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月5日,歐美媒體盛傳,加拿大聯邦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最快周一、大概率周三辭職”。
不算小的小道消息
率先獨家曝料的是加拿大發行量第二大、全國性媒體中第一大的《環球郵報》。該報援引“三位消息人士”話稱,杜魯多“很可能”于周三(1月8日)一次至關重要的執政黨——聯邦自由黨全國黨團會議上宣布辭去自由黨黨領職務,“最早的辭職時間將是1月6日”。
《環球郵報》未披露消息人士身份,“因為無權討論黨內事務”,但該報道稱,此前一位剛與杜魯多交談過的消息人士證實,杜魯多意識到自己需要在與各地執政黨黨團領導人會晤前發表辭職聲明(如果他真想辭職的話),“這樣看起來他才不會像是被自己的議員逼迫下臺的”。
隨后路透社加拿大分社記者勒哲恩格倫(David Ljunggren)也作出了類似報道,并補充稱“杜魯多尚未作出最后階段”。此后美國CNN、英國BBC及《衛報》等歐美傳媒紛紛跟進,但信源不外來自《環球郵報》和路透社加拿大分社兩家。
路透社加拿大分社立即聯系加拿大總理府要求置評,卻被以“休息日不工作”為由推托,按照提前公布的“下周總理日程安排”,杜魯多將出席內閣委員會關于加美關系的網絡會議。
辭職的原因
印度媒體NDTV用醒目的篇幅大肆渲染,認為杜魯多是因為“不受歡迎的對印強硬政策”而告下臺,這一奇特意見似未得到任何印度以外分析家的支持,事實上隨著加拿大乃至北美民眾對印度裔情緒的急劇反轉,杜魯多對印政策在國內受到最多的批評并非“過硬”,而是“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路透社加拿大分社的分析認為,要求杜魯多辭職的壓力自去年12月開始高漲,轉折點是原本為其死黨的前副總理兼財長方慧蘭(Chrystia Freeland)因不滿其降職安排憤而辭職并公開撕破臉,導致內閣和執政黨內分歧公開化。
事實上黨內分歧的確可能成為壓垮杜魯多的最后一根稻草:方慧蘭是12月16日辭職的,截止19日公開要求杜魯多辭職的聯邦自由黨國會議員不過18名,但20日僅安大略一省就多達51名。12月20日,安大略省聯邦自由黨籍國會議員召開電話會議,次日又召開實體會議,“一致”同意要求杜魯多下臺,并由該省國會黨團領袖科托 (Michael Coteau)帶頭簽署請愿書。安大略省是加拿大人口第一大省,也是聯邦自由黨重鎮,加拿大聯邦下院總共343個議席,安省獨占121個,其中聯邦自由黨就占75個,考慮到聯邦自由黨目前在聯邦下院總共不過153個議席后續消息更稱,大西洋四省和魁北克省聯邦自由黨國會黨團會議也作出類似基調,這些省份加上安大略省,合計在執政黨153個聯邦下院議席中占131個之多,,如此大的黨內離心力足以在代議制框架下對兼任執政黨黨領和聯邦總理的杜魯多構成巨大壓力。
不僅如此,剛掛冠而去的方慧蘭在安省20日“逼宮大會”上赫然列席(但一言不發),而倉猝重組內閣力圖止損的杜魯多新任命的方慧蘭替代者——原任聯邦公安部長勒布朗(Dominic LeBlanc)作為杜魯多在國會暨內閣中頭號親信,日前也被盛傳有意競逐下任黨領職務倘消息屬實,本已在黨外四面楚歌的杜魯多在黨內的處境可用“眾叛親離”來形容。
路透社加拿大分社列出了杜魯多其它幾件特別不受歡迎的政績:上任后草率推出極為寬松的移民、難民接納政策,搞得天怒人怨后又親手撕毀,始而媚印、在曝出越境暗殺等丑聞后又180度轉彎;經濟、就業等領域乏善可陳,熱衷渲染“防通脹成就”但公眾觀感截然相反;一味趨附美國不惜自矮身價,甚至在特朗普(Donald Trump)當選后親赴其私人莊園“朝拜”,結果不但被“懲罰性關稅”預告當頭棒喝,還被一而再、再而三的“讓加拿大成為美國第51個州”挑釁言論羞辱,對這份羞辱杜魯多“唾面自干”,特朗普則得寸進尺,令杜魯多本就糟糕的民意支持率雪上加霜。
CNN報道列舉一名普通加拿大鋼鐵工人對杜魯多政府的指責,后者直斥杜魯多“實際上并未為我們做任何事”引發廣泛共鳴。
《環球郵報》報道則強調,杜魯多“本人并不認為自己不勝任,如果辭職只是因為感到無法再獲得執政黨團支持”,而執政黨團之所以不支持,是因為民調顯示,在第二大反對黨聯邦新民主黨撤銷對聯邦自由黨組閣支持背景下,杜魯多領導下的聯邦自由黨支持率僅剩13%(1月3日安古斯雷德Angus Reid民調),被聯邦保守黨拉開兩位數百分點的巨大差距,不論提前選舉或按計劃挺到10月,執政黨都將喪失執政地位,如果“換馬”且竭力將選舉日期維持不變,則“翻盤”尚有一線生機。
多位分析家均指出,執政黨政要所期待的,仍然是可將選舉的時間維持在既定的10月,如此一來杜魯多盡早辭職就可為該黨騰挪出大半年從容備戰的時間。
辭什么及怎么辭
杜魯多只是辭去黨領,尚非直接辭任總理——盡管代議制下理論上只有擁有聯邦下院議席的黨領才能擔任總理。
在是否“黨領總理一起換”問題上執政黨國會黨團意見分歧遠比是否“逼宮”大得多,為《環球郵報》提供消息的4位“線人”就分為兩派,一派認為“長痛不如短痛”,倘若讓辭去黨領的杜魯多繼續擔任“跛腳總理”,執政黨將不得不一路“跛腳”直到選舉,并始終難以擺脫杜魯多這口“黑鍋”,因此還是早點換了的好,另一派則認為杜魯多總比菜鳥更具備對付特朗普和復雜時局的經驗,且一旦換總理,執政黨將更難抵擋反對黨“提前解散下院重新選舉”的要求,弄不好止損未成,反倒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由于此前一直保持沉默的下院議席數排第四省份——阿爾伯特省聯邦自由黨領導人查哈爾(George Chahal)已表示“希望黨領更迭后選出臨時內閣首腦”,杜魯多“裸辭”的概率在增大。
最大反對黨聯邦保守黨黨領博勵治(Pierre Poilievre)已明確表示“提前選舉是唯一解決問題的途徑”,很顯然,不論杜魯多辭不辭、辭什么,提前選舉的壓力都不會稍有減輕。
一位消息人士告訴《環球郵報》,“換總理”策略在執政黨內達不成共識,是因為最為執政黨國會黨團期待的人選勒布朗有意競逐下任黨領,不想在如此糟糕的時機出面“背鍋”,目前聯邦自由黨內被認為有望出任下屆黨領人選除方慧蘭、勒布朗,還有前任住房部長弗雷澤(Sean Fraser)、現任外長喬美蘭(Mélanie Joly)、現任創新部長(原駐華大使)商鵬飛(Fran?ois-Philippe Champagne)、現任交通部長阿南德(Anita Anand)、原央行行長卡尼(Mark Carney)、前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省長簡蕙芝(Christy Clark.)等,但就目前民調看無論是誰都缺乏扭轉乾坤的號召力——在前述安古斯雷德民調中,這幾個人選中最受歡迎的方慧蘭,選民支持率也只有區區2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