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拿起《湯姆叔叔的小屋》,我仍會回想起凱茜(Cassy)用鴉片酊殺死她第三個孩子的悲痛場景。評論界說這本書在啟發民眾的反奴隸情緒上起了重大作用,是美國戰爭的導火線,后來林肯總統接見這本書的作者-斯陀夫人時戲謔地稱她是:寫了一本書,釀成了一場大戰的小婦人。
- 這個小婦人到底有什么過人之處?
- 她的一生像湯姆叔叔一樣跌宕起伏,還是很順利呢?
- 作為多娃家庭的母親,她是怎么平衡家庭和工作關系的呢?
帶著這些心里小九九,我翻開了《斯陀夫人傳》。對于我們普通讀者來說,讀人物傳記就像是上帝打開了一扇窗,能讓我們了解斯陀夫人的成長軌跡、思想變化,以及這些變化是如何反映在文學作品上,如剝洋蔥般一點點接近人物的核心。
1.清貧中如何游刃有余
斯陀夫人早期婚姻生活一直過得很拮據,1951年1月寫給丈夫的信里提到,“雖然我不知道該以怎樣的方式繼續我們的色生活,但我們卻隨遇而安,不斷克服了前進路上的各種困難,不斷解決了面臨的各種經濟困局。...我們這一年的開支大約會在1700美元左右,我希望能夠將我們全家的開銷降低到1500美元左右。”可她從未抱怨,一方面精打細算,支持丈夫的事業,一方面通過向雜志投稿賺稿費補貼家用。
我們也會在她的信里感受到她堅韌和樂觀的一面,“我過去一年的歷史,記錄著太多的疾病和苦惱。不過,我也不能將其全部歸類為煩惱的事情。因為,我也遇到了許多可以抵消這些苦惱的有趣事情,我必須要將自己視為一個有福之人。”
2.失去至親如何尋求自愈
黃子華在《破·地獄》結尾中說道,“有機會來到世界已經賺了,何必介懷什么時候下車。”有的人失去至親時也丟掉了活著的意義,但大多數人走出來了,以自己的方式紀念他們。在斯陀夫人身上,我更多的是感知到她作為女兒、姐姐、母親的韌勁。
三四歲時母親病逝,雖然相處時間不長,但母親給她帶來了終生的影響,并用寫作的方式紀念了母親。她寫給弟弟查爾斯的一封信里提到,
“在《湯姆叔叔的小屋》一書的部分段落里,奧古斯丁·圣卡萊爾就曾描述了他母親對他的影響,只是我的母親對我的影響的一種簡單的重復,因為母親對整個家庭的影響始終是難以磨滅的。”
1849年1月辛辛那提地區爆發了霍亂,7月26日最小的兒子查理染病去世。日子照舊,后來斯陀夫人創作了《湯姆叔叔的小屋》并開始歐洲之旅。但我們仍能在她寫給佛倫女士的信里,感受到母親喪子的切膚之痛。
“這本書里面很多讓人覺得可怕的場景或是痛苦的悲傷,都可以從我失去兒子的那個夏天里找到根源。我認為,我現在已經走出了那段悲傷的時光了,只是我的內心始終為那些奴隸母親不得不要與他們孩子分開充滿了憐憫之心。”
還記得《請回答1988》里面一個經典片段,德善爸爸參加完母親喪禮,在巷子里和阿澤說:“叔叔也想媽媽了。”無論我們多么成熟、堅強,在失去至親這件事上,很難輕易邁過去。可是,活著的人的日子還是得過下去啊,盡情地感受這份情感的流淌,接納這份悲傷和絕望,然后去找到最符合你思念他的方式。
當然,這本書還有很多閃光點。
斯陀夫人在第四個孩子2歲時,跟丈夫提到她的創作計劃。即使丈夫贊同并給予支持,她還是會像大多數母親一樣,覺得愧疚,沒有把全部身心放在孩子身上。她在信里是這么說的,“我們的孩子現在還小,什么事情都要依賴我。他們的身體狀況也不是很好,很容易出現興奮或是緊張的情緒,需要母親全神貫注的關愛。難道我能夠將自己的心神投入文學創作方面,而不是感到任何愧疚嗎?”
同時,對于要堅定去做的事情,她也有自己的計劃。如果你和她一樣是全職太太,想要開展自己的副業,提高工作效率,那么我覺得這個做法也會很適合你。她說:“如果我真的要進行文學創作,我必須要有一間屬于自己的房間,有一個安靜的寫作環境。”
就像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那樣,因為在家里沒有辦法專注,總是被打擾,于是入住了市中心的高檔酒店,結果發現在那里很容易進入狀態,也不用為截稿日期焦慮了。
也就是說,我們一定要想辦法進入一個沒有人打擾的環境。屏蔽所有的干擾,包括自己的手機。當我們全神貫注的去做一件事的時候,你會發現,原先我們給自己的截止日期真的太寬松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