棄規模情結”等表述。
正所謂,風物長宜放眼量。在新的市場經營環境下,銀行需要順應時代,尋求新的經營目標,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為銀行業把握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以及做好相關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尤其是作為主要發力點的科技金融。
國信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劍就曾撰文指出,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對銀行的信貸投放也將產生重大影響,科技行業或為銀行帶來更多信貸投放需求,成為重要的業務領域。
實際上,今年以來,在強化科技賦能支撐的舉措下,銀行科技型企業貸款已經保持了較快增長。
國有銀行方面,工商銀行在半年報中披露,截至6月末,該行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余額近3.1萬億元,較年初增加近4000億元;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近2.1萬億元,較年初增加超3300億元。
截至6月末,建設銀行的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1.80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幅12.31%;農業銀行則在特定類型的科技型企業貸款方面持續發力,截至報告期末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余額達2.63萬億元。
中國銀行不僅在授信支持方面表現強勁,在綜合化服務供給方面也有顯著成果。截至6月末,該行共為8.35萬家科技型企業提供1.71萬億元授信支持,綜合化服務累計供給超過6500億元。
股份行也表現不俗。其中,招商銀行在半年報中披露,該行科技企業貸款余額達到5829.97億元,較年初增長8.35%;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余額為3826.93億元,占公司貸款總額的15.39%;科技企業客戶數量達14.49萬戶,較年初增長5.80%。
浦發銀行將科技金融作為戰略主賽道,大力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科技型企業。報告期內,公司服務科技型企業超6.4萬戶,科技金融貸款余額超5,500億元;中信銀行的科技金融貸款余額達到4330.89億元,較上年末增長4.19%。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新的一年已徐徐走來。銀行業身處當下復雜多變且充滿挑戰的經濟環境中,宛如在驚濤駭浪里行舟。但危機并存之處,正是砥礪奮進之時,積極順應時勢,勇于擁抱變化,久久為功,定能書寫出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華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