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達)九一八事變后,野心膨脹的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明確指出將蘇聯的“濱海省納入帝國版圖,與“滿洲帝國”接壤的地區也應納入其勢力范圍”。偽滿政權在1937年成立了牡丹江“國防省”,積極配合日本關東軍的“北進”(對蘇進攻)備戰。
(日軍侵略東北)
偽滿軍都
日本關東軍以武力侵占了牡丹江后,便逐年向牡丹江增派軍隊,在邊境地區修筑起密集的要塞陣地,妄圖把牡丹江打造成向蘇進攻的橋頭堡。
最初,盤踞在牡丹江日軍是松木守備隊,它們駐扎在市火車南站南側(今文化廣場臺階處),后由黑田重德中將所率領的部隊換防,繼而又由安井藤治中將的第二師團駐牡。
駐牡的還有偽滿軍第六軍管區,其司令部位于天晴街道北,即陸軍七十八集團軍醫院現址。歷任司令官包括偽滿陸軍上將王殿忠、上將王靜修、中將張益三、偽治安部軍政司長美琦大平、偽江上軍中將李文龍、偽軍混成旅少將賈華杰等。
日本大本營為實施“北進”戰略方針,侵略者強令勞工在東寧、綏芬河等邊境地區修筑要塞堡壘,并逐年增加牡丹江地區的兵力,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前夕,牡丹江的日本駐軍已發展到了最高峰。
(日軍宣傳畫)
日本偷襲珍珠港后,其戰略方針由“北進”轉為“南下”,太平洋戰爭成為了其關注的焦點。1942年6月的中途島戰役,日軍遭到慘敗后,便由戰略進攻轉為防御,并將真正具有戰斗力的關東軍大量地抽調到太平洋戰場。
我國東北地區關東軍所轄部隊的作戰能力遭受到急劇削弱,為防止蘇軍從背后發起突襲,迫使日本關東軍在國內緊急擴充兵員的同時,還積極調整了軍事體系。
于1942年7月在牡丹江市新設立了第一方面軍司令部,地址在現市愛民區文化街99號的黑龍江林業職業技術學院,任命曾在攻陷新加坡作戰中以勇敢著稱的山下奉文中將為司令官。1944年9月26日,長期在中國從事特務活動的喜多誠一中將接替山下奉文出任關東軍第一方面軍司令。1945年3月9日喜多誠一晉升為大將。
1945年5月初,法西斯德國的無條件投降,蘇聯強化了東方的戒備,日本大本營感到日蘇戰爭已迫在眉睫,遂再次做出重大戰略調整發出了《滿鮮方面對蘇作戰計劃要領》,開始備戰。
按照軍令要求,第五軍指揮部也從密山遷至掖河(鐵嶺河),由清水規矩中將指揮,下轄第126師團和第135師團。
牡丹江市還駐扎有吉衛中將指揮的防空衛師團、飛行團(兩個飛行聯隊及補給材料廠)、兩個步兵聯隊、一個騎兵聯隊、一個工兵聯隊、一個停車場司令部、一個野戰鐵道支部。這些部隊以牡丹江為中心,控制著西至哈爾濱、東至虎頭、綏芬河、東寧,南至敦化,北至勃利等廣大地區。
(喜多誠一與蔣介石合影)
舊時,牡丹江因日軍多兵種、超大規模的駐軍,被譽為滿洲第一“軍都”。
暴力統治
在關東軍的指揮下,與欺壓中國人相配套的警、憲、特體系也逐漸完善起來,并通過制造“無人區”、強制歸屯并戶、大規模圍剿和所謂的“治安整肅”等殘忍手段,鎮壓抗日民眾和組織,迫使中國人民成為“順民”。
牡丹江省警務廳設在省公署(橋北東曉云街與中華路交叉口,原牡丹江鐵路醫院住院部址,現更名為牡丹江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歷任廳長為大園長喜、山菅正誠等。
牡丹江市警察廳(后改為警務處)位于光華街道南,東方賓館對面,原市公安局址,廳長先后為財部直能和小川國廣。
