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是紅色革命開始的地方,因此當有人說起這個地方的時候,一定會回憶起當年共產黨的艱難。
然而在新中國成立后,這里生活著一位名叫石來發的少年,多年來他一直與外婆相互依偎,在艱苦歲月中艱難求生。
雖然石來發和外婆的生活質量并不高,在動蕩不安的年代,他的外婆外出乞討,只為能讓石來發活下去。
在這樣的背景下,鄰里鄉親們對這一老一小很是心疼,因為石來發的父母是為國家、為人民英勇獻身的英雄。
在這樣的背景下,石來發一直認為父母是在戰爭中犧牲的,他的父親禮保是王佐手下的一名連長,在他八歲那年被捕犧牲,母親則因病離世。
新中國成立后,石來發不僅娶了媳婦,還分到了田地,過上了普通老百姓平淡安穩的日子,直到一位中央干部的到來。
那時候的石來發23歲,在這23年的歲月里,他從未懷疑過自己的身世,事實上他并不是石禮保夫婦的親生兒子,就連外婆也和他沒有血緣關系。
石來發真正的母親是曾志,當時已經是一位首長,曾跟隨朱德一同上井岡山,石來發多多少少也聽到過關于曾志的故事。
這個消息讓石來發五味雜陳,之后登上了前往廣州的火車,去見他的親生母親,而當二人見面的時候,曾志緊緊抱住他,失聲大哭。
在歷史上,曾志是一位兼具勇氣與智慧的女性,一生經歷過三次婚姻,她于1927年踏上了革命征程,一年后勇敢地參加了湘南起義。
同一年,曾志結識了夏明震,兩個年輕人漸生情愫,于是16歲的曾志與20歲的夏明震喜結連理,但1928年夏明震慘遭殺害,曾志繼續干革命。
后來曾志被調到紅七師師部,與當地黨代表蔡協民一同工作,當時二人有著相似遭遇,最終走到了一起,之后生下了石來發。
就在石來發剛出生二十多天的時候,紅軍因戰事不得不撤離井岡山,于是曾志為了這個孩子能健康成長,便將孩子托付給了石禮保夫婦。
直到1934年,蔡協民在中央蘇區被叛徒出賣,國民黨對他嚴刑拷打,蔡協民堅貞不屈,最終英勇就義,年僅33歲。
而對于石來發,曾志怎么也沒想到,后來一直沒有機會見面,直到新中國建立后才得知了他的下落,知道他受了這么多委屈后,她很難過。
在這樣的背景下,曾志提出讓石來發留在身邊,可石來發拒絕了,他心里很感激將他養大的外婆,不愿離開井岡山。
經過這次認親,石來發被列為烈士后代,父親是蔡協民同志,后來他為了認祖歸宗,便改名為蔡石紅,前兩個字取自生父和養父的姓。
做完這些后,蔡石紅便帶著兩個兒子拜回蔡家族長,正式認祖歸宗,此后也與曾志同住了一段時間。
后來蔡石紅回到井岡山,繼續當他的農民,兩個兒子也很爭氣,一個成為汽車司機,一個在井岡山干部學院當保安。
1998年曾志病逝,骨灰安葬在井岡山,之后蔡石紅又得到了一個消息,曾志的小女兒陶斯亮表示:蔡協民并非你的親生父親,夏明震才是。
夏明震是曾志的第一任丈夫,于1928年犧牲,原來曾志在嫁給蔡協民時已懷有身孕,而這個孩子就是蔡石紅。
在曾志看來,無論蔡石紅是誰的孩子,他都是烈士后代,之后蔡石紅再次認祖歸宗,帶著兩個兒子來到夏明震墓前跪拜。
2001年蔡石紅病逝,兩個兒子被記入石氏家譜、蔡氏家譜后,后又被寫進了夏家族譜,為了紀念石、夏兩家,之后將姓氏改為“石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