牡丹江地方警察學校位于天橋北新華路與康佳街交叉口東南角的陶瓷廠舊址(現址為東方錦繡家園),校長由省警務廳長山菅正誠兼任。
(偽滿牡丹江地方警察學校)
牡丹江鐵路警護團、警護旅駐扎在西三條路東、園明街址。
日本憲兵隊最初設在掖河(鐵嶺河),后遷至光華街道南、東四條路西的奮強小學校現址。下轄牡丹江、寧安、穆棱、綏陽、東寧、東安(密山)、佳木斯等7個分隊和掖河、東京城、海林3個分遣隊。
偽滿軍第六憲兵團位于東二、三條路之間(紫云街),今愛民街道南的舊址,團長為金濟春,下轄延吉憲兵分團。
日本關東軍軍事代表團分團(即關東軍情報部特務機關牡丹江支部)位于牡丹江市虹云橋北路東,市文化局招待所原址,在2016年的虹云橋改造工程中拆除。
偽滿鐵嶺河監獄位于現陽明區鐵嶺河鎮,具體位置在牡丹江市人民警察訓練學校和牡丹江市保安培訓學校的院內。東滿部總省成立后,鐵嶺河監獄被命名為東滿總省第三模范監獄。監獄關押的犯人主要是所謂的“經濟犯”和“政治犯”,大多是東北抗日武裝人員、中共地下黨員及愛國人士。是日軍鎮壓牡丹江抗日軍民的重要工具和罪惡見證。
牡丹江思想矯正輔導院是在日偽政權實施《思想矯正輔導院令》后建立的,其院址位于東三四條路、福民街與清福街之間,即今天的東安區清福小學校址。該機構成立后,日本侵略者每年都會在市內人群密集區域抓捕被他們視為“浮浪”的閑散無業人員,并將這些被捕者送往東寧、綏芬河、綏陽、虎頭等地進行強制勞動。每次抓捕行動抓到的人數高達三至五百。僅在1943年,牡丹江市就進行了七次大規模抓捕,涉及人數超過三千人次。
(抓勞工)
哈爾濱高等法院牡丹江分院、牡地方法院兼牡丹江區法院,位于省公署南鄰,今新華橋東北角鐵路住宅舊址。
哈爾濱高等檢察廳牡丹江分處、牡地方檢察廳兼牡丹江區檢察廳,位于法院同一鄰樓。
灰飛煙滅
1945年8月9日,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給日本關東軍以毀滅性打擊,其中牡丹江戰役最為激烈殘酷,雙方動用兵力超過50萬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了最后的決戰。
8月15日著名的牡丹江戰役打響。蘇軍憑借飛機、大炮和坦克的火力優勢,向鐵嶺河北方的日軍第135師團陣地和東方的126師團陣地,展開了步兵、炮兵、坦克的聯合進攻。在強大的軍事攻勢下,日軍掖河北方陣地大部分很快陷落……8月16日下午3時,蘇軍進入牡丹江,結束了日本對牡丹江長達14年的占領,牡丹江光復。
(蘇軍占領哈爾濱)
走投無路的清水規矩中將率領牡丹江日軍殘部,在海林市橫道河子投降。
蘇聯元帥華西列夫斯基曾指出:“紅軍遠東各個方面軍的戰斗行動雖然持續時間短暫,但從規模、激烈程度和結局來看,是勝利結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階段之一。紅軍對日本關東軍的猛烈打擊,最終迫使其投降,導致了日本的徹底崩潰。”
在遠東戰場中,蘇軍使敵人遭受了巨大損失。日軍8萬多人被擊斃,59.4萬人被俘,這是他們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從未遭受過的沉重打擊。
牡丹江日軍被徹底擊敗后,市內的憲兵、特務和警察也紛紛逃散。至此,盤踞在牡丹江市軍警憲特灰飛煙